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內經> 《內經》三部九候論篇

《內經》三部九候論篇

《內經》三部九候論篇

  《內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同時,也為後世中醫學的不斷完善與向前發展提供了可能。《內經》一書不僅是當時醫學發展水平的最佳見證,同時,也是現代中醫學研究發展的可靠基石。

  【原文】黃帝問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餘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洩,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

  【翻譯】黃帝問道:我聽先生講了九針道理後,覺得豐富廣博,不可盡述。我想了解其中的主要道理,以囑咐子孫,傳於後世,銘心刻骨,永誌不忘,並嚴守誓言,不敢妄洩。如何使這些道理符合於天體執行的規律,有始有終,上應於日月星辰周曆天度之標誌,下符合四時五行陰陽盛衰的變化,人是怎樣適應這些自然規律的呢?希望你講解這方面的道理。

  【原文】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翻譯】岐伯回答說:問得多好啊!這是天地間至為深奧的道理。

  【原文】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翻譯】黃帝道:我願聞天地的至數,與人的形體氣血相通,以決斷死生,是怎樣一回事?

  【原文】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翻譯】岐伯說:天地的至數,開始於一,終止於九。一奇數為陽,代表天,二偶數為陰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間,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為三,三三為九,以應九野之數。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侯,可以用它來決斷死生,處理百病,從而調治虛實,祛除病邪。

  【原文】帝曰:何謂三部。

  【翻譯】黃帝道:什麼叫做三部呢?

  【原文】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侯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翻譯】岐伯說: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侯,所謂三侯,是以天、地、人來代表的。必須有老師的當面指導,方能懂得部侯準確之處。上部天,即兩額太陽脈處動脈;上部地,即兩頰大迎穴處動脈;上部人,即耳前耳門穴處動脈;中部天,即兩手太陰氣口、經渠穴處動脈;中部地,即兩手陰明經合谷處動脈;中部人,即兩手少陰經神門處動脈;下部天,即足厥陰經五里穴或太沖穴處動脈;下部地,即足少陰經太溪穴處動脈;下部人,即足太陰經箕門穴處動脈。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臟之病變,下部之地可以侯腎臟之病變,下部之人可以侯脾胃之病變。

  【原文】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翻譯】黃帝道:中部之侯怎樣?

  【原文】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翻譯】岐伯說:中部亦有天、地、人三侯。中部之天可以侯肺臟之病變,腫不之地可以侯胸中之病變。中部之人可以侯心臟之病變。

  【原文】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翻譯】黃帝道:上部之侯又怎樣?

  【原文】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五藏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翻譯】岐伯說:上布也有天、地、人三侯。上部之天可以侯頭角之病變,上部之地可以侯口齒之病變,上部之人可以侯耳目之病變。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侯為天,三侯為地,三侯為人,三三相乘,合為九侯。脈之九侯,以應地之九野,以應人之九髒。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腎五神髒和膀胱、胃、大腸、小腸四形髒,合為九髒。若五臟以敗,必見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徵象。

  【原文】帝曰:以候奈何?

  【翻譯】黃帝道:診察的方法怎樣?

  【原文】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翻譯】岐伯說: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瞭解它的正氣虛實,實證用瀉法,虛症用補法。但必先去除血脈中的凝滯,而後調補氣血的不足,不論治療什麼病都是以達到氣血平調為準則。

  【原文】帝曰:決死生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