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教學建議與教學設計
《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傑作,表現了詩人的人格和強烈的愛國情感。下面是《離騷》教學建議與教學設計,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離騷》教學建議
1、學生對於屈原可以說是既熟悉又陌生。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這一點,對學生來說已經是常識。可是為什麼說他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學生可能就不很清楚了。《離騷》是一首偉大的愛國抒情長詩,只有體會到其中濃濃的愛國熱情,才能對這首詩的思想和藝術精髓感受、認識得深,否則就會淺嘗輒止,不能深知其中滋味。因此,教師可向學生介紹屈原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屈原要求“舉賢授能”、修明法度,符合當時楚國的現實需要,有利於國家富強;外交上,他主張聯齊抗秦,是非常正確的路線;他勸阻楚懷王入秦,從後來事情的發展來看,也完全是對的。可見屈原心繫國家的安危存亡,並且審時度勢,很有政治見地。他受到周圍群臣的排擠、打擊,君王疏遠了他,他的憂憤是由國家前途晦暗不明引起的,而不是一己的私憤。
2、注意對誦讀的指導。可以舉出具體的例句,給句子劃分停頓。還要讓學生注意句首語氣詞、句中無實在意義的虛詞等,讀這些詞的時候,可長可短,可斷可連,全看錶達感情的需要。
《離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2、重點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3、學習理解本詩以比喻、象徵為主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目標3。
【教學方式】
誦讀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而與之在文學史上有“風騷”並稱之譽的《離騷》。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上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誌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併為之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傑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鬥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於其中的20~32節。
三、課文簡析
1、《離騷》一詩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離騷》為我們塑造了屈原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徵。“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寫上“屈原”二字,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徵性的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規矩”“繩墨”),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艱”“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範,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2、《離騷》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如以採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 “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徵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於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詩以四句為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線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迴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最後,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3、課文內容: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規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靈脩不察、眾女嫉餘、時俗工巧
節 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後 退隱的閃念:回車復路、退修初服
六
節 愛國決心:好修為常、體解未變
【附譯文】
我屈原長嘆息淚流滿面,哀人民生活苦多災多難。
愛純潔愛美好對已從嚴,早上去勸君王晚上被貶。
既罰我用香蕙作了佩帶,又因我採芳草對我責怪。
似這樣好品德在我心扉,哪怕是死九回也不後悔。
怨我那神聖王實在荒唐,他始終不能把民情體諒。
眾女人嫉妒我長眉漂亮,誹謗我作風壞品行不健康。
這世人本善於投機取巧,背規矩變法度只知討好。
拋原則只追求歪斜曲彎,競相把討好人作為法典。
我憂悶我失意我心太煩,我獨在這世上處境艱難。
我寧願突然死如水流散,也不願裝這種世俗嘴臉。
是雄鷹是凡鳥不能同群,都這樣自古代直到如今。
用方枘對圓鑿哪能配套,哪裡有道不同相互和好。
我只有受委曲壓抑意志,竟忍心背罪過蒙受羞恥。
能保持清白身獻身正道,本來是古聖賢大力號召。
我後悔選道路沒有看對,久久地佇立著我想返回。
轉過了我的車原路重返,雖然是迷了路還不算遠。
趕我馬登高地水邊蘭草,疾馳到椒樹林丘陵歇腳。
到朝庭去做官受到責難,回江湖重整我舊時衣衫。
剪幾片綠荷葉來做上裝,縫幾朵白蓮花製成衣裳。
你對我不瞭解也就罷了,只要是我的心確實美好。
把我的高帽子加得更高,把我的長佩帶延長几遭。
清芳物與汙濁雜糅相混,唯獨我明潔心沒有虧損。
忽然間我回頭放眼遠望,我將去看四方土地寬廣。
佩帶上好服飾多彩繽紛,香噴噴那氣味真是好聞。
老百姓過日子樂趣各樣,我獨自愛修養習以為常。
即使我被肢解不變思想,又怎能挫敗我遠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