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竹裡館》和孟浩然《宿建德江》的說課稿
老師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組詩教學《竹裡館》和《宿建德江》,兩首詩用一課時來完成。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教學策略、學法指導、教學程式、板書設計、教學效果分等方面作具體的闡述。
一、教材分
我首先來說說教材。《竹裡館》和《宿建德江》兩首詩都選自《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竹裡館》是寫隱者閒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詩人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用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宿建德江》是一首刻劃秋江暮色的詩。 “愁”是全詩的詩眼,全詩圍繞“愁”字顯示著作者高超的藝術構思。
兩首詩都屬於山水田園詩,詩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風光的描寫中抒發自己或閒適或愁苦的情懷,這正是山水田園詩“一切景語皆情語”的主要特點。有趣的是這兩首山水田園詩的景語中都有明月,但由於兩位詩人的經歷不同,對明月所寄予的情感卻不同:一個官至右丞相,忙於政務,難得清閒,所以詩人是閒適的愉悅的。一個落第而歸,仕途無望,暮靄曠野使詩人舊愁更添新愁。而這兩首詩的作者也都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都是唐代詩人,而且是好朋友,有著共同的情趣共同的追求,卻有著迥然不同的命運。詩歌中所蘊藏的情感自然也不同。據此,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一)認識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所蘊藏的情感,感受“詩眼”在詩歌中的作用。
(三)瞭解山水田園詩“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並學習“知人論詩”、“想象”等賞方法。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在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歌情感的體會以及對山水田園詩特點的瞭解和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而瞭解山水田園詩“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和“知人論詩”的賞方法則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1、在教學方法上本課採用了整合教學法:由於本課所選取的兩首詩都是唐朝詩人的作品,都是寄情山水的山水田園詩,本課教學屬於山水田園詩的組詩教學。所以我把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整合賞。《竹裡館》用看似平淡無奇的幾種景物勾畫出了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格調幽靜閒遠,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融為一體。《宿建德江》則借暮色孤月映照出了作者的孤獨寂寞和滿腹愁緒。同樣的一輪明月卻寄託著詩人不同的情思。將這兩首詩整合起來,採用“合——分——合”的教學思路,開課之初,即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藉助註釋、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礎。異中求同,意在瞭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從感性上初步瞭解山水田園詩的特點,併為學習“知人論詩”的賞方法奠定基礎。在分步解讀後再次整合,同中求異,在品味探究中歸納出“知人論詩”的賞方法。分步解讀,則引領學生想象、體會山水田園詩的特點,為後面學習方法的總結提供了依據。在兩次整合之間的跨度上,架起了一道絢麗的彩虹。
2、朗讀感悟法:古詩詞基本的學習方法就是多讀,所以我充分地讓學生讀詩,努力做到讀有要求、讀有層次。由初讀的讀正確、讀出節奏,到讀出畫面、讀懂意思,再到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受,讓自己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用朗讀的方式與詩人對話與文字對話.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範讀、閉上眼想象讀、比賽讀),悟情傳情,培養語感,體會詩情。
3、想象理解法:想象是學習古詩的重要方法,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鼓勵學生盡情想象。如在學習《竹裡館》時啟發學生想象畫面,體會詩人的情感,並感受到詩人從眾多的景物中只攝取了幽、深林、明月正是為了更好地抒發情感。從而瞭解了山水田園詩“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