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陋室銘> 精選《陋室銘》教案三篇

《陋室銘》教案

精選《陋室銘》教案三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陋室銘》教案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陋室銘》教案 篇1

  一、字句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關鍵字:名:有名,著名。靈:有靈氣(顯得靈異)

  句譯:山不在於有多高,有了神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於有多深,有了蛟龍就有了靈氣。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關鍵字:斯:這。惟:只。馨:原指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

  句譯:這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覺得簡陋了。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關鍵字:入:可譯為“映入”。

  句譯:綠色苔痕爬上臺階,青青草色映入門簾。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關鍵字:鴻儒:大儒。鴻:大。儒:讀書人。“鴻儒”此指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白丁:原指平民百姓,此指沒有學問的人。

  句譯:在這裡談笑的都是博學而品德高尚的人,與我往來的沒有沒有學問的人。

  5.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關鍵字:調:彈奏。素:樸素的,不加裝飾的。金經:泛指佛經。

  句譯:在這裡我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

  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關鍵字:絲竹:泛指音樂。亂:使……亂,擾亂。案牘:官府的公文。勞:使……勞累。形:身體。

  句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我的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體勞累。

  7.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關鍵字:雲:說。

  句譯:(我的陋室)就像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君子住在裡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二、內容理解

  1.作者是唐朝的劉禹錫。銘,古代的一種文體。

  2.全文以“惟吾德馨”統領,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類比,點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第二部分(“苔痕……勞形”)從居室環境、來往客人和日常生活三方面來寫陋室及陋室生活,具體表現主人的“德馨”,揭示“德馨”的內涵:——環境清幽自然,反映主人寧靜淡泊的心境;交往之客博學而德高,反映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日常生活悠然閒適,充分反映了陋室主人安貧樂道的思想和不與權貴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懷。

  第三部分(“南陽……何陋之有”):以古賢人的舊居作類比,引用孔子語,點明“陋室不陋”,表明自己“君子”之志。首尾呼應

  3.中心歸納:透過對陋室的描寫和讚美,抒發自己安貧樂道,不與權貴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陋室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詞彙,瞭解“銘”的特點。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

  4、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地評價古人。

  教學重點:

  1、誦讀品味優美的語言。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難點:

  1、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在大唐的歷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三十四歲那年,因為參加政治革新活動,一覺醒來被趕出了朝廷。十年後,召回長安後,因到玄都觀去賞桃花,寫了一首惹禍的詩:

  紫陌紅塵扶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因為這首詩,他又被貶到連州。一貶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歲再回到長安時,玄都觀裡的桃花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片亂草。這不怕惹禍的詩人,又寫了一首《再遊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麼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職業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這個人就是劉禹錫。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作品《陋室銘》。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停頓。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字詞讀音、停頓等。

  2、學生自由讀。

  3、指名讀(注意正音、句讀)。

  4、齊讀。

  三、理解課文內容,能粗譯課文: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註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論。時間:5分鐘。(教師巡視,解決疑難。)

  2、學生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3、指名粗譯課文(告訴學生:中國語言具有含蓄美,許多意思和意境都是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所以大家在翻譯時,不求十分精確,只求大致理解。)

  4、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問題,理解中心、寫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處?

  明確:空間小、景緻少、人來少、擺設少:房子很小,一個人坐著彈琴,室內就覺得擁擠,可見其小;文章內所提到的景緻,只有“苔痕”、“草色”,可見其少;自古讀書的窮人就少,能成為鴻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階綠”了,更見來客少;室內陳設歷歷在目,其“少”一目瞭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嗎?

