勸學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勸學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勸學讀後感1
在今天,我在古詩積累本上學了一首文言文《勸學》,在這首詩中我真正體會到了學習的真諦,體會到了從前沒有過的學習樂趣和收穫。
在《勸學》中我知道了學習不可以停止,人廣泛的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整日思索,不如學習片刻收穫更大。一些人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藉助於外物罷了。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更高的智慧,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積細流,就不可能形成江海。人的成功在於永不停止,永不放棄。有些人很專一,看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完成。有些人總是不務正業,沒有任何東西,這就是因為他(她)浮躁的緣故。
《勸學》讓我體會到要不斷的學習,一個題不會,要永不放棄,直到把這個題弄會為止。
有很多同學讀完《勸學》後都不斷感嘆這首文言文。我覺得同學們在學完這首文言文之後那種“大懶蟲”要抓緊趕上那些好同學去,而好同學呢,則要更加努力的學習。俗話說“學無止境”嘛。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勸學讀後感2
這幾天我讀了勸學,裡面的幾個句子令我有了很深的影響。
《勸學》當中的詩句對我影響深刻,例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句說的意思是君子要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這句話說明了學習對人行為的重要性。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句說明了君子與常人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君子更加善於運用工具,也說明了在學習工作當中大家應該善於動腦,運用機巧。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文章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是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易懂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枯燥。例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是從正面設喻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面設喻。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
這使得文章錯落有致,生動形象了。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這句說明學習要善於積累和專心致志的道理。
本篇文章系統的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特別強調學習的勤奮刻苦的重要性,使我受益匪淺,頗受感染。以上是我讀《勸學》的讀後感。
勸學讀後感3
《勸學》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於二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螢照讀”、“畫灰練字”、“頭懸樑”、“椎刺股”等動人典故。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所云:“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渝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暴十寒,就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進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收穫卻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努馬十駕,功在不捨。”要想到達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是自已為事,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心態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化為烏有後,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盡艱辛11載,完成了鉅著《國榷》。粗實的鐵棒能被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忍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有折不撓的精神。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渡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世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後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勸學讀後感4
《勸學》第一句話就說:“學不可以已”這就是告訴我們,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也只有透過不斷地學,才能青出於藍。
不斷向學,能增廣見識,遠離愚昧無知;堅持向學,能完善自身,遠離低俗平庸,誠敬向學,能明辨是非,遠離隨波逐流。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向學之人身上,言辭語氣,舉手投足之間都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蘭,散發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學,潛心鑽研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偉人,但絕對是一個有修養,有內涵的人,一定是一個真誠謙虛的人,也會是一個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將他們與市井之人的低俗,貪戀名利之人的勢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們那一種由內而外表現出來的,令人讚歎的氣質。
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一生下來就天賦異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普通人,然後,在芸芸眾生之中,每個人的智力與學識,人生觀與價值觀,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們掌握知識的豐富度不同。即使天資聰慧,如果怠惰於學,也會一事無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鈍,如果肯刻苦學習,他也可以取得成就。我們要熱衷學習,更要善於學習,切忌墨守成規,東施效顰,每個人應該常常反思,總結經驗,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勸學讀後感5
學習貴在持之以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進是不行的。學,需要耐心,靜心,潛心;需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礙,一定要鍥而不捨,腳踏實地。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不得半點虛假。篤心向學,勤奮向學就是方法。所以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日積月累,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學習難在精。有目可識字,有口可讀書,有耳可聽教。然而,同一個老師授教,讀同一本書,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領悟。每個人都想精益求精,但這並非一件易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多讀不失為一個辦法,不過這不是說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就可以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也啟示我們,有時寧可將一本書讀百遍,而不去讀一百本書。在《勸學》裡有句話:“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之。”這也告訴我們,學習要不斷追求完美,要講究方法,要學思結合。多讀多思多問,才有助於更深入地學習。
專心致志,埋頭苦學固然很重要,但學習也需多與他人交流,討論。我們不能讀死書,更不能死讀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都有值得自身學習之處。多與學識豐富的人討論,多與博學多才的人交流,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會使我們不斷進步。《勸學》中有道:“學莫便乎近其人”,這便是鼓勵我們多接觸有德有才之人。而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向這些人靠近,與這些人交流,我們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收穫的還有美德。
學無止境,對於知識的追求,對於學問的探討,是一條漫漫長路,沒有人知道路的盡頭。我們應該永不停下求學的腳步。
勸學讀後感6
大家都知道,《勸學》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徹,耐人尋味。荀子寫的《勸學》無疑是圍繞著三個主題寫的:第一:著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它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即提高思想認識和加強品德修養。第二:寫學習能使人增長才幹,有了知識、學識才可以“善假於物”,比一般不學無術的人高明。第三:是寫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應當是循序漸進,積少成多,不斷積累,持之以恆的。這樣才可以取得成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說,看了《論語》治天下,看了《勸學》學習忙。
下面,就讓我們在《勸學》中找到學習的真諦吧!
