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莫言> 解讀莫言作品《枯河》

解讀莫言作品《枯河》

解讀莫言作品《枯河》

  莫言在小說《枯河》中,多次運用了象徵的手法,主要體現在哪裡呢?

  莫言的小說《枯河》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和“時空交叉”的獨特敘事結構,許多獨特的意象值得我們思索和探究,這有助於我們理解莫言作品的創作特色和深刻的精神內涵。本文將圍繞“屁股”、“小狗”、“月亮”這些意象進行挖掘和探討。

  一、 象徵手法的運用:

  莫言在小說《枯河》中運用了很多象徵的手法,其中小虎的屁股和那隻小狗就是兩組象徵,它們分別象徵了小虎的臉和小虎本人。

  (一)屁股與臉

  中國人自古對屁股都有著獨特的敬重。封建時代犯了法,通常都會被打殺威棒,最先遭罪的就是屁股。小孩子不聽大人的話,也常常會被大人恐嚇著要打齊屁股。成年人的屁股被碰了,就會覺得顏面掃地。中國人秉承著“打人不打臉”的原則行事,遭罪的總是屁股。因此屁股和臉幾乎有著相同等的地位,所區別的是:臉是同人打交道的,而屁股是不能示人的。在文中,故事剛剛開始的時候小虎爬上了高高的白楊樹,而高高的白楊樹遮天蔽日恰恰象徵的是村支書家的權勢,而此刻他正凌駕於那棵白楊樹之上,心裡因此泛起的幸福之感油然而生。房屋們都在他的屁股底下,他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在他撞壞了小珍闖了禍後,遭罪的是屁股。哥哥對著他的屁股就是狠狠的一腳,父親用繩子抽打著他的屁股。打屁股就是打臉,打屁股是為了讓他有羞愧和後悔之意。

  (二) 狗與人

  一條小狗在滿是塵土的.街上走著,它沒有打擾誰的生活,卻被突如其來的橫禍改變了那弱小的生命的命運。那綠色的汽車就那樣賓士著呼嘯而過。伴著灰塵的小三和碾壓的劇痛,小狗就那樣被碾壓出了腸子。它沒有一聲哀嚎,也沒有一聲嗚咽。它就那樣“心平氣和”卻又無可奈何地走著,彷彿世界與它無關。它只是個過客般漸行漸遠漸無;當小虎撞到了小珍後,他被村支書狠狠地踢翻在空中,這時,他又想起了那隻小狗他恍然覺得自己就是那隻小狗了。他覺得自己的腸子也如同那隻小狗的腸子被拖了出來;後來,當他走出小媳婦的家時,他打算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又依稀地想起了那條被碾壓出了腸子的小狗。

  二、時空交錯的敘述順序中“月亮”意象的運用:

  在《枯河》中,描寫月亮的片段一共出現了9個,這9個片段分佈在整篇文章中,每隔幾段就會出現一次,而每次都是以不同的狀態出現。我們發現,月亮成為了本文的一條敘事線索,貫穿著小虎走向死亡的始末。它籠罩了整篇小說的壓抑陰森的氣氛,月亮不斷地在變化推動著情節發展。

  文章的開頭為我們展現的是一輪巨大的並且是水淋淋的月亮,它籠罩著整個村莊,籠罩著寂靜,給整篇文章奠定了一種壓抑的基調,預示著悲劇的發生。後面月亮又升高了,依然還是水淋淋的,再往後看,“月亮已經升到了正南方”,小虎求援般地盯著月亮看,內心充滿了掙扎。他在想著應不應該放棄生命這件事,此時,月亮就像是他心中的嚮導。可是,月亮給他的是帶著暗影的陌生。從蒼白色的月光中,他看到了父親,讓他充滿了複雜情感的父親。後來,月亮又偏西了,這是侯正是雞鳴時分,“他聽到了一聲瘦弱的雞鳴”。再後來,月光遍地,把一切都染上冰冷的色彩,小虎蜷縮了身體,他睡著了。後來,他醒了,滿懷絕望地看了一眼月亮,耳邊響起了母親的呼喚,於是小虎放棄了生的念頭,他死了。

  月亮就是這樣時時渲染著死亡的氣氛,帶著小虎的生命走向了另一個盡頭。

  三、死亡的意義――向死而生

  需要注意的是“小狗”這個形象,文中三次把小狗和小虎的命運放在一起。他們之間的相似之處恰恰是他們的弱小。在那樣一個社會環境中,小虎就像小狗一樣弱小,因為一點小事,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被碾壓後的小狗拖著腸子越走越遠,小狗走時的樣子是那樣安詳又無可奈何。小虎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下,也像那隻小狗一樣。他們生活的共同點恰恰就是沒有人注意他們,沒有人承認他們,沒有人關心他們。換句話說,即缺乏存在感。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劃分為以下七個等級: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小虎所缺少的恰恰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一個人生存最需要的是什麼?――存在感。在“小媳婦的死”這一片段中小虎終於找到了能夠引起村裡人注意的方式了。因為小媳婦死了,她引起了那村裡所有人的注意,所以他非但沒有覺得死亡的可怕,反而覺得死亡的“誘人”。“死”成為了他證明自己活著的極致表現;當小虎最終躺在枯河的河堤時,此時耳邊響起了母親的呼喚。儘管痛苦,但他當時的感受就是痛並快樂著的。他終於報仇雪恨了,報仇後的感受卻是那樣地歡愉與痛快。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小虎其實就是在以死明志。正是海德格爾的那句“向死而生”。向死而生是死亡的昇華,也是一種悲觀的人生態度,但用在小虎身上,卻又是那樣無可奈何地確切而又生動。

  莫言在短短的小說中,融匯的象徵手法是非常巧妙的,這些意象本身具有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在今後的解讀中值得讀者深思與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