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陋室銘> 關於《陋室銘》教案範文錦集7篇

《陋室銘》教案

關於《陋室銘》教案範文錦集7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陋室銘》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陋室銘》教案 篇1

  一、解題

  1.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說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儲存著。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作者簡介(板書: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進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他一生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銘》就是一篇傳世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賞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板書:學習目的:賞析.寫作特色)

  三、課文分析

  1.出示膠片(與本文有關的山水畫),齊讀課文兩遍。

  2.提問:這篇短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回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一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南陽諸葛廬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們一層層講解。(出示與第一層意義相吻合的山水畫膠片)

  3.教師講解 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回答:山水寫起。

  4.教師講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說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說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發散很遠的香‘乙這裡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5.提問:這裡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呢?山和水來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來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龍來比 ?

  (回答)德。

  用名和靈來比 ?

  (回答)馨。

  6.教師講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叫比興(板書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說,儘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麼,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請看下文(出示與“草色入簾青”相吻合的山水畫)。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臺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境(板書環境)。作者寫陋室的環境採用什麼修辭方法呢?

  回答:對偶。(板書:對偶)

  7.提問:苔痕 相對?

  回答:草色。

  提問:階綠 相對?

  回答:簾青。

  提問:上相對?

  回答:入。

  除了對偶還用了什麼方法呢?

  回答:擬人。

  8.教師講解 “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板書:擬人):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陋室的環境宜人,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麼人呢?(出示占人彈琴圖膠片)

  9.教師講解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陋室的人物。鴻儒,大學問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裡指沒有學問的人,在這個陋室裡.常有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鴻儒談笑風生,高談闊論。

  這兩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對偶。

  10.提問:談笑相對 ?答:往來。

  有相對 ?回答:無。

  鴻儒相對 ?回答:白丁。

  11.教師講解 作者並沒有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板書: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這兩句在於襯托(板書: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說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書:生活)。調,彈奏;素琴,沒有裝飾的琴;金經,佛經;絲竹,管絃樂器,這裡指代不健康的音樂;案牘,指官府的公文。這幾句是說,在陋室裡,興致所至,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這兩句用了正反虛實(板書:正反虛實)的寫法。

  12.提問:哪些是正面描寫?是實寫?回答:“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提問:哪些是從反面描寫?是虛寫?回答:“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提問:“可以調素琴”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無絲竹之亂耳。”

  提問:“閱金經”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呼應。

  13.教師講解 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現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經過作者反覆描寫陪襯,文章主旨已經突出,意思似乎已經寫盡,可是畢竟作者是大手筆,再用另外的.寫作手法向深處開拓主題。(出示南陽諸葛廬圖)

  14.教師講解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就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隆中時居住過的草廬;子云亭是指西漢學者揚雄住過並.寫作《太玄經》的亭子。這兩句話是說我這個陋室正如南陽諸葛廬的草廬,又像四川揚子云的亭子。作者採用的是類比的寫法(板書:類比),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原來也是陋室,由於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聞名天下,那麼我的陋室不也會如此麼?

  15.提問:作者在這裡用草廬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還是在說明陋室不陋嗎?

  回答:不是,而是已隱含著自己遠大的志向。要做一個像他們一樣的人。

  教師肯定:很對。(板書:暗含、志向)

  16.教師講解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我這個陋室將與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的亭子一樣被後人所稱道;我本人也要像諸葛亮、揚雄一樣被後人所敬仰。文章添了這麼一筆,再生一層波瀾,內容更豐富,主題更鮮明。寫到這裡,我們感覺到作者的意思已經表達得夠完美了,可以收筆子。

  但是作者是一個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後一筆,引用孔子的話結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話再次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回應“德馨”言盡而意無窮。孔子這句話是一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講得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用孔子的後一句“何陋之有”。

  17.提問:劉禹錫為什麼隱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師肯定:回答正確。

  這是作者有意設定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類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態度正如孔子一樣(板書:態度),安貧樂道,君子固窮,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語引經據典(板書:引經據典),力發千鈞,託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學生教師共同完成板書

  19.根據老師的板書,請在橫線上填一個字,表明作者運用修辭力法的目的。學生上臺給板書填空。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 引 陋室