《勸學》上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意思是說: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就在山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裡面遨遊。這裡與學習暗藏的關係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你只要有恆心,堅持不懈地學習,就會積少成多。比如說你每天擠出一點時間,閱讀大量的書,並堅持下去,你的課外知識肯定會自然提高一大截子。
這是多麼有價值的真理呀!
其實說白了,學習的真諦就在於天天積累新的知識,“九層高臺在於壘土,”,就是說,九層高臺是一筐一筐壘起來的,知識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什麼叫好學?就是說你每天知道一些過去不知的,每月不忘記已經掌握的,並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來對待,就那麼簡單。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一個腦瓜子反應並不十分敏捷的人,每天天剛亮,就去讀書,背定律,由於他的勤奮,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優秀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他就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童第周。他的成功印證了古代的一個詞,叫“笨鳥先飛”,你自身有缺陷,你就必須用你的勤奮去彌補。別人一個小能掌握的知識、能弄懂的道理,你不妨花兩小時。“鐵棒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勸學讀後感7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從古至今,人們崇尚學習是因為學習有其重要性,千年前的荀子寫下《勸學》引導後人學習之道。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顯然,一段時間的學習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閱歷,有利於我們提高判辨是非的能力,在不斷反省中發現不足,完善自身,養成美德。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人生的必修課,對所有人來說,知識是學無止境的。知識儲備越豐富的人,他的見識就越廣闊,思維就越深遠。
學習要持之以恆,廣博的學習能提高個人修養,能擁有強健的精神,在學習中得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時得到改正。學習不僅是學知識,更是學習美好的德行,學會做人,善於積累善行是學習的根本。量變促成質變,學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將會有質的飛越。趁著我們還年輕,趕緊學習吧,那將是一生中最美好的追求。
勸學讀後感8
戰國末期我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勸學》中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
學習特別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不能淺嘗輒止,不能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更不能稍遇挫折就委靡不振,這樣是不能成大器的。
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失敗並非必然,而是因為過早的放棄。堅持,勇往直前,迎接挑戰,就有了成功的機會,雖然堅持到底未必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廢,則肯定不會成功。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法之後,持之以恆,歷時十三年終於寫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輝煌鉅著《史記》,名垂青史!
對於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說,任何障礙和困難都不能阻止他前行,只要有百折不撓的信念,就會有戰勝一切的可能。也許,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難免會讓我們感到沮喪,但如果因此而停下腳步,甚至退縮,將永遠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悲觀的人把前進道路上的挫折和低谷看成厄運,樂觀者卻把不幸和困境當作奮起的臺階和動力。一旦確立好正確的目標,就持之以恆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前進的道路有曲有折,前進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堅持,唯有堅持,鍥而不捨、永不言棄,我們才有機會品嚐勝利的甜美與酣暢!
