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離騷> 《離騷》藝術特點

《離騷》藝術特點

《離騷》藝術特點

  《離騷》一詩素稱難讀,這除了南楚的方言、歷史、神話、風物帶來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礙之外,主要由於全詩感情迴環激盪,反反覆覆,脈絡不易掌握。下面是《離騷》藝術特點,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離騷》發展了抒情詩的藝術,把塑造詩人的自我形象作為詩歌的主要藝術目標

  換句話說,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形象。《詩經》中的多數作品是抒情詩,奠定了我國抒情詩的基礎,培養了我國古典詩以抒情為主的藝術傳統。但《詩經》,特別是《詩經》中的民歌,多數是集體創作,它們往往是觸景而發,即興抒情,所塑造的也就是某種特定情形下的人物形象,比較單純。《離騷》就不同了,它以巨大的篇幅塑造著詩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它就有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詩人自己的性格、愛好、理想、追求和鬥爭。我們知道,關於屈原的歷史資料留存下來的比較少,我們今天所瞭解的詩人的形象,甚至於他的生平,主要是根據對他的作品一一首先是《離騷》的研究得出來的在具體的方法上:

  1、詩人善於用周圍的環境氣氛來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使之更鮮明突出:

  例如詩中寫道: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籤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齏怒。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這一節裡實際上寫了三個形象:詩人、黨人和荃(或靈脩,指楚王),詩人不僅寫“餘”(我,實即詩人自我)為國家的前途奔走先後和不怕因正直取禍,正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愛國主義者的形象,而且把這個形象放在黨人的偷樂、楚王的信讒和反覆無常的環境中,讓環境去襯托詩人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之更加突出鮮明。再如: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鶩以追逐兮,非餘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攬木根以結茝兮,貫霹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和蕙兮,索胡繩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用飲露餐花和佩飾香草嘉木來象徵和比喻詩人高潔的人品修養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但詩人在開頭就先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大家都在追名逐利,貪心不足,而且嫉妒賢能,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詩人的人品和道德就顯得更加拔出流俗,展示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的詩人的形象性格。

  2、詩人還善於把人物形象放在激烈的矛盾和衝突中來塑造。在《離騷》的第一部分裡,詩人主要是塑造兩種型別的人物:一類是詩人自己,他高尚廉潔,有著美好的理想、頑強的鬥爭精神和強烈的愛國精神。另一類就是楚王和黨人,他們昏昧庸俗,貪婪自私,結黨營私、嫉害賢能。屈原把這兩種對立的人物形象的矛盾和鬥爭描寫得豐富多彩,生動細膩,從而使善與惡,美與醜得到鮮明的表現。更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還透過形象化的語言來展現人物內心的矛盾和衝突。屈原在現實的鬥爭失敗之後,思想上產生很多矛盾,是繼續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還是抽身退隱、明哲保身 是繼續留在楚國,還是去楚求合?詩人曾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大有迷途要知返的意思。這說明詩人的思想確實產生過動搖。並且他假借虛構的人物女嬃對自己作了一番誠心誠意的批評和勸告,要他不必在舉世結黨營私的時候,還保持自己的“煢獨”,言外之意還是隨從流俗的好。但是詩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他借向重華的陳詞又否定了女嬃的意見,透過對歷史的回顧,他認識到:“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終於,在這場矛盾的衝突中,追求“義”和“善”的思想獲得了勝利,於是詩人開始了叩帝閽求佚女的象徵著追求“義”和“善”的上下求索。

  在對待去國與否的問題上,矛盾和衝突也是尖銳激烈的。詩人設計了靈氛和巫咸的話來表現自己內心的激烈鬥爭。靈氛告訴他楚國的現實昏亂黑暗,善惡不分,不如去國。巫咸則說應該留楚求合詩人仔細地審度了兩種意見,確認楚國的現實環境實在無可作為,於是聽從了靈氛的話,開始“指西海以為期”的神遊。但神遊中瞥見故國的時候,卻僕悲馬懷,終於“蜷局顧而不行”,留楚戰勝了去國的心理,愛國主義的思想得到最後的勝利。詩人正是透過這一系列的矛盾鬥爭,完成了抒情主人公完整的形象和性格描寫,使之成為我國古代文學中最光輝燦爛的典型形象之一。屈原的這一偉大創造,把抒情詩的藝術發展到登峰造極的頂點,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二、《離騷》是一篇傑出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品

  屈原是一位感情極其豐富的詩人,熱情而富於幻想,這就使他的作品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離騷》就是一部偉大的積極浪漫主義傑作,它以熱烈奔放的感情,奇特美妙的幻想,結構成一篇光怪陸離,神奇變幻,“金相玉質,百世無匹”(《文心雕龍·辨騷》)的藝術精品,千百年來激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靈。

  《離騷》是一篇傑出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在藝術表現方法上充滿著浪漫主義情調。在我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發軔於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詩經》雖然有些作品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但基本是以現實主義為主的。到了屈原時代,終於產生了我國文學史上最卓越的兩個浪漫主義大作家一一莊周和屈原。莊子是個具有詩人氣質的散文家,他的代表性的散文傑作《逍遙遊》就是一篇浪漫主義文學的名篇。而屈原則是一位偉大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浪漫主義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離騷》裡。