  對偶 擬人 描 環境

  襯托 對仗 誇 朋友

  虛實 對比 話 生活

  類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經據典 表 態度

  20.學生齊讀板書。

  21.在板書的每一句後面,再填寫一個確切的字,體現本句的中心填寫中心詞。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引陋室 —馨

  對偶 擬人描環境——青

  襯托 對仗誇朋友——雅

  虛實 對比話生活——靜

  類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經據典表態度——樂

  22.學生齊讀。

  五、.總結全文

  23.教師.總結。

  透過對陋

《陋室銘》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

  3、學習文章託物言志的寫法。

  4、認識作者所表達的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情趣。

  學習重點

  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文章託物言志的寫法。

  學習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情趣

  學習過程

  一、預習 自學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惟吾德馨( ) 談笑有鴻儒( ) 無案牘之勞形( )

  2、你能準確解釋下列詞語嗎?

  談笑有鴻儒( ) 往來無白丁( )

  可以調素琴( ) 閱金經( )

  二、研討 學習:

  (一)介紹作者有關知識。

  (二)檢查預習情況

  (三)(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2)結合註釋,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

  (四)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誰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

  2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銘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麼?'有仙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麼?

  4銘文最後一句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呢?

  5.學生根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領略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後,請同學們思考,作者為什麼會有如此情懷?這種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在當今有什麼意義呢?

  三 小結

  四 鞏固練習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無絲竹之亂耳(絲竹: )

  ⑸無案牘之勞形(勞: )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下列各句不屬於駢句的一項是( )

  A、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B、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課文的前兩句有什麼作用?

  5、“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中提及兩個歷史人物,一是三國著名政治家蜀國的 ,一是西漢時的文學家 。

  6、文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題:

  ⑴表現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語句是 。

  ⑵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麼?

  2、下列句子,朗讀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C、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D、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3、譯句:

  ⑴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⑵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4、下面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表現出對仙人生活的羨慕和追求。

  B、表達了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C、表現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賢自比的態度。

  5、開頭二十四字,實寫的是 ,虛寫的是 。虛寫是為了引出實寫中的 二字點題,這裡寫山寫水,是為了與 進行類比,寫仙寫龍,是為了與 進行類比,以表現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說法有誤的項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類比,“山”和“水”其實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靜的氣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虛寫,反映了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D、⑧句以古廬、亭作類比說明陋室不陋,也表達了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意思。

  22《陋室銘》答案(四)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周圍景色:“苔痕上階綠,草色人簾青。”寫環境清幽寧靜;往來人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與人交往高雅脫俗;生活內容:“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室內活動歡暢無虞。

  3採用比喻和類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靈。前二句類比'陋室',後兩句暗喻自己。

  4總結全文,說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賢自喻,表現了高雅的志趣。

  四鞏固練習1、⑴著名,出名⑵靈異,有了靈氣⑶品德高尚⑷這裡指奏樂的聲音⑸使……勞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D

  4、寫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是設喻引題,頌揚陋室。

  5、諸葛亮;楊雄

  6、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12.B

  1、⑴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⑵惟吾德馨。 2、D 3、略 4、A 5、山、水;仙、龍;德馨;陋室;作者 6、A

《陋室銘》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讓學生了解押運的字和壓韻的作用。

  3: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1

  課前預習:查工具書,試譯全文。

  一、 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後感,抽籤完成) 3'

  二、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2'

  如果讓你設計自己的家,你怎樣設計呢?(學生自由說)唐朝劉禹錫卻喜歡鄙陋居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樣?

  三、 介紹作者、體裁(教師抽查學生回答,教師適當補充)3'

  劉禹錫(772---843)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散文家。

  銘,原來是刻,在這裡是一種文體,或歌頌讚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銘,意是刻在鄙陋居室裡的文章。

  四、 學生藉助工具書解釋常用實詞和難句。6'(完成目標2)

  陋:不華美、狹小 馨:香氣散佈很遠

  白丁:封建社會里沒有功名的人 牘:古時寫字用的木簡

  何陋之有:有什麼狹小不好看呢?

  (教師出示膠片)

  五、 朗讀、翻譯、理解分析。28'

  1、 請一同學讀一同學翻譯全文,學生或教師適當補充。(完成目標2)

  2、 學生思考並回答教師出示的問題。

  A、《陋室銘》中的那句話能提挈全篇大意?

  B、《陋室銘》描寫陋室環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並以陋室比古賢的居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趣和節操?

