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教案範文彙總7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陋室銘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陋室銘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在誦讀課文的過程中正音、釋詞,理解重點詞語,理解全文內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並默寫全文。
3.學習本文借物喻理、託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透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學重點:
1.加強朗讀訓練,在誦讀課文的過程中正音、釋詞,理解重點詞語,理解全文內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並默寫全文。
3.學習本文借物喻理、託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透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借物喻理、託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透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導讀法(透過"三讀"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咱們學過《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人各有志,人各有愛,在世人都愛豪宅名車的今天,如果誰告訴你他愛陋室的話,你準定認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為他的陋室寫了一篇文章來讚美,他就是劉禹錫。今天咱們來學習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陋室銘》。請大家開啟書。
二.解題。
請一個同學讀書下注釋,瞭解作者和“銘”的特點。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於“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陋室銘”的意思就是透過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學習課文
(一讀理清思路)(學生結合課文提示註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學生試讀課文
1.學生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儘量讓學生來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
有龍則靈:靈異。
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階綠:長到。
草色入簾青:映人。
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裡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附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楊子云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裡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3.如果給課文分三個層次,該怎樣劃分?
明確第一層從開頭到"唯吾德馨",第二層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為文章結尾。
(二讀品析詩句)
1.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類比"陋室",後兩句暗喻自己。
2.提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3.陋室內外是什麼顏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明確綠色,青色,景色別緻幽雅(幽)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確:"上"、"入"二字生動傳神,以靜為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是一個多麼幽靜安寧的環境。
4.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
明確鴻儒,無白丁(雅)
"鴻儒"可否換成"群儒"?
不能。"群儒"則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麼?有何特點?
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
能否將"閱金經"改為"閱五經",為什麼?
明確不能。因為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中找到某種寄託,"閱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折射。
6.作者用什麼來類比自己的陋室?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三讀領悟內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讀一遍)
1.1.首尾句有何關係?
首句用了比興寫法,尾句與首自互相呼應。
2.2.本文題目為"陋室銘",文章又說"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
不矛盾。題中之"陋"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為"鄙俗"之義,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3.3.引導學生總結全文的構思。全文起於比興,繼而對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寫,再透過類比,巧妙地表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4.文章託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汙,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5.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裡,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三、教學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透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全班競背(學生自由背,小組中相互背,全班競背)
五、作業
(一)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
A斯是陋室(這)B.惟吾德馨(高尚)
C.談笑有鴻儒(大)D.可以調素琴(素樸)
(二)指出下列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比喻、對偶)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互文)
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問)
(三)把下列文言句子譯成現代文。
l.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教案 篇2
教學目的與要求
瞭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並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分析與評價。
教學重點
1、 瞭解與認識作者情操
2、 文言詞語的積累
3、 語言優美、音調鏗鏘的銘體文特色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與教室或自己的書房、臥室日日相處,它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說起。
二、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音。
三、生結合課下注釋,瞭解課文大意。並與自己的前後桌同學討論。
四、幾個問題引起學生思考,進而瞭解文章內容,同時輔之以朗讀、誦讀。
1、 在讀完以後,你對全文的印象如何?學生在這裡可能有三種答案:陋、不陋、陋而不陋。如果答“陋”則以下設計2、3暫時不講,如答“不陋”與“陋而不陋”可順次展開。
2、 為什麼(陋而)不陋?這裡哪兩個字是最為關鍵的?
3、 作者的德馨體現在何處?
如果學生一下不易答出,可提出以下問題作為提示:與他交往的人多嗎?都是哪些人?為什麼要寫這些人?
這裡順便交代,劉禹錫曾與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交好,並有大量詩文傳世,如我們非常熟悉的<<逢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4、 由此可見,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5、 作者為何又寫了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作用何在?
6、 由此可見,室主人是什麼樣的人?
7、 由此可見,文章最後一句是不是“添足”?