  《離騷》的浪漫主義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首先表現為詩人並不對現實作客觀的描寫,而是充分調動自己形象思維的創造能力,賦予描寫物件以生動活潑的形象,也就是說把它們形象化了。

  《離騷》是一篇帶有作者生平的自敘內容的政治抒情詩。但詩人並不是客觀地敘述生平事蹟,而是把自己的主張、理想、鬥爭等事實形象化,活動在詩中的不是枯燥的事實羅列,而是生動的形象描寫,例如說到詩人“既有此內美”,“又重之以修能”時,他用“扈江離與薜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說自己曾經為了實現政治理想,培養了大批人才以及這些人才後來卻變質從俗時,把這些活動和現象,形象化為自己曾“滋蘭之九畹”、“樹蕙之百畝”,栽種過留夷、揭車、杜衡、芳芷,自己曾希望這些芳草枝葉峻茂,但它們卻萎絕而蕪穢了。這種形象化的描寫當然要比純客觀的事實的敘述要形象生動得多,因而使自敘生平的描寫帶上了浪漫主義的色彩2、浪漫主義的最大特點是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而這種追求總是體現著作者的熱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力。

  《離騷》最激動讀者的是作者上下求索的精神。詩人在現實世界遭到失敗之後,又幻想了對重華的陳詞,開始了上叩帝閣,下求佚女的求索,詩中寫道:

  駟玉虯以乘鷖兮,溘埃風餘上徵。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圈。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餘馬於咸池兮,總餘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下面緊接著寫尋求宓妃、有娀之佚女和虞之二姚的失敗。在這裡,作者把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和事物都驅之於筆端,為自己服務。他飲馬咸池,總管扶桑,望舒為前驅,飛廉作後屬,鸞皇、雷師等都為之服務,供之驅遣。這一幅幻想的圖景中,作者的上下求索,正是現實中他為楚王“道夫先路”和“奔走以先後”精神的體現。而且詩人在求索過程中的不憚失敗,充分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執著精神,洋溢著熱烈的感情。在這一段裡,詩人不但著力於追求過程的敘寫,而且以滿懷感情的語言訴說著: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懷膚情而不發兮,餘焉能忍與此終古。”

  這就使詩人的追求更富於熱烈和憤激的感情,而且明確地表示了幻想境界正是現實的反映。浪漫主義確實是以走出現實而描寫幻想的境界為特點,但是幻想境界不過是現實社會的折影。屈原的幻想正是以社會現實為基礎的,是幻想化了的'真實社會的形象反映。叩帝閽而不見納,立刻使我們想到了屈原“荃不察餘之中情”、“怒而疏屈平”的現實,而那些“帝閽”的“倚閶闔而望予”的洋洋自得的形象也正是得寵於楚王的黨人們的寫照。詩人聽從靈氛的吉占而進行的一次“指西海以為期”的神遊,不僅真實地反映了詩人內心在去留問題上的激烈衝突,而且最後以“臨睨舊鄉”,“僕悲馬懷”作結,把屈原愛國主義的現實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幻想的描寫層層深入,感情波瀾壯闊,把人們引入層出不窮的神奇變幻的情景之中。我們被吸引著、感動著、悲嘆著;並且也被詩人的崇高的理想、高貴的品質、熱烈的追求、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激勵著,彷彿自己的心胸得到了開闊,靈魂得到了淨化,精神得到了昇華。這就是屈原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所取得的藝術效果。屈原筆下幾乎把他能收集到的神話都驅遣調動起來,而且這些神話中的人物都不是詩人為了向讀者誇博炫奇,而是借用它們來表現詩人內心的激烈矛盾和鬥爭,它們是為統一的主題服務的活的形象。《離騷》裡玉鸞在啾啾地鳴叫,鳳凰在翼翼地飛翔,蛟龍在架橋,玉虯在駕車,若木可以拂日,鴆鳥可以作媒,望舒、飛廉在前後奔走,鸞凰、鳳鳥在上下飛騰,一切都在詩人的筆下活動著一一按照作者的統一步調和指揮,結撰成一個神奇變幻的境界,烘雲托月般地突現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大膽而不失真實的誇張:

  浪漫主義的作品往往還要用誇張的手法來突出描寫物件的特徵。《離騷》裡就事物的本身加以擴大或縮小的誇張手法不多,但是卻很能表現事物的本質特點,他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人不能九死,但詩人為了極力表現自己向善之心的永不改變,用“九死其猶未悔”來誇張,突出詩人的堅定不移的信念。《離騷》裡的誇張多用在對某些象徵性事物的重複性描寫上。如為了表示詩人的芳香高沽,詩入用他佩帶香花芳草來表現,但這些香花芳草的種類之多就是誇張,說他“攬木根以結茝兮,貫薛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這種重複性的誇張,突出地表現了詩人的高潔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