  3、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補充並進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標3)

  我們要學習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貴品質。

  4、 請學生自瀆領會。

  5、 教師介紹什麼叫押韻?押運有什麼作用?

  (寫韻文時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叫做押韻。韻文押韻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時便於吟頌和記憶,因為它具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6、 本文有那些押韻字?(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六、小結。2'

  七、佈置作業。1'

  A、 抄寫常用實詞和難句。

  B、 背誦全文。

  C、 寫一讀後體會,字數不限。

  八、說課精要:安排學生先自己預習、多讀、自主試譯,讓他們更容易理解文章。

《陋室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詞彙,瞭解“銘”的特點。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

  4、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地評價古人。

  教學重點:

  1、誦讀品味優美的語言。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難點:

  1、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在大唐的歷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三十四歲那年,因為參加政治革新活動,一覺醒來被趕出了朝廷。十年後,召回長安後,因到玄都觀去賞桃花,寫了一首惹禍的詩:

  紫陌紅塵扶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因為這首詩,他又被貶到連州。一貶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歲再回到長安時,玄都觀裡的桃花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片亂草。這不怕惹禍的詩人,又寫了一首《再遊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麼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職業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這個人就是劉禹錫。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作品《陋室銘》。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停頓。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字詞讀音、停頓等。

  2、學生自由讀。

  3、指名讀(注意正音、句讀)。

  4、齊讀。

  三、理解課文內容,能粗譯課文: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註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論。時間:5分鐘。(教師巡視,解決疑難。)

  2、學生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3、指名粗譯課文(告訴學生:中國語言具有含蓄美,許多意思和意境都是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所以大家在翻譯時,不求十分精確,只求大致理解。)

  4、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問題,理解中心、寫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處?

  明確:空間小、景緻少、人來少、擺設少:房子很小,一個人坐著彈琴,室內就覺得擁擠,可見其小;文章內所提到的景緻,只有“苔痕”、“草色”,可見其少;自古讀書的窮人就少,能成為鴻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階綠”了,更見來客少;室內陳設歷歷在目,其“少”一目瞭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嗎?

  (換角度想:同樣一篇文章,剛才讀,讀出陋室簡陋,現在卻要讀出不簡陋。這不是自相矛盾,這需要換角度想。思維角度:主人、環境、客人、生活。)

  3、作者寫陋室有何用意?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陋室的狀況嗎?(聯絡點:“銘”這種文體的特點。)

  ①(陋室簡陋狹小,陳設簡單,確實簡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觀,安靜清幽,有鴻儒談笑來往,可撫琴讀書,無樂音亂耳,無公文勞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卻不覺陋室之陋。

  ②聯絡“銘”這種文體,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稱述功德。

  (啟發:抓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等句子,體會作者不願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揚名立萬;不願高官厚祿,安貧樂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這篇銘文透過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結寫法:託物言志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五、探究:

  1、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稱頌的是:人品(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是高尚的。

  批評的是:逃避世俗,脫離勞動人民,缺少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抵制腐敗,不能培養自己的意志,這種人在現代生活中,簡直不能生存。

  小結:閱讀古人的作品,要擇其善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閱讀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對古人的道德品質要批判地學習和接受,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這是我們學習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師:請大家來看這樣一則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遊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心,自習說閒話,講課聽不進。心裡說,混張文憑。

  這則材料是針對我們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什麼問題而言的?

  3、師:同學們,你一定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吧!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一下劉禹錫,為你的居室描上一筆,用來表達居住的感受?

  六、總結:

  師:短短的一節課,我們只能說是初步瞭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這並不奇怪,因為至今老師也不敢說已經讀懂了它,已經完全領會了劉禹錫的精神境界裡的積極一面,並把這種精神帶入到生活中。我們還有必要在課後熟讀並背誦,使之成為影響我們修養的一部分。

《陋室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2.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讀罷此文,我們能從中獲得哪些啟示?

  重點與難點:

  領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習本文重點,讀完本文後,從中獲得的啟示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師:提一個問題讓大家選擇一下:設有一個王公大廈,要得到它,須說若干句違背自己良心的話,做若干件傷天害理的事;設有一簡陋室,那裡綠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擁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個?

  生:我選擇後者,因為……

  師: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與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詩人不謀而合,他便是劉禹錫。你有望成為新時代的劉禹錫!