勸學讀後感9
福澤諭吉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重要的啟蒙思想家,萬元日幣上的人物像就是他。與中國清朝的洋務運動人物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不同,福澤諭吉對西方文明的學習,對中國儒家傳統思想的批判要比中國的維新人物要深刻的多。魂,道,法,術,器,如果說中國的洋務運動體現在引進洋槍洋炮-器的層面,那麼福澤諭吉的《勸學篇》已進入了道的門檻。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勸學篇》開篇就提出人生而平等,沒有貴賤之分的觀點。這種平等不僅限於個人,也適用於國家。福澤諭吉指出,假如一國的自由遭到妨礙,就是與全世界為敵不足懼;假如個人的自由遭到侵犯,與政府官吏據理抗爭也不足懼。這種扞衛人生自由平等的勇氣在今天看來也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敬仰的`。
接著,福澤諭吉提出“人人獨立,國家才能獨立”的觀點。勸學的目的就是要人人具有獨立的精神,不畏聖人言,不依附於他人。對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論調進行了批判。因為沒有獨立精神的人,就不會深切的關懷國事,把自己當作政府官吏的附庸。沒有獨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賴於別人;依賴別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諂媚人。對外也是卑躬屈膝,毫無氣節和廉恥。在閉關鎖國的時代,人民沒有獨立氣節不僅不妨礙政事,還易於統治。但是一旦國門開放,就禍國殃民了。不僅如此,沒有獨立精神的人,還會仗勢作壞事。福澤諭吉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歷史已經證明了他的洞見。
在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上,福澤諭吉倡導懷疑和批判的精神,不畏聖人言。對孔孟的腐朽陋習進行了批駁。如《二十四孝》裡講:夏天兒子光著身子塗上美酒,以飽蚊蚋,免得蚊子再去叮父母,以盡孝心。福澤諭吉說,將沽酒的代價來備置蚊帳,豈不更明智?福澤諭吉指出,西方文明的發展是以懷疑的精神為基礎的,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猿到人的進化,無不體現懷疑精神的價值。懷疑的背後就是廢除一家之言,百家爭鳴。
《勸學篇》的目的是希望日本人民認清世界歷史和文明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學習西洋文明,摒棄陳舊的文明陋習,以平等,獨立,法治,懷疑的精神,透過發展和革新教育,科技,文明來振興國家。《勸學篇》所包含的哲學思想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差異,甲午戰爭已經作了見證。今天,《勸學篇》的思想仍然值得我們用心學習和實踐!
勸學讀後感10
高爾基曾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幸福和有意義。”培根也曾說過:“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們一生都應該與書為伍,多讀書,讀好書,讀經典,看精品。近日,民豐公司黨委發起了《讀點經典》系列活動,我興致勃勃的讀起了經典,獲益良多。細讀這些中華悠悠千年智慧,品嚐這暖暖的心靈雞湯,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開卷有益,受益匪淺。在閱讀過後,掩卷沉思,如醍醐灌頂,許多經典之作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以荀子《勸學》為例,談談我的感受。
在讀完了《勸學》這篇文章後感觸挺深的,文章的宗旨:學習要“用心一也”!知識是由一點一點積累而成的。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如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遠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上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
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不積畦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一夜間化為烏有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經艱辛11載,完成了鉅著《國榷》。粗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故學習,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要鍥而不捨,持之以恆。
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人類的祖先創造了知識,透過傳承,一代一代延續下去。人們不斷地創造知識,不斷地淘汰和創新知識。人們不斷地學習先人的知識,並總結出新的知識,才創造了今天高度文明的21世紀社會。這一切都是因為學習啊!透過學習,繼承了先人們的智慧,繼承了先人們經過不懈努力創造出的精華。上帝給了人們生存的頭腦,但人們創造的成就卻跌破了上帝的“眼鏡”。人類只有學習才能進步,只有學習才能拓展我們的視野,只有學習才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學習,才能創造出自己優越的物質生活。學習不是一兩天的事情,而是要靠長久的努力,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
我們每天都在認真、拼命的工作,為的是以後的收穫,卻不知正如《勸學》中所說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卻不知學習片刻有收穫,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會發現每時每刻你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的,積少成多、積土成焉,日久無常,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儘管每個人的先天資質有所差異,但這差異是微乎的,只要聰明能幹,多去憑藉和利用客觀事物,你也會成為君子的。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成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備了聖人的思想品質,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這樣才能到千里之外,日久天長的堅持下去就會成為富有者,但是具備了“財富”還應專心致志、刻苦鑽研、戒驕戒躁,你才會成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會學習,懂學習的人。
《勸學》一書不愧為聖人之言,聖人的智慧就是聖人的智慧,品完後我如此喜悅;品完之後發現自己如此不足。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著我,警醒著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著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