五、品評、討論文章寫作目的。
1、 介紹.寫作背景:劉禹錫在和縣的經歷。
2、 回憶劉禹錫的其他詩文,並回憶、品評其中思想 。
3、 讀文中用典,瞭解典故意義。
4、 小結。
六、再次誦讀全文,賞析.寫作特點
結合註釋一中對銘的介紹,師生共同討論文中押韻、對偶、比興等方法。
課堂討論與練習
1、 如今物質生活高度豐富,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達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 我們在電視中常看到則廣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禮不在多,貼心才行;中脈蜂靈,正在流行。”請品析此廣告,並仿寫一則。
小結
板書設計
景 環境清幽
陋 友 交往不俗 不陋
趣 情趣高雅
陋室銘教案 篇3
本課題教時數
1
本教時為第1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
目標
1.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讀罷此文,我們能從中獲得哪些啟示?
能力
目標
3、認識“銘”這種文體,學習託物言志的表現方法。
情感
目標
瞭解作者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習本文重點,讀完本文後,從中獲得的啟示
教學用具
教學程式
備註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語
我們現在生活在城市中,極目遠眺,所見皆是高樓大廈,我們也是所居者之一,如果這時給你一間茅草屋我想恐怕沒有哪個同學願意去居住,可是我們唐朝偉大的文學家劉禹錫卻不僅住著陋室,還提出“陋室不陋”的觀點,為何呢?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
二、教學過程:
(一)介紹相關背景
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唐順宗時,熱心幫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為郎州司馬,後又任連州、郎州、何州等州刺史。在何州有一陋室,此篇《陋室銘》便就此所作。
(二)在學習《馬說》時我們瞭解了“說”這種文體,今天我們再來認識認識“銘”這種文體。“銘”就是記載,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記不忘,後來便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體。常常在金屬器物或碑石上刻寫文字,用來記敘生平、事業、功德,表示紀念,或是記物寓意,表示勉勵或警戒之意。
(三)析文
1.師:本文最富哲理,最能體現作者寫作主旨的一句是什麼?這句話是怎樣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這句話先說由“山”、“水”,然後引出“德馨”的。
2.師: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叫比興(板書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
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
3.師:(課外拓展)老師這裡有一句話,看看這句話的語意重點在什麼地方?
(投影)透過窗戶看天空,透過天空歷史,透過歷史看人生。
生:這句話的語意重點在“人生”,它是透過“窗戶”、“天空”“歷史”而引出的。
4.師:陋室陋嗎?
生:不陋。
5.師:那麼,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生髮言)
6.師:大家的發言非常踴躍。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說,儘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
(引導學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氣韻)下面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環境。(創設情境)那青苔是怎樣應了作者的心意,一點一點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駁的石階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們聚集在一起,繞過窗簾飄入室內的?(生髮言)
師:同學的發言很精彩。請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內有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他們在談些什麼,這些人在一起,又會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讓學生分別把自己想像成劉禹錫、王叔文、柳宗元等。)(生髮言)
師: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面啊!哪裡還有什麼為那昏庸皇帝當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勞形”與痛苦!
師:再看室內的陳設,文章重點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產生怎樣的聯想?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發?(生髮言)
3.討論今天我們讀了這篇文章,從中獲得哪些有益的啟示?
師:請大家來看這樣一則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遊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心,自習說閒話,講課聽不進。心裡說,混帳文憑。
這則材料是針對我們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言的?
生: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透徹。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生髮言)
師:同學們,你一定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吧!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一下劉禹錫,為你的家描上一筆,用來表達居住在家中的感受?(生髮言)
師:(小結)短短的一節課,我們只是初步瞭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這並不奇怪,因為至今老師也不敢說已經讀懂了它,進入劉禹錫的精神境界裡,並把這種精神帶入我們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讀它。
同學們,一年以後,你還會再讀《陋室銘》嗎?十年以後呢?若干年以後呢?
