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清照> 李清照《武陵春》賞析6篇

李清照《武陵春》賞析

李清照《武陵春》賞析6篇

  導讀:這是李清照避難金華時所寫的一首詞。當時國破家亡,夫傷物散,她也流離失所,無依無靠,所以,詞情及其悲苦悽慘。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李清照《武陵春》賞析6篇,更多雜文閱讀歡迎訪問YJBYS文學網。

  《武陵春》賞析篇一:

  此詞寫於作者晚年避難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金與偽齊合兵南犯以後。其時,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因而詞情極為悲苦。

  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評曰:“悲深婉篤,猶令人感伉儷之重。”所論甚切。

  首句用筆極為細膩:其意不過是說風吹花落,卻不從正面著筆,而落墨於“風住”、“花已盡”的結局。塵土因花落而香,說明落花遍地,而這又反照出風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層曲折,確是匠心獨動。次句寫日色已高,而猶“倦”於梳頭,從側面揭示情懷之苦、心緒之亂,筆法略同於其早期詞作《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 “起來慵自梳頭”,但一為生離之愁,一為死別之恨,鉅細深淺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辭上易“慵”為“倦”,正顯示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三、四兩句是漱玉詞中並不多見的直抒胸臆之筆。之所以一改含蓄風格,當是因為洶湧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無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洩。“物是人非事事休”,說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東西已盡皆喪失,無一留存,雖是放筆直書,卻具有高度的概括力。過片後“聞說”二句宕開一筆,寫自已有意泛舟雙溪,觀賞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 二句復又折回,跌襯出更趨深重的愁情。“愁”本無形,難以觸控,而今船載不動,則其重可知、其形可想。這是其構思新穎處。此外,下片中“聞說”、“也擬”、“吸恐”六字前後勾連,也是揭示作者內心活動的傳神筆墨。

 

  《武陵春》賞析篇二:

  這是詞人避亂金華時所作。她歷盡亂離之苦,所以詞情極為悲慼。上片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悽苦。下片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現了她的故國之思。構思新穎,想象豐富。透過暮春景物勾出內心活動,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悲愁之多。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遂為絕唱。

  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後,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詞。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家鄉淪陷、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斷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交代的是季節特徵,鮮花經過春風的搖動已經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殘留些花的芬芳,說明這時已到了暮春時節。“日晚倦梳頭” 是透過日色已晚而作者仍無心梳洗打扮來表達內心的哀傷。下面敘述哀傷的原因和哀傷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春天裡花開花落年年如此,並沒有新的變化,而人卻與以前大不一樣了,國破、家亡、夫死,她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即使有心訴說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淚先流,這比“聲淚俱下” 的描寫更深入了一層。她的悲哀是不可觸控的,不但不能說,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會淚如雨下。在這裡作者利用“日晚倦梳頭”和“欲語淚先流”兩個外在的行為具體地表達了她內心的濃重哀愁。下片一轉,另闢蹊徑,寫道:“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聽人說雙溪春色還不錯,詩人也曾產生了去那裡泛舟的念頭。她想去雙溪泛舟並不是貪戀美景、遊賞心切,而是要尋求一個消除愁苦的去處。不過,轉而卻又否定了自己的計劃。“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怕的是雙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載不動自己內心沉重的哀愁。人們總是把愁怨比做連綿不斷的流水,比做斬盡還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卻另尋了一個新思路,說:自己的愁重得連船都承載不動。她又用“也擬”“只恐”等虛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動層次清楚地表露了出來,像這樣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實在很新鮮、奇特,所以被詞論家稱讚為“創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武陵春》賞析賞析篇三:

  這是李清照避難金華時所寫的一首詞。當時國破家亡,夫傷物散,她也流離失所,無依無靠,所以,詞情及其悲苦悽慘。

  首句寫當前所見,“風住塵香”四個字表達了一場小小的災難的後果:狂風摧花,落紅無數,花已沾泥,人踐馬踏,依然化為塵土,所餘痕跡,但有塵香。這四個字不但含蓄,而且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了詞人更為豐富複雜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所聞,故所為如此。日頭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蕭]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情景極然不同。

  三四句,由含蓄轉而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皆因物是人非。而這種變化是廣泛的、重大的、劇烈的變化,無盡的痛苦、悲哀全在其中。所以,詞人以事事休來作結,來概括自己的絕望之情。

  前兩句含蓄,後兩句真率。含蓄,是由於此情無處所訴;真率,是由於雖明知無處可訴,仍不得不訴。故似相反,而實則相輔相成。

  上片既極言所見景色之悽慘,心境之悽苦,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說起。李清照是極愛遊山玩水的。雙溪是浙江金華的名勝風景區,她想借遊覽來排遣心中的悽慘心境。但實際上,他的痛苦之大,哀愁之深,又豈是泛舟一遊所能消釋?所以在未遊之前,就已經料到愁重舟輕,不能承擔了。詞人的設想既新穎,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兩句開,一轉;後兩句合,又一轉;而以“聞說”、“也擬”、“只恐“六個虛字來轉折傳神。試想,春日的雙溪好呀,只是聽說;泛舟出遊,也不過是 “也擬”,下面又忽然出“只恐”,抹殺了上面的“也擬”。聽說了,也動念了,結果呢?還是一個人做在家裡發愁。

  這首詞的文思新穎,自然貼切,絲毫無矯柔造作之嫌。以船來載愁,形象筆致,將愁物質化了。在佈局上,古人以“掃處即生”來評判。掃即掃除之掃,生即發生之生。先寫前一段情景的結束:春光已盡,又由風住香留觸發到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作者在這裡才是要表現的最動人的部分。抒情詩因受著篇幅的限制,只能反映出有代表性的一個點或一個側面。而本詞這種寫法,就能夠將省略的部分當作背景,以反襯正文,從而出人意外地加強了正文的感染力量。

 

  《武陵春》詞作鑑賞篇四: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詞作鑑賞

  這首《武陵春》為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喝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裡,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半闋側重於外形,下半闋多偏重於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裡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

  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隻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於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裡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絃。

  詞的下半闋著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聞說雙溪春正好”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遊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遊覽的人遂起出遊之興,“也擬泛輕舟”了。“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鬆,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泛輕舟”之前著“也擬”二字,更顯得婉曲低迴,說明詞人出遊之興是一時所起,並不十分強烈。“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則是鋪足之後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這裡,上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