  (換角度想:同樣一篇文章,剛才讀,讀出陋室簡陋,現在卻要讀出不簡陋。這不是自相矛盾,這需要換角度想。思維角度:主人、環境、客人、生活。)

  3、作者寫陋室有何用意?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陋室的狀況嗎?(聯絡點:“銘”這種文體的特點。)

  ①(陋室簡陋狹小,陳設簡單,確實簡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觀,安靜清幽,有鴻儒談笑來往,可撫琴讀書,無樂音亂耳,無公文勞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卻不覺陋室之陋。

  ②聯絡“銘”這種文體,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稱述功德。

  (啟發:抓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等句子,體會作者不願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揚名立萬;不願高官厚祿,安貧樂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這篇銘文透過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結寫法:託物言志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五、探究:

  1、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稱頌的是:人品(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是高尚的。

  批評的是:逃避世俗,脫離勞動人民,缺少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抵制腐敗,不能培養自己的意志,這種人在現代生活中,簡直不能生存。

  小結:閱讀古人的作品,要擇其善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閱讀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對古人的道德品質要批判地學習和接受,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這是我們學習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師:請大家來看這樣一則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遊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心,自習說閒話,講課聽不進。心裡說,混張文憑。

  這則材料是針對我們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什麼問題而言的?

  3、師:同學們,你一定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吧!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一下劉禹錫,為你的居室描上一筆,用來表達居住的感受?

  六、總結:

  師:短短的一節課,我們只能說是初步瞭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這並不奇怪,因為至今老師也不敢說已經讀懂了它,已經完全領會了劉禹錫的精神境界裡的積極一面,並把這種精神帶入到生活中。我們還有必要在課後熟讀並背誦,使之成為影響我們修養的一部分。

《陋室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規範翻譯。

  2、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

  3、學習類比、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類比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由學生的誓詞:“學習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引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寫作背景、文體知識: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稱之為“詩豪”。有《劉夢得文集》傳世。著名的詩作有《竹枝詞》《秋詞》《浪淘沙》等。

  劉禹錫因參加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官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縣令見劉禹錫是被貶下來的官員,就故意刁難。讓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沒有怨言,便寫一幅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又把劉禹錫從城南門遷到城北門,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劉禹錫仍不計較,又在門上即興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知縣見劉禹錫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再次把他調到縣城中的一間房子中。劉禹錫又提筆寫了一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面對這位勢利的縣令,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

  銘”的文體特點:

  銘,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成為一種文體。《陋室銘》是劉禹錫為自己簡陋的屋子寫的一篇銘文。語言的特色:押韻、簡約、開闊、優美。

  三、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疏通生字詞,把不理解的字、詞、句標註出來。

  學生自讀後螢幕出示朗讀節奏,齊讀。

  四、課文字詞:

  德馨( )苔痕( )鴻儒( )

  案牘( )西蜀(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在於。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則:就。靈:靈異,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這。是:判斷動詞。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上:長到。入:映入。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正常語序應為:苔痕綠上階,草色青入簾。

  談笑有鴻儒。鴻:大。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可以調素琴:彈奏。素:不加修飾的。

  閱金經:這裡指佛經。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簫管等樂器,這裡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卻因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們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雲:說。之:賓語前置的標誌,無義。“何陋”是“有”的賓語,前置了。正常語序應為:有何陋?有什麼簡陋的呢?

  五、翻譯課文。

  六、質疑探究:

  1.文中哪兩句話統領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寫陋室不陋的?都有哪些特點?(分別用四字概括)

  居室環境:清幽雅緻

  交往人物:博學高雅

  日常生活:閒適恬靜

  3、結尾“何陋之有”有什麼作用?

  引用孔子的話,再一次證明“陋室”不陋,緊扣題目,以反問作結,鏗鏘有力,發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七、寫作手法:

  1.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為什麼這樣寫?

  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山水寫起,以“山不高”、“水不深”類比為“陋室”,以“仙”“龍”類比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從而點明短文主旨。

  2、《陋室銘》是運用什麼手法來表達作者的什麼樣的情趣?

  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山水寫起,以“山不高”、“水不深”類比為“陋室”,以“仙”“龍”類比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從而點明短文主旨。

  八、仿寫:

  多媒體出示《交友銘》和《教室銘》

  學生仿寫小組推舉代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