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踏入仕途是否從瑞安開始?
近日,溫州前段時間在進行歷史文化名人評選,按照“本籍人士為主,外籍為輔”的評選標準,應將陸游列入其中,他稱已有研究證明,陸游初入仕途,是從瑞安開始的。
紹興陸游研究會會長鄒志方教授昨在電話中稱,經多方論證,已證實陸游“初仕瑞安”,一改之前史學界“初仕寧德”的說法。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國平所編的《南宋史研究》中,也收錄了陸游“初仕瑞安”這一章節。
但有研究人士提出質疑,認為也有證據表明,陸游仕途應該是從寧德開始的。
耗時十年考證陸游任瑞安主簿
85歲高齡的高祥,曾擔任過瑞安中學黨委書記、瑞安師範學校校長、瑞安縣長、樂清縣長等職。他稱自己耗時十年,考證了陸游任瑞安主簿的史實。
高祥的論證觀點主要如下:
一證:“舟行明鏡”是陸游在遊覽飛雲江。“俯仰兩青空,舟行明鏡中。蓬萊定不遠,正要一帆風。”800多年來,陸游名詩《泛瑞安江風濤貼然》,一直在瑞安傳頌不朽。
早在學生時代,高祥就熟讀過這首詩。在很多詩詞集的註解中,均解釋為:“該詩是陸游赴任福建寧德縣主簿時,途經飛雲江之作。”
從小在瑞安長大的高祥很疑惑,自古以來飛雲江到福建的水路,由於潮水沖刷都是“一江濁水”,哪裡會有詩中“舟行明鏡”的景象?由此,高祥猜測,此詩應該是陸游遊覽飛雲江上游這些地方有感而發,而非坐船東去赴任。
二證:前賢建放翁祠側面證陸游曾在瑞安生活或做官。高祥在青年時代曾看到,放翁祠、放翁亭、放翁池等建築位於原瑞安縣政府(古稱縣署)後面公園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被拆除。
陸游號放翁,這些建築是清代所建,以紀念陸游。高祥質疑,如果當年陸游沒有在瑞安為官或生活的經歷,“我們的前賢會無緣無故地建造建築物去紀念陸游嗎?”
三證:《永樂大典》記載“陸游為瑞安縣簿”。高祥四處奔波,發現明代弘治年間的《溫州府志》裡有記載:陸游,字務觀,號放翁。為瑞安縣簿,贊治得宜,吏民愛之。
隨後,高祥又在《永樂大典》裡查到了如是記載,隻字不差。《溫州文獻叢書》主編胡珠生認為,《永樂大典》對史學研究而言是較為權威的。
四證:去寧德做官前已自稱主簿。為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發現,高祥在陸游的詩作《戲題江心寺僧房壁》中發現端倪。詩中有“主簿孤舟夜不眠”一句,陸游自稱主簿,可見當時已為官。
這首詩末尾,陸游注“是夕新永嘉守亦宿此寺”。“這位當晚與陸游同宿江心寺的新永嘉太守是誰?”高祥查考結果為張九成。
陸游注中稱張九成為“新永嘉守”,而張九成在任初期的幾年,恰好是陸游任寧德主簿之前,這說明陸游在此之前已經為官,而非“初仕寧德”。
《南宋史研究》新增“初仕瑞安”
高祥將自己的研究結果,發給中國陸游研究會顧問、紹興市陸游研究會會長鄒志方教授。
鄒志方在寫作《陸游世家》一書時,曾發現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開始才有陸游到福建寧德任主簿的記載,此前兩年,陸游的去向一直是個空白。
“我一直困惑之前的兩年,陸游到底在幹什麼。高祥的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鄒志方在電話中這樣說。
鄒志方稱,清代人趙之謙(曾任江西奉新、鄱陽知縣)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客居瑞安時,寫有《章安雜說》一文,可以進一步證這一史實。文中,趙之謙提到在瑞安時的見聞稱:“瑞安署後西偏,有陸放翁祠,祠前有亭,曰放翁亭……里巷猶傳主簿賢。”趙之謙記錄當年在瑞安,民眾都在傳誦陸游主簿賢名的景象。
鄒志方認為,根據《宋史·陸游傳》記載,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10月秦檜去世,宋高宗趙構起用了一批受秦檜打擊迫害的良吏與賢士。陸游的恩師曾幾(南宋著名詩人),於秦檜死去一個月後被起用為浙東路提點刑獄。宋高宗同時下詔平反秦檜親手炮製的一些冤錯假案,陸游也在其中,於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回到家中,結束了長達兩年的避難生活。次年,陸游寫下《新夏感事》:“聖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縱橫。”表達了對皇帝的感激之情。
鄒志方認為,陸游的感激是源於朝廷准許他入仕的一種內心寫照。而客觀分,在這一年,陸游也完全可以步入仕途:他的恩師曾幾被起用為浙東路提點刑獄,管轄紹興府及溫、臺等六州。曾幾賞識陸游,他也完全有能力將他推薦到自己管轄的瑞安擔任主簿,而不會讓陸游在家中賦閒兩年後,毫無徵兆地去寧德擔任主簿。
因此,鄒志方認為,陸游初仕瑞安應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至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間。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宋史研究》中,收錄鄒志方所著的《陸游研究》一卷。鄒志方在書中第三章“陸游宦遊”中,第一節即為“初仕瑞安”,改正了自己之前著作和他人文獻中“陸游初仕寧德”的說法。
在“初仕瑞安”一節中,鄒志方用四五個千進行闡述,引經據典,並在文中備註道:“初仕瑞安應該承認是事實。關於這個問題,瑞安高祥先生曾有《陸游官瑞安主簿考》一文,所述頗詳,筆者贊同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