師:(引導)美文,是要我們的一生去解讀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它進行長期的孜孜不倦的研習,每當我們精進了一步,我們的學識、做人的涵養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為精神的影響是可以超越時空的。
(四)總結:
這篇銘文透過讚揚陋室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五)作業:背誦課文,課後練習二。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環境(優美)
主人情趣(優雅)雅緻澹泊、豁
教學後記
陋室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規範翻譯。
2、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
3、學習類比、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類比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由學生的誓詞:“學習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引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寫作背景、文體知識: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稱之為“詩豪”。有《劉夢得文集》傳世。著名的詩作有《竹枝詞》《秋詞》《浪淘沙》等。
劉禹錫因參加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官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縣令見劉禹錫是被貶下來的官員,就故意刁難。讓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沒有怨言,便寫一幅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又把劉禹錫從城南門遷到城北門,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劉禹錫仍不計較,又在門上即興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知縣見劉禹錫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再次把他調到縣城中的一間房子中。劉禹錫又提筆寫了一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面對這位勢利的縣令,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
銘”的文體特點:
銘,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成為一種文體。《陋室銘》是劉禹錫為自己簡陋的屋子寫的一篇銘文。語言的特色:押韻、簡約、開闊、優美。
三、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疏通生字詞,把不理解的字、詞、句標註出來。
學生自讀後螢幕出示朗讀節奏,齊讀。
四、課文字詞:
德馨( )苔痕( )鴻儒( )
案牘( )西蜀(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在於。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則:就。靈:靈異,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這。是:判斷動詞。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上:長到。入:映入。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正常語序應為:苔痕綠上階,草色青入簾。
談笑有鴻儒。鴻:大。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可以調素琴:彈奏。素:不加修飾的。
閱金經:這裡指佛經。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簫管等樂器,這裡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卻因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們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雲:說。之:賓語前置的標誌,無義。“何陋”是“有”的賓語,前置了。正常語序應為:有何陋?有什麼簡陋的呢?
五、翻譯課文。
六、質疑探究:
1.文中哪兩句話統領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寫陋室不陋的?都有哪些特點?(分別用四字概括)
居室環境:清幽雅緻
交往人物:博學高雅
日常生活:閒適恬靜
3、結尾“何陋之有”有什麼作用?
引用孔子的話,再一次證明“陋室”不陋,緊扣題目,以反問作結,鏗鏘有力,發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七、寫作手法:
1.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為什麼這樣寫?
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山水寫起,以“山不高”、“水不深”類比為“陋室”,以“仙”“龍”類比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從而點明短文主旨。
2、《陋室銘》是運用什麼手法來表達作者的什麼樣的情趣?
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山水寫起,以“山不高”、“水不深”類比為“陋室”,以“仙”“龍”類比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從而點明短文主旨。
八、仿寫:
多媒體出示《交友銘》和《教室銘》
學生仿寫小組推舉代表展示。
陋室銘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 “銘”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誦讀法、批註法、“知人論文”探究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並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重點:朗讀並分析文章的內容。
難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談
話題:來到嘉興,就不能不說南湖,誰給我介紹一下南湖?(紅船,南湖菱)南湖還有一種特產,就是“南湖菱”。誰來介紹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稱“菱角”,南湖菱與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樣,是無角菱。據說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會變成無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與“靈”相通,據說,吃了南湖菱會讓人有靈氣,南湖菱養育了充滿靈氣的嘉興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學眼睛都水靈靈的,個個都充滿了靈氣啊。
遠在唐朝的時候,嘉興就孕育了一個充滿靈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劉禹錫。他出生在嘉興,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靈氣。他在老師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滿腹經綸。19歲時遊學當時的京城長安。22歲就進士及第,後來年紀輕輕就成了朝廷裡的重要官員,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寫的詩與白居易齊名,他寫的文與柳宗元齊名。
我們小學裡就學過他的一首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月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
(二)初讀課文,感受音樂美
1、檢查預習情況:注音、句讀
2、請同學讀沒有句讀的課文,指出“德馨、案牘”的讀音。
(三)走進陋室,再讀課文,把握主旨1——“高潔”
1、題目是《陋室銘》,瞭解銘文特點。
2、師:陋室銘,陋室銘,劉禹錫想要借這陋室,讓自己銘記什麼呢?讓我能走進陋室,去看個究竟。
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銘》81字的片言中,劉禹錫的百意是什麼?下面請自讀課文4—7句,根據註釋翻譯,在翻譯的基礎上為這幾句話做批註。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幽雅)
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它給人一種閒適的感覺。(生活高雅)(板書:貧樂 調素琴閱金經)
4、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樂,我們不禁要與劉禹錫對話一番——
示例:問:你這房子都長青苔、長青草了,你還說不陋?
