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劉禹錫> 劉禹錫憤然寫下《陋室銘》

劉禹錫憤然寫下《陋室銘》

劉禹錫憤然寫下《陋室銘》

  導語:劉禹錫的代表作《陋室銘》背後有著怎樣精彩的故事呢?《陋室銘》是千年以來的非常出色的佳作。而劉禹錫憤然寫下《陋室銘》之說是怎麼一回事呢?

  陋室如今改為紀念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唐朝大詩人劉禹錫在和州任刺史寫下的千古名文《陋室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劉禹錫在當時是怎樣寫出這篇傳世佳作的。

  住房越來越小,一氣寫出《陋室銘》

  資料顯示,唐貞元年間,劉禹錫任監察御史時,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同時被貶邊 遠地區(這就是有名的“八司馬事件”),從此便長期(約2l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過著像屈原一樣的“逐臣”生活,極為悽苦。種種不幸的遭遇,形成了他孤 高自傲的性格,同時也給他以長期接近人民的機會。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因而在他的創作中有不少揭露、諷刺權貴和稱頌高風亮節的詩文。

  在和縣文管局瞭解到,劉禹錫的《陋室銘》在民間流傳著是被“氣”出來的。以下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唐穆宗長慶四年(824)8月,劉禹錫被貶 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通判。按規定,劉禹錫應住衙門內三間三廳之房。但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小人,當時看劉禹錫被貶至當刺史,便橫加刁難。先是安 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副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知縣將 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門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 京。”知縣見他仍然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 後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後來,知縣拿他沒有辦法,也只好罷了。

  他在和縣待了一年多

  據和縣劉禹錫年表記載,唐穆宗長慶四年(824)8月劉禹錫任和州刺史,826年冬天罷去了和州刺史。遊金陵與白居易在揚州相遇。在和州劉禹錫也只待了一年多時間。《陋室銘》流傳千古,和縣的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

  陋室位於和城半邊街。著名的書法家柳公權書並勒石成碑。明代正德十年(1515)知州黃公標補書《陋室銘》碑文,並建有“梯松樓”、“半月池”、 “萬花谷”、“舞鶴軒”、“瞻辰亭”、“虛山亭”、“狎歐亭”、“臨流亭”、“迎燻亭”、“筠巖亭”、“江山一覽亭”等,俱遭兵燹。清乾隆年間,和州知州宋思仁重建陋室九間,民國6年(1917),嶺南金保福補書《陋室銘》碑一方。室產有石鋪小院和臺階,室後有小山,頗為雅潔,形似臥龍,苔蘚斑駁,綠草如茵,林木扶疏。山下“龍池”,碧波如染,游魚浮沉清晰可見。

  而今,和縣的.陋室,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沖刷,也無原來“陋”字可言。後經多代多次修葺。門庭“陋室”二字為詩人臧克家所題。陋室正廳塑劉禹錫全自站 像,上懸“政擢賢良”橫匾,主室走廊門旁有楹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兩旁木柱上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楹聯。在原陋室的“仙山”、 “龍池”一帶,建成一座“陋室公園”。面積50多畝,山上建有江山一覽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臨流亭、履仙橋等。周圍築仿清鏤花牆300多米,正門 坐南朝北,牌坊式門樓,“陋室公園”匾額,1986年,陋室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