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孟浩然> 孟浩然隱居地-襄陽鹿門山

孟浩然隱居地-襄陽鹿門山

孟浩然隱居地-襄陽鹿門山

  孟浩然的成就

  孟浩然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一生布衣,未獲寸祿,可以說是一位純粹的詩人。故歷史上關於他的生平記載,極為簡略。然他獨領風騷,在開有唐一代詩風中有其不可磨滅的功勳;而其詩味之醇厚,藝術品位之高,都是值得稱道的。他善寫山水詩,與王維等人形成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使我國的.田園山水詩,一時蔚為大觀。在中國詩史上,寫下了頗為光輝的一頁。

  孟浩然隱居地——陽鹿門山

  在西北陽城東南約15公里處,有一座神秘的山,它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鹿門山,因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繼在此隱居而名聞遐邇,後人謂之“聖山”。

  鹿門山原名蘇嶺山,瀕臨漢江,與同是文化名山的山隔江相望,與環抱四周的獅子、香爐、霸王、李家諸山各具雄姿,共同構成了聖山之風景。遠遠望去,五山如仙女,雲遮霧繞,忽隱忽現,怎不叫人心馳神往,投入其懷抱?

  近觀諸山,獅子山秀、香爐山幽、霸王山雄、鹿門山峭、李家山曠,置身其中,彷彿徜徉在林木茂密、野花飄香、雲霧繞的仙境。

  漢光武帝劉秀慕名而來,留下了一個傳奇的故事。據清同治本《陽縣誌》記載:“漢建武中(公元25—56年),帝與習鬱(巡遊蘇嶺山)夢見山神(兩隻梅花鹿),命鬱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

  後來,龐德公不受劉表數次延請,攜其妻棲隱鹿門。因此山東遂建有龐公祠。又由於孟浩然、皮日休效法前賢,山上有孟浩然歸隱處和皮日休書屋。所以唐以後有“鹿門高士傲帝王”之說。

  坐落於鹿門山半山腰的鹿門寺是中國有名的佛教聖地,千百年來,無數海內外香客雲集於此,佛光高照。原先的建築規模宏大,工藝精巧,古樸雅緻,蔚為壯觀。故歷來常有名僧如處貞、丹等來此主持佛事。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至1117年)最為興盛,當時有佛殿、僧寮、齋堂、方丈室共500餘間。

  在鹿門寺後200米遠的山腰處有一口井,因井口曾砌有八角圍欄,故稱八角井,又稱八卦井。井中之水,無論天干地旱多麼嚴重,始終保持一樣的流量,實在神奇。井中泉水往下暗流20餘米,又匯一泉稱天坑,也稱天井。此井為一自然豎井,深約3米,井口直徑約一米。再往下暗流,經一天然石洞,洞中多鐘乳石,有一大石塊向外伸出尺許,泉水順此石突然懸空傾瀉,散如珠,垂如簾,稱暴雨池。泉水再流至寺門前,從兩個石雕的龍口中噴入燈公洗缽池(又稱龍頭噴泉),流泉晝夜不停。相傳,孟浩然就是常飲此泉,又接山中靈氣,才有蓋世之詩情。

  鹿門山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當年躬耕於隆中的諸葛亮曾拜龐德公為師,每次來求教,都跪拜在龐公榻前,其虛心為學之狀,令後人敬仰。龐公還常邀其侄兒“鳳雛”先生龐統、“臥龍”先生諸葛亮、水鏡先生司馬及徐庶、崔州平等人縱議天下大事,商討治國之策。由此,演繹出炙人口的三國故事。

  鹿門山是一座秀美的山,天生麗質,風情萬種。它又是一座詩化了的山,孟浩然用詩的神筆,將它描繪得清美如畫。不,是它育了大詩人孟浩然,也將眾多的文人雅士之思想境界提升到了極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遊鹿門不果後,發出了“不踏蘇嶺石,虛作陽行”的感嘆。他是為未能目睹鹿門山的秀麗風光和名勝古蹟而遺憾,抑或是為無緣感受聖山陶冶性情而惋惜。

  是鹿門山造就了詩人也好,是詩人詩化了鹿門山也好,反正古今中外,很少見到過這種天人合一的和諧。白居易在《遊陽懷孟浩然》詩中說:“楚山碧巖巖,漢水碧湯湯。秀氣結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諷遺文,思人至其鄉。清風無人繼,日暮空陽。南望鹿門山,若有餘芳,舊隱不知處,雲深樹蒼蒼。”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同時代著名詩人共同崇拜和讚美孟浩然的詩品和人格,實屬難得。而要想真正體會孟浩然這種境界,恐怕得常遊鹿門山才是。[2]

  參考資料

  1. 劉陽主編的文學評論專著《孟浩然研究文集》 .當代書法論壇 .2007-10-28 [引用日期2013-02-18] .

  2. 天人合一鹿門山 .人民網 .2001-08-02 [引用日期2013-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