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是多麼幽雅,怎麼能說陋呢?
問:看你這窮酸樣,估計不會有人與你為友吧?
答:……
問:你既沒有絲竹,又沒有案牘,你,你還有什麼好樂的呢?
答:……
5、由此可見,劉禹錫是一個怎樣的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高潔脫俗)(板書:高潔)
板書:調素琴閱金經高潔
6、請大家用快樂、舒緩、愉悅的語氣讀讀“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勞形”。
(四)走近作者,深讀課文,把握主旨2——“豪氣”
師:劉禹錫為什麼能做到安貧樂道呢?文章僅僅表達安貧樂道的主旨嗎?要想從“片言”中明白“百意”,我們還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經歷,這叫做“知人論文”。請看資料。(出示資料)
“永貞革新”失敗後,原在朝廷為官的劉禹錫一貶再貶,斷斷續續在外漂泊幾十年。直到65歲才回到洛陽。《陋室銘》是他被貶至安徽和州時所作。(請同學朗讀)
問:上面說他一貶再貶,直到65歲才回到洛陽,一般的人會有怎樣的心理?(悲傷、鬱悶……)
劉禹錫會怎樣去面對呢?
“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到朗州當司馬,十年之後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師,他卻寫了一首詩以桃花諷刺那些權貴,結果再度被貶,十四年後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不過,劉禹錫還是不改那種桀驁不屈的脾氣,他又一次來到玄都觀,又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附小序:……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
師: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貶的準備。這是何等的豪情!這就是有著錚錚鐵骨的劉禹錫。
劉禹錫回朝如此,那他身處“巴山楚水淒涼地”時又是如何的表現呢?我們來看他寫於朗州任上的《秋詞》。在朗州,回京城遙遙無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們看看他的這首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學生讀)
問:詩中透著一股什麼氣?(豪氣)
師:難怪白居易說: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 。板書:寫“豪”
1、你能從《陋室銘》字縫間看出劉禹錫暗含的“豪氣”嗎?(仙、龍,諸葛廬、子云亭)(提示: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幾句去讀讀。)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開頭三句,看看有沒有隱含在其中的“豪氣”。根據ppt改第三句話,快速瞭解“比興”。
2、★讓我們一起讀一讀結尾兩句,看看這裡有沒有隱含在其中的“豪氣”。“諸葛廬、子云亭”的典故。說說作者為什麼要寫這兩個典故。
(板書:思諸葛比子云)
①是為了說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說明自己也要像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和子云一樣在文學上名揚天下。
3、可見劉禹錫具有怎樣的氣概?(豪邁)
板書:思諸葛比子云豪邁
4、這樣一個大詩豪住在這裡,這陋室還會陋嗎?
所以他在結尾寫道:何陋之有? 加橫批:陋室不陋
5、現在,讓我們懷著對劉禹錫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滿豪情地讀最後2句。注意,最後一句“何陋之有”讀兩遍。
其實,劉禹錫寫《陋室銘》還有一個故事。(憤然寫作)
據說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見他是從上面貶下來的,就故意刁難他。半年時間,強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只給他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銘文。
師(小結):看來,從這篇僅僅81字的銘文中,不僅可以看出劉禹錫的安貧樂道的高潔志趣,可以讀懂他的豪邁的鬥志,而且也可以讀到他對那知縣老兒的憤怒與不屑。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學們,你們看,那知縣老兒帶著隨從大搖大擺地過來看劉禹錫的笑話了,我們怎麼辦?趕緊拿起《陋室銘》,大聲的讀起來,為劉禹錫出出氣,注意,最後的“何陋之有”連讀兩遍,語氣要一遍比一遍強。會背的最好背出來。
(五)結束語
劉禹錫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
但是……
一間陋室哪裡困得住你的鐵骨,一片青苔哪裡遮得住你的壯志,一本金經哪裡掩飾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聽到,從那間陋室裡,傳來一個不羈聲音——生活可以貧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業:
1、背誦全文。
2、蒐集欣賞劉禹錫的詩。
教學反思
1、聯想與想象是語文的翅膀,缺少聯想與想象的語文課也就缺少了靈性。為此,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以“透過文字,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體地表現出來,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張本。而以往教學此文時,為突出“陋室不陋”這一重點,一般設計的題目為“陋室環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況怎樣?陋室主人有怎樣的興趣愛好?”提問瑣碎,學生也不明白回答這些問題的目的何在。而改動後有力地突出了重點,也解決了難點。
2、“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必須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絡,方可體現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因此,課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情操之後,我設計了一個小討論:“今天的你如何看待這種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做法?”這個問題的設計應是學生最有話說的部分,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些怯場,我也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一起參與學生的討論,導致學生沒有充分討論和大膽發言,這是我的失誤。
