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採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絡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在傳統教學手段的執行之下,本課教學目標需三教時達成,但本課希望憑藉設計科學的教案和課件,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預計用兩課時就可以達成教學目標。
教案經過數次修改,課堂教學順利達成預設目標,其間不乏可取之處,如: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找出了能體現兩人依依惜別的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生交流讀的感受後,進行引讀:兩個“一會兒”看似隨便,不禮貌,其中恰恰蘊含著深深的惜別之情。學生能結合生活實際經驗進行體會,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沒有停留在表面。課堂上我抓住生成,引導學生深入文字拓展想象,運用課件進行演繹,使得他們的感悟更深刻。
課件中有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場面。這一課件的設計符合媒體組合教學多感官配合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做到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這一課件的設計同時也體現了現代教育媒體的延伸功能,向學生提供了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現象與過程,加深了學生對"依依惜別"之情的感悟。這樣,既展示了媒體組合教學的最佳化功能,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調節了課堂氣氛;還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這樣設計切合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資訊"的要求,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昇華理解,透過背誦把"依依惜別"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並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同時體現了師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還貫徹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有利於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課件配合下的多形式朗讀朗讀在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動畫形象更是調動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為學生課後語文實踐活動的高質量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二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體朗讀中,瞭解詩詞大意。教學伊始,我說同學們,誰能說出帶有“讀書”兩個字的名言或詩句呢?學生們紛紛說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問:你怎樣理解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讀書”兩個字。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我順勢點撥,今天我們就以“讀”為主來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同學們開啟書,先讀通順,再借助文中的插圖、註釋,想一想這首詩大講的什麼意思。學生初讀,自學。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因此,在開課伊始,我不是按慣例不讀課文就解釋詩題,而是讓學生先借助註釋和插圖自讀,瞭解大意,整體把握。這樣不僅做到解題不離文,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讀中瞭解詩題,瞭解背景,把握基調。(1)、交流詩題意思,指導讀出節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讀題目,即讀出了節奏,又讀出了內容。學生清楚的知道誰送誰、送的地點、送的目的地。(2)、瞭解背景,指導讀出味道。出示黃鶴樓的圖片,插入傳說。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因此在讀“黃鶴樓”時聲調可以稍上揚。(3)揚州是個什麼地方呢?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昇平,到處柳絮如煙,華似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4)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麼?心情怎樣?他要去遊玩、散心。心情自然輕鬆、愉悅。(5)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揚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人生自古傷離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並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於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遊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嚮往。因此,瞭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讀中感悟詩情,進入詩境。(1)品讀“故人西辭黃鶴樓”說說李白為什麼要送別孟浩然?他們是什麼關係?你瞭解他們之間的交情嗎?(2)品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融想象與誦讀中。(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再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隻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颳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透過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目駐神馳的情態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裡時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捨,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這時,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練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覺得小學生沒有豐富的文學積澱,因此,教學不能枯燥的分、機械的背誦,也不可“深挖”式地鑑賞。應當藉助多媒體創設情景,放飛想象,品讀語言,做到有感情誦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入境。並在讀中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從而使朗讀指導“虛”“實”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