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詞彙,瞭解“銘”的特點。
2、瞭解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理解作者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情趣。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
理解作者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情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我國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歡借物來抒情言志,例如,他們借梅花來表現自己純潔堅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來寫出自己堅守節操,借蓮來表現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們將共同學習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樣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寫法。他託什麼物言什麼志呢?請大家到二十二課。
1、簡介“銘”。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銘”,後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簡介作者。
劉錫,字夢得,唐代詩人。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這篇《陋室銘》是他被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多媒體顯示)
3、出示學習目標。(多媒體顯示)
二、美文三讀:
一讀:把課文讀通、讀順。
1、欣賞課文錄音。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語調與感情,讀出韻味。
3、自己在書上邊讀邊畫出朗讀停頓(多媒體展示),再請同學朗讀,同學點評。
二讀:生利用文下注釋自由輕聲譯讀課文,不懂的地方做標記。
檢查,交流。(看大螢幕)
三讀:讀出文章的音樂美。
⑴男生齊讀課文。女生思考:他們剛剛讀課文時讀得琅琅上口,為什麼會這麼上口呢?
明確:這篇文章是押韻的。先找出文章的韻腳:名、靈、、青、丁、經、形、亭,明確基本押ing韻,“”除外;再找一找押韻的規律:一般偶句末字押韻。(見大螢幕)
⑵女生齊讀課文。男生思考:這篇文章讀起來琅琅上口,除了押韻,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明確:文章多用對偶手法,句式整齊,節奏明快,讀來琅琅上口。
過渡語:一篇美文光有形式之美是遠遠不夠的,這正如一位美麗的姑娘不僅要有光鮮的衣著,更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那這篇文章的內容美不美呢?
三、體悟“德”:
1、齊讀課文,文中的哪句話既回答了陋室不陋,又統領全文?(斯是陋室,惟吾德)
2、這句話是有哪句引出來的?
(作者用比興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龍”引出“德”,點出文章中心。)
3、作者圍繞“德”從幾個方面寫“陋室不陋”?(用文中的話回答。提示:看看所居陋室環境如何,交往之人怎樣,情趣又如何?)
講述:這裡既有正面的描寫,又有反面的描寫;既有實寫,又有虛寫。正面描寫的句子是:調素琴,閱金經,這是寫實,表現了從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寫的句子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是虛寫,表現了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4、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用意何在?
明確:運用類比,將自己的陋室和諸葛廬、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諸葛亮、楊雄相提並論,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小結:像這樣,透過描寫陋室,傳達作者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情趣。這種寫法叫託物言志。5、文章以孔子的話作結有什麼含義?
明確:再次證明陋室不陋,表明作者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同時照應了“惟吾德”。
四、背誦美文
五、課堂檢測(多媒體展示)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