  還是讓我們來看一看劉禹錫的《陋室銘》吧!

  簡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參與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失敗被貶的背景。

  二、小組討論,掃除生字詞,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體討論,適當點撥,疏通全文。

  2.師生共同活動,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師:本文最富哲理,最能體現作者寫作主旨的一句是什麼?這句話是怎樣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這句話先說由“山”、“水”,然後引出“德馨”的。

  師:(課外拓展)老師這裡有一句話,看看這句話的語意重點在什麼地方?

  (投影)透過窗戶看天空,透過天空歷史,透過歷史看人生。

  生:這句話的語意重點在“人生”,它是透過“窗戶”、“天空”“歷史”而引出的。……

  師:陋室陋嗎?

  生:不陋。

  師:那麼,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裡是寫陋室的優美的自然環境……

  生2:“可以調素琴,閱金經。”這裡是寫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裡是寫陋室往來客人的不俗……

  生4:“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這裡作者援引西漢揚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證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師:大家的發言非常踴躍。

  (指導學生美文美讀美背美誦,繼而引導學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氣韻)下面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環境。(創設情境)那青苔是怎樣應了作者的心意,一點一點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駁的石階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們聚集在一起,繞過窗簾飄入室內的?

  生1:它們從石縫中鑽出來,探出她們可愛的小腦袋……

  生2:她們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認為這兩句的描寫繪色繪聲。你看“青”、“草色”狀其色,“談笑”狀其聲。

  師:同學的發言很精彩。請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內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們在談些什麼,這些人在一起,又會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讓學生分別把自己想像成劉禹錫、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們個個學識淵博,心憂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詩作畫。

  生3:王叔文在煮酒紛論當今時代英雄。

  生4:韓愈在扼腕長嘆。

  生5:劉禹錫持一杯香茗,側耳傾聽窗外雨打芭蕉的聲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側帆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轉身對劉禹錫說:“夢得,今日有幸拜讀,真讓我折服,讓我感動奮發!”……

  師: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面啊!哪裡還有什麼為那狗皇帝當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勞形”與痛苦!

  師:再看室內的陳設,文章重點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產生怎樣的聯想?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生1:“素琴”、“金經”……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讀書情趣的高雅。

  生3:我們要有選擇地讀書,讀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讀《畢淑敏散文選》……

  生4:還有《讀者》……

  生5:……

  3.討論今天我們讀了這篇文章,從中獲得哪些有益的啟示?

  師:請大家來看這樣一則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遊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心,自習說閒話,講課聽不進。心裡說,混帳文憑。

  這則材料是針對我們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言的?

  生1:我認為這是在商經濟大潮衝擊下的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紀律鬆弛的表現…………

  生2:學習鬆懈,不思進取……

  生3:……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透徹。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

  生1:引以為戒……

  生2:奮發向上……

  生3:……

  師:同學們,你一定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吧!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一下劉禹錫,為你的家描上一筆,用來表達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1:我給我的房子取名為“夢閣”,因為我喜歡做夢,它神秘,飄渺,浪漫,富有詩意……

  生2:我給我的房子取名為“港灣”,因為家是我們溫暖的港灣……

  生3:我給我的房子取名為“碧丹”,因為我喜歡作畫……

  生4:……

  師:(小結)短短的一節課,我們只是初步瞭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這並不奇怪,因為至今老師也不敢說已經讀懂了它,進入劉禹錫的精神境界裡,並把這種精神帶入我們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讀它。同學們,一年以後,你還會再讀《陋室銘》嗎?十年以後呢?若干年以後呢?

  生:會。

  師:(引導)美文,是要我們的一生去解讀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它進行長期的孜孜不倦的研習,每當我們精進了一步,我們的學識、做人的涵養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為精神的影響是可以超越時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薦給你的父母、同齡人;甚至你們的未來的孩子、未來孩子的同齡人……

  個案點評

  語言教學是人類文明得以傳播、承揚、革新的強勁而深厚的助動力。

  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給予我們的學生多一些人文關懷,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在課堂上進而“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現代教育生活的理想。

  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每個人從自我開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研究學生,學習著他們的學習,生活著他們的生活、並由此開始與他們進行一種心靈的對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認為這不僅是在教育教學上去關心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更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一種權利和義務。當我們意識到這種權利和義務的時候,語文教學與人的關係作為一個問題便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它要靠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雙方的交流來解決。

