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白> 李白靜夜思場景模擬

李白靜夜思場景模擬

李白靜夜思場景模擬

  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宋代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由資料可知,此詩作於公元726年(唐開元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的揚州旅舍,李白時年26歲。此前行經洞庭湖時,一同出蜀的生死之交吳指南暴亡。

  以下推論取機率最大的場景:

  約莫寒露之時,秋蟲無聲跡。在揚州有一座大門朝南的旅舍,各房間東西橫向排列,房間的門都位於靠北的館內走廊。房內東側為南北向的床,南面有中開雙頁窗,窗下有桌,房門於西側。

  李白開窗坐於桌子西側的椅子上,面向床前一方之地,因思念亡友兼旅途勞累而不慎睡著。醒來時已經晚上月出,咋見地上月光,初疑是霜,繼而醒悟,抬頭側扭看見明月及靠近月亮的山頭,又因若有所思而低頭。

  場景說明:

  因是寒秋靜夜,所以沒有蟲聲。古代房舍門戶一般都朝南坐落,旅館各房間東西橫列易於採光。各房間如果都於南面館外開門戶的話不方便管理,所以房門開在館內,並只能在房間北側,以館內走廊聯絡,方便管理。於風水,東側擺床更好。窗下襬桌是理所當然,也是易於採光。桌側有椅子,可正對窗坐,也可坐於桌子西側,東側有床不能擺椅子。

  因脫衣睡眠時,床前光就變成了床下光,並且不易看見,所以李白應該是坐著的'。有一種說法認為李白可以先是睡臥,後攬衣而起,但這樣的話人就比較清醒,不會有“疑是地上霜”了。因為坐眠是低頭的,所以醒來第一眼看見地上月光,便有咋疑地上霜的錯覺,也因為開始是低頭,所以後面的“舉頭”就順理成章。這時月在山頭之上,所以看見月亮的同時也看見了山頭。

  由於原來打盹並未直接對著月光,所以“望明月”時會有個稍做側扭的姿態,但詩不是記錄文,不會作煩瑣的記錄,所以只寫入最有詩意的“舉頭”。如果打盹時正對月亮,面前就是桌子,沒有床前地上的空間了。若留出空間,人必然要後移,離窗遠了就很難看到高空的月亮,“舉頭”就不自然了。一般也不會背對視窗而坐,所以此時李白所坐位置應該是桌子西側。

  一般竹木椅子比胡床穩當耐用,而胡床只是易於攜帶,所以旅館內配備的應該是眠床和一般的家用椅子,沒有胡床。

  因為“疑是地上霜”是醒後第一感覺,所以寒秋之時不可能坐於館外,而流連於館外的清醒狀態也不可能產生“疑是地上霜”的感覺,所以床作井欄一說在這裡就沒有根據了。

  李白好遊山水,也好追求功名,出蜀不還,26歲的他正是極富追求性的時候,所以這裡的“思故鄉”更多的是思念一起從故鄉出來並於不久前暴亡的同志好友。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