3、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發問的環節,鼓勵學生從讀書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環節因為留的時間相對充足些,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何以《陋室銘》為題?”“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為何引用孔子的話作為結束語?”“為何自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為何將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視平民?”等等。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在思考著如何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的目的。
4、語文課上應有琅琅讀書聲,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銘》是一篇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課堂上無論是範讀、散讀、齊讀,乃至背誦,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讀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陋室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名、馨、鴻儒、白丁、勞、形”等重要的文言詞語的含義,透過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朗讀出美感並能熟讀成誦。
2。透過品讀,結合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卻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尚品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志趣追求。
重點難點:
透過品讀,結合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卻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尚品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志趣追求。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內容分析:
《陋室銘》是古代銘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這一單元的主題是“人貴有精神”,劉禹錫藉此文自述其志,透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出自己雖身居陋室卻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尚品德。
七年級的學生,對於文言文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而且本文篇幅短小,註釋詳盡,那麼對於學生朗讀和對內容理解方面的教學指導就變得尤其重要。同時,結合這一單元的主題,在感受和理解作者雖身居陋室卻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尚品德的基礎上,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志趣追求。另外這篇銘文之所能歷來被人稱頌,也有其文章的美感之所在,在教學中,透過品讀體會文章之美並讀出美感,也是學生容易忽視的學習要點。
一、情景引入
背景故事匯入並介紹作者。
[設計說明]:背景故事的匯入,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透過對作者的瞭解,使學生能夠知人論世。
二、整體感知
1。什麼是“銘”?“銘”這一文體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後來就成為一種文體,如座右銘、墓誌銘等。特點:篇幅短小,句式較短,兩句相對,押韻有韻律,多用對偶等
[設計說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讓學生結合課文去感受“銘”這一文體的特點。
三、重點讀析
1。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語句,用“走進陋室,我彷彿看到了的畫面”說一句話。
明確:用優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說出“苔痕上階綠……無案牘之勞形”所描繪出的畫面。
[設計說明]:能夠在正確翻譯描寫陋室生活的句子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的美化和陋室生活場景的想象,並在這個過程中落實關鍵詞。
2。設定情景:在知縣老爺和劉禹錫的對話中感受陋室不陋。
明確:在品讀中感受劉禹錫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同時讓學生了解陋室“陋”與“不陋”的關鍵取決於誰住在裡面,點明“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中心句。
[設計說明]:在具體的場景中,透過知縣和劉禹錫對話感受陋室的“陋”與“不陋”。
四、拓展遷移
介紹劉禹錫的經歷,結合之前所學的劉禹錫的作品,分析劉禹錫的理想是不是就這樣在陋室中彈著素琴悠閒自在地過一輩子呢?
明確:劉禹錫是一位有著安貧樂道的積極生活態度的人,也是一位志存高遠之人。
[設計說明]:透過縱向貫穿所學的知識,更好的瞭解人物形象。
陋室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翻譯背誦全文
2、學習比興、對偶等修辭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重點:掌握文言實詞,翻譯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感受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流程:
一、匯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樣的?
2、劉禹錫被貶謫時,受到排擠欺壓,居住於一間陋室,他的心態可能是怎樣的呢?
二、朗讀指導、落實字詞
1、教師範讀、學生朗讀
2、圈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落實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體把握
1、陋室“陋”還是”不陋”?評判的依據是什麼?