  當我開始教《陋室銘》這篇課文的時候,就在想這麼一個問題:

  如何讓學生能夠承傳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那種雅緻澹泊、豁達樂觀的作風,並讓這種作風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這就需要想像的介入,想像是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本文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以語言為抓手,創設情境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讓學生活躍、奔騰、澎湃、充盈在體內的生命之氣與作品中蘊藉的豁達之氣接通,並讓這種想像在課堂教學中很快就會變為現實的可能性,進而影響主體的生存、主體的精神和主體的尊嚴。於是,想像便理所當然地成了為解決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突破口。

《陋室銘》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 “銘”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誦讀法、批註法、“知人論文”探究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並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重點:朗讀並分析文章的內容。

  難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談

  話題:來到嘉興,就不能不說南湖,誰給我介紹一下南湖?(紅船,南湖菱)南湖還有一種特產,就是“南湖菱”。誰來介紹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稱“菱角”,南湖菱與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樣,是無角菱。據說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會變成無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與“靈”相通,據說,吃了南湖菱會讓人有靈氣,南湖菱養育了充滿靈氣的嘉興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學眼睛都水靈靈的,個個都充滿了靈氣啊。

  遠在唐朝的時候,嘉興就孕育了一個充滿靈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劉禹錫。他出生在嘉興,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靈氣。他在老師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滿腹經綸。19歲時遊學當時的京城長安。22歲就進士及第,後來年紀輕輕就成了朝廷裡的重要官員,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寫的詩與白居易齊名,他寫的文與柳宗元齊名。

  我們小學裡就學過他的一首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月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

  (二)初讀課文,感受音樂美

  1、檢查預習情況:注音、句讀

  2、請同學讀沒有句讀的課文,指出“德馨、案牘”的讀音。

  (三)走進陋室,再讀課文,把握主旨1——“高潔”

  1、題目是《陋室銘》,瞭解銘文特點。

  2、師:陋室銘,陋室銘,劉禹錫想要借這陋室,讓自己銘記什麼呢?讓我能走進陋室,去看個究竟。

  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銘》81字的片言中,劉禹錫的百意是什麼?下面請自讀課文4—7句,根據註釋翻譯,在翻譯的基礎上為這幾句話做批註。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幽雅)

  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它給人一種閒適的感覺。(生活高雅)(板書:貧樂 調素琴閱金經)

  4、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樂,我們不禁要與劉禹錫對話一番——

  示例:問:你這房子都長青苔、長青草了,你還說不陋?

  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是多麼幽雅,怎麼能說陋呢?

  問:看你這窮酸樣,估計不會有人與你為友吧?

  答:……

  問:你既沒有絲竹,又沒有案牘,你,你還有什麼好樂的呢?

  答:……

  5、由此可見,劉禹錫是一個怎樣的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高潔脫俗)(板書:高潔)

  板書:調素琴閱金經高潔

  6、請大家用快樂、舒緩、愉悅的語氣讀讀“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勞形”。

  (四)走近作者,深讀課文,把握主旨2——“豪氣”

  師:劉禹錫為什麼能做到安貧樂道呢?文章僅僅表達安貧樂道的主旨嗎?要想從“片言”中明白“百意”,我們還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經歷,這叫做“知人論文”。請看資料。(出示資料)

  “永貞革新”失敗後,原在朝廷為官的劉禹錫一貶再貶,斷斷續續在外漂泊幾十年。直到65歲才回到洛陽。《陋室銘》是他被貶至安徽和州時所作。(請同學朗讀)

  問:上面說他一貶再貶,直到65歲才回到洛陽,一般的人會有怎樣的心理?(悲傷、鬱悶……)

  劉禹錫會怎樣去面對呢?

