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商隱> 李商隱的用典藝術

李商隱的用典藝術

李商隱的用典藝術

  李商隱獨創的《無題》詩獨具特色,用典巧妙,意象朦朧,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字義山,唐朝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人。李商隱喜歡用典,也善於用典,尤其他獨創的《無題》詩用典巧妙,意象朦朧,含蓄婉轉,隱晦迷離,寄寓不便言明的政治寄託與有意隱諱的愛情追求,將這一技巧運用得淋漓盡致,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用典,來自於現實世界的無可奈何。“在唐代著名詩人中,他是居幕時間最長,詩文創作與幕府生活最密切的大家”,他在茫然不知所措中陷入一個撲朔迷離夢幻的世界,再加上敏銳而內向、多愁而善感的性格氣質,更使他選取了一系列來自神話傳奇的非現實色彩的典故意象:神女、碧城、紫府、靈風、夢雨、珠淚、玉煙、青鳥、綵鳳、蓬山、瑤臺、秦樓,等等,構築他那虛無縹緲的仙境。本文以李商隱的三首《無題》詩為例,闡釋其詩歌用典藝術。

  一、恰如其分,不著痕跡

  用典的最高境界就是將典故完全溶於詩歌中,如同撮鹽入水,飲水乃知鹽味。李商隱是此中高手,“寄寓痕跡似有若無”,不著痕跡卻又恰如其分。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無題》作為李商隱的代表詩作廣為傳誦,不僅因其文采優美,更因其用典灑脫自然,不著痕跡。它的寄意若有若無,更引起後人的眾說紛紜,有主愛情說,有主寄託說,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一致認同其高超的用典技巧。“東風”“百花”“春蠶”“蠟炬”都是實物,似乎平淡無奇,但是直至引出最後一聯的“蓬山”和“青鳥”,頓時令人恍然大悟。“青鳥”是傳說中三足的神鳥,是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傳說中的海外仙山。李商隱藉助“蓬山”和“青鳥”,彷彿是絕望的悲哀痛苦中透露出堅韌執著,既悲觀又堅定,既痛苦又執著,無不對應著現實遭遇與情感。

  二、靈活流暢,餘味無窮

  巧妙地運用典故可以產生非同尋常的效果,袁行霈指出,“一切文學藝術都是訴諸感情的,它們總是藉助具體的形象反映生活,透過藝術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響讀者。”李商隱靈活地運用典故以情馭典,融典入景,使詩文收放自如,寓意空靈,跳躍多變,而又餘味無窮。如《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詩中運用了較為明顯的典故“莊周夢蝶”和“杜鵑啼血”。莊周在虛渺的夢境中,忽而夢為蝴蝶,忽而醒來自己又是莊周,於是他不知自己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表現了夢境破滅後的迷惘。望帝蜀王號杜宇,國破死後化身為杜鵑,每年暮春啼鳴求偶,聲哀情苦,表達了朦朧世界裡的悲慼與怨憤。所用典故與“滄海月明珠有淚”和“藍田日暖玉生煙”兩句融合,展現了一幅觸不可及的夢幻般迷茫的畫面,表達出清寥寂寞、哀怨悽苦、迷惘變幻、虛渺飄忽的心聲,留給讀者的是一個開放性無邊無際的想象空間。

  三、虛實映照,出神入化

  李商隱的一生雖然與牛李黨爭相始終,奔走南北,寄人籬下,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是他又不甘沉淪,一心追求生活的'“真善美”。“香草美人”源於屈原、宋玉,純是一種原始意象,而在李商隱筆下,就顯得更加現實化,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使人聯想其本身,王國維就認為無題之詩“非無題也,詩詞中之意,不能以題盡之也”。這種用典技巧,使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相互映照,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意境。如《無題》(颯颯東南細雨來):颯颯東南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蟬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詩人把四個典故化實為虛,雖然內容上並不相聯,但在詩人的筆下片斷式地把情感連結起來,造成物象、意象的非邏輯、跳躍組合,出神入化。溫馨的追憶,深情的期待,堅韌的追求,熾烈的燃燒和燃盡後絕望的悲哀,令人想到,現實殘酷,世事難料,不管愛情多麼美好,也許到最後只換來深深的失落。詩人承襲了楚騷的傳統,以香草美人喻心目中所指的人物,借愛情的得失影射政治的得失,而“香草美人”則為他提供了精神的慰藉與心靈的撫慰。

  李商隱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寓意深刻的典故,他出身寒微,一生寄人籬下,輾轉於牛李黨爭兩派之間,愛情之路更多坎坷與艱辛。詩歌創作中典故的運用,不僅使詩歌整體明暢雋永,內涵豐富,更使讀者能感受到作者那種複雜微妙的情感,深化詩歌主體。李商隱的詩歌用典可謂是體驗深刻,感情濃烈,意境曲折,寓意深遠,成就了開創先河的詩歌體例,使其在唐代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後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