物質——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態度——不陋
作者評價的依據——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讀課文,作者是分幾個層次表現陋室因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為課文劃分層次
四、逐層理清
1、作者是怎樣開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為了說山道水嗎?
重點在於“仙”“龍”
(2)“仙”“龍”有暗指什麼?體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對自己品德高於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為現實而受侷限
(3)用怎樣的情緒朗讀這一句?
(4)透過類比引入主題
2、作者是怎樣承接主題展開表現的。
環境幽雅:
(1)展開想象,說說這是怎樣的環境?
(2)“上”“入”兩字是什麼用法,這樣用給人怎樣的感受?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兩句可能暗示什麼?
交往風雅:(1)“鴻儒”指什麼?“白丁”指什麼?
(2)“談笑有鴻儒”與“苔痕上階綠”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寫這兩句話的時候心理活動是怎樣的?
情趣高雅:(1)什麼叫“素琴”?什麼叫“金經”?
(2)“素琴”“金經”意在說明什麼?
(3)“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是否矛盾?
(4)“無案牘之勞形”表現作者追求怎樣的生活狀態?
3、作者宕開一筆的突轉效果
(1)、寫自己的陋室、表現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卻為何宕開一筆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話題扯遠了,偏題了?
(2)寫諸葛亮、揚雄的兩句話刪去對作者的思想的表達有沒有影響?
總結全文呼應開頭
(1)引用孔子的話的作用僅僅是再次強調陋室不陋嗎?
(2)“孔子云”只是一個巧合嗎?
小結:
本文雖然短小,但結構層次鮮明,體現了中國寫文章強調“起承轉合”的特點。
用清晰的思路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練習
這是一篇韻文,要反覆朗讀,感受體會音韻之美
朗讀指導:找出對偶句,中國人喜愛的對稱美
句式整散結合,和諧靈動
圈劃押韻的字詞,感受音韻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樂的語調
《陋室銘》教學反思
劉禹錫的《陋室銘》流傳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練工整的語言表達出了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如何讓八年級孩子透過文字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進行了深入的文字分析之後,將朗讀作為了這節課教學的一個抓手,透過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的文言實詞,並在此基礎上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品質。
朗讀是我這節課的一個重要抓手,朗讀和課文理解是互為補充的,朗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課文理解之後,朗讀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每一次讓學生朗讀都必須問一個“為什麼”?這次朗讀是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要對學生提哪些要求?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學生的朗讀能力才會提高,自然也就滲入了對課文的理解。
匯入之後,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幫助學生完成對課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讀,對學生的要求是大聲,意在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一個學習文言文的氛圍。但我還是忽略了一點,應該讓學生上黑板寫一寫“馨”、“鴻”等字,對於中學生來說,寫字的基礎還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詞之後我又讓一個聲音洪亮的學生帶領全班齊讀了課文,並進一步提出“整齊、準確、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讀,三次要求,完成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在重點讀析部分,我設計了一個統領全文的大問題“陋室為什麼會被稱為陋室?你認為它陋還是不陋?”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並在文中圈畫相關詞句。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這也是基於“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礎上,我又要求學生讀課文,並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動,有感情”。學生的朗讀較整體感知時有了提高。重點讀析部分用時二十分鐘左右,透過一個大問題的設計基本能夠幫助學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較清晰,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落實了“德馨”、“上”、“鴻儒”、“白丁”、“勞”等詞的意思。在這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著不少問題,重點字詞的落實還只是浮在表面,沒有反覆推敲;在分析課文時雖然有朗讀,但對一些重點句的朗讀還缺乏細緻的指導以及示範朗讀。
在拓展遷移部分,我讓學生談讀了此文得到的啟示是什麼?並寫成敘議結合的,目的是想讓他們將課文中學到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文以載道,對整節課的學習內容也是一個內化。
以有感情的背誦課文作為整節課的結尾,達到鞏固的目的。
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大的環節沒有問題,思路比較清晰,課堂氣氛也調動得不錯,媒體的適時使用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整節課也是圍繞著教學重點展開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重點字詞的敲打落實上。
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重點的文言實詞的敲打和落實,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實實在在;其次是要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以及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工具書的使用,課文註釋的關注等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再次要關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讓學生的發言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