  “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到朗州當司馬,十年之後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師,他卻寫了一首詩以桃花諷刺那些權貴,結果再度被貶,十四年後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不過,劉禹錫還是不改那種桀驁不屈的脾氣,他又一次來到玄都觀,又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附小序:……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

  師: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貶的準備。這是何等的豪情!這就是有著錚錚鐵骨的劉禹錫。

  劉禹錫回朝如此,那他身處“巴山楚水淒涼地”時又是如何的表現呢?我們來看他寫於朗州任上的《秋詞》。在朗州,回京城遙遙無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們看看他的這首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學生讀)

  問:詩中透著一股什麼氣?(豪氣)

  師:難怪白居易說: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 。板書:寫“豪”

  1、你能從《陋室銘》字縫間看出劉禹錫暗含的“豪氣”嗎?(仙、龍,諸葛廬、子云亭)(提示: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幾句去讀讀。)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開頭三句,看看有沒有隱含在其中的“豪氣”。根據ppt改第三句話,快速瞭解“比興”。

  2、★讓我們一起讀一讀結尾兩句,看看這裡有沒有隱含在其中的“豪氣”。“諸葛廬、子云亭”的典故。說說作者為什麼要寫這兩個典故。

  (板書:思諸葛比子云)

  ①是為了說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說明自己也要像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和子云一樣在文學上名揚天下。

  3、可見劉禹錫具有怎樣的氣概?(豪邁)

  板書:思諸葛比子云豪邁

  4、這樣一個大詩豪住在這裡,這陋室還會陋嗎?

  所以他在結尾寫道:何陋之有? 加橫批:陋室不陋

  5、現在,讓我們懷著對劉禹錫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滿豪情地讀最後2句。注意,最後一句“何陋之有”讀兩遍。

  其實,劉禹錫寫《陋室銘》還有一個故事。(憤然寫作)

  據說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見他是從上面貶下來的,就故意刁難他。半年時間,強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只給他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銘文。

  師(小結):看來,從這篇僅僅81字的銘文中,不僅可以看出劉禹錫的安貧樂道的高潔志趣,可以讀懂他的豪邁的鬥志,而且也可以讀到他對那知縣老兒的憤怒與不屑。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學們,你們看,那知縣老兒帶著隨從大搖大擺地過來看劉禹錫的笑話了,我們怎麼辦?趕緊拿起《陋室銘》,大聲的讀起來,為劉禹錫出出氣,注意,最後的“何陋之有”連讀兩遍,語氣要一遍比一遍強。會背的最好背出來。

  (五)結束語

  劉禹錫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

  但是……

  一間陋室哪裡困得住你的鐵骨,一片青苔哪裡遮得住你的壯志,一本金經哪裡掩飾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聽到,從那間陋室裡,傳來一個不羈聲音——生活可以貧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業:

  1、背誦全文。

  2、蒐集欣賞劉禹錫的詩。

  教學反思

  1、聯想與想象是語文的翅膀,缺少聯想與想象的語文課也就缺少了靈性。為此,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以“透過文字,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體地表現出來,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張本。而以往教學此文時,為突出“陋室不陋”這一重點,一般設計的題目為“陋室環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況怎樣?陋室主人有怎樣的興趣愛好?”提問瑣碎,學生也不明白回答這些問題的目的何在。而改動後有力地突出了重點,也解決了難點。

  2、“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必須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絡,方可體現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因此,課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情操之後,我設計了一個小討論:“今天的你如何看待這種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做法?”這個問題的設計應是學生最有話說的部分,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些怯場,我也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一起參與學生的討論,導致學生沒有充分討論和大膽發言,這是我的失誤。

  3、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發問的環節,鼓勵學生從讀書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環節因為留的時間相對充足些,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何以《陋室銘》為題?”“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為何引用孔子的話作為結束語?”“為何自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為何將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視平民?”等等。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在思考著如何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的目的。

  4、語文課上應有琅琅讀書聲,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銘》是一篇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課堂上無論是範讀、散讀、齊讀,乃至背誦,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讀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陋室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課實詞重點語句。

  3、能順暢的翻譯課文。

  4、能用原文回答問題。

  5、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同目標2、3、4。

  教 具:網路教室。

  課 時:1

  教 法:小組討論,自學

  教學過程:

  一、以《酬樂天揚州席上出逢見贈》匯入,學生介紹作者。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

  1. 讀準字音

  2. 朗讀課文,可採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朗讀等。

  3.

  四、學生分小組進入網路完成學習任務。

  1、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 有龍則靈:靈異。

  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階綠:長到。 草色入簾青:映入。

  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管絃等樂器,這裡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2、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4、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麼?

  寫陋室幽雅恬靜的自然環境。

  5、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麼?

  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6、提問:“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麼?

  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麼?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8、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裡,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完成課堂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