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梁實秋> 梁實秋的語錄集錦38條

梁實秋的語錄

梁實秋的語錄集錦38條

  只有切實地剋制情慾,方能逐漸地做到"情枯智訖"的功夫。所有的宗教無不強調克己的修養,斬斷情根,裂破俗網,然後才能湛然寂靜,明心見性。就是佛教所斥為外道的種種苦行,也無非是戒的意思,不過做得過分了些。 ——梁實秋 《閒暇處才是生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梁實秋的語錄38條,歡迎閱讀與收藏。

1、我所謂的寂寞,是隨緣偶得,無須強求,一剎間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悵惘。

2、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回頭看看,一串串的小夥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細看看,路上有好多塊絆腳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 青臉腫,有好多處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這種種景象的觀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雅舍小品·中年》

3、其實哪一個人在人生的坎坷的路途上不有過顛躓?哪一個不再憧憬那神聖的自由的快樂的境界?不過 人生的路途就是這個樣子,抱怨沒有用,逃避不可能,想飛也只是一個夢想。人作畫是現實的,現實的人生還需要現實的方法去處理。偶然作個白晝夢,想入非非, 任想象去馳騁,獲得一進的慰安,當然亦無不可,但是這究竟只是一時有效的鎮定劑,可以暫止痛,但不根本治療。

4、我不願送人,亦不願人送我。對於自己真正捨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那一剎那像是開刀。凡是開刀的場合照例是應該先用麻醉劑,使病人在迷濛中度過那場痛苦,所以離別的苦痛最好避免。

5、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都要去接你。——梁實秋 《送行》

6、從前官場習慣,有所謂端茶送客之說,主人覺得客人應該告退的時候,便舉起蓋碗請茶 ,那時節一位訓練有素的豪僕在旁一眼瞥見,便大叫 一聲「送客!」另有人把門簾高高打起,客人除了告辭之外,別無他法。 ——梁實秋 《雅舍小品》

7、老不必嘆息,更不必諱。花有開有謝,樹有枯有榮。桓溫看到他"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渲染流淚。"桓公是一個豪邁的人,似乎不該如此。人吃到老,活到老,經過多少狂風暴雨驚濤駭浪,還能雙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間,應該算是幸事。榮啟期說,"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所以他行年九十,認為是人生一樂 。——梁實秋 《梁實秋散文》

8、寂寞是一種清福。我在小小的書齋裡,焚起一爐香,嫋嫋的一縷煙線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裡的空氣是絕對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出一點兒波瀾似的。我獨自暗暗地望著那條煙線發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樹還帶著不少嫣紅焦黃的葉子,枯葉亂枝時時的聲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先是一小聲清脆的折斷聲,然後是撞擊著枝幹的磕碰聲,最後是落到空階上的拍打聲。這時節,我感到了寂寞。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並不太易得,與環境有關,但更與心境有關。 ——梁實秋 《閒暇處才是生活》

9、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繼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終乃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梁實秋 《雅舍小品》

10、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四 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 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 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 霧,一片瀰漫。 ——梁實秋 《雅舍》

11、人類最高理想應該是人人能有閒暇,於必須的工作之餘還能有閒暇去做人,有閒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們應該希望人人都能屬於"有閒階級"。有閒階級如能普及於全人類,那便不復是罪惡。人在有閒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手腳相當閒,頭腦才能相當地忙起來。我們並不嚮往六朝人那樣蕭然若神仙的樣子,我們卻企盼人人都能有閒去發展他的智慧與才能。 ——梁實秋 《閒暇處才是生活》

12、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13、朱門與蓬戶同樣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欄玉砌與甕牖桑樞沒有差別待遇。地面上的坑穴窪溜,冰面上的枯枝斷梗,路面上的殘芻敗屑,全都罩在天公拋下的一件鶴氅之下。雪就是這樣的大公無私,妝點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蕪穢,雖然不能遮掩太久。 ——梁實秋 《雅舍小品》

14、"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 ——梁實秋 《雅舍談吃》

15、菜根譚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梁實秋 《雅舍小品》

16、志摩死了,利用聰明,在一場不人道不光明的行為之下,仍得到社會一班人歡迎的人,得到一個歸宿了! ——梁實秋 《梁實秋散文》

17、燕丹子說:「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梁實秋 《雅舍小品》

18、包子小,小到只好一口一個,但是每個都包得俏式,小蒸蘢裡墊著松針(可惜松針時常是用得太久了一些),有賣相。名為湯包,實際上包子裡面並沒有多少湯汁,倒是外附一碗清湯,表面上浮著七條八條的`蛋皮絲,有人把包子丟在湯裡再吃,成為名副其實的湯包了。這種小湯包餡子固然不惡,妙處卻在包子皮,半發半不發,薄厚適度,製作上頗有技巧,臺北也有人仿製上海式的湯包,得其彷彿,已經很難得了。 ——梁實秋 《湯包》

19、"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者重在食物的質,而非量。 ——梁實秋 《雅舍談吃》

20、大家庭制度下,公婆兒媳之間的代溝是最鮮明也最悽慘的。兒子自外歸來,不能一頭扎進閨房,那樣做不但公婆瞪眼,所有的人都要豎起眉毛。他一定要先到上房請安,說說笑笑好一大陣,然後公婆(多半是婆)開恩發話:「你回屋裡歇歇去吧」,兒子奉旨回到閫闈。媳婦不能隨後跟進,還要在公婆面前周旋一下,然後公婆再度開恩,「你也去吧」,媳婦才能走,慢慢的走。 ——梁實秋 《雅舍小品》

21、樹與人早晚都是同一命運,都要倒下去,只有一點不同,樹擔心的是外在的險厄,人煩慮的是內心的風波。 ——梁實秋 《閒暇處才是生活》

22、我對於在家修行的和出家修行的人們有無上的敬意。由於他們的參禪看教,福慧雙修,我不懷疑他們有在此生此世證無生法忍的可能,但是離開此生此世之後是否即能往生淨土,我很懷疑。這淨土,像其他的被人描寫過的天堂一樣,未必存在。如果它是存在,只是存在於我們的心裡。 ——梁實秋 《閒暇處才是生活》

23、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香,以雞湯煮的適宜,實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24、可以無須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於人無利,於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於己有利,與人無損。

25、人心裡的空間是有限的,一經塞滿便再也不能填進別的東西。我不但遊樂無心,讀書也很勉強。

26、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飯為無上妙品。

27、一個時候,只能罵一個人,或一種人,或一派人。決不宜多樹敵。所以罵人的時候,萬勿連累旁人,集市必須牽連多人,你也要表示友好,否則回罵之聲紛至沓來,使你無從應付。

28、一顆沙裡看一個世界,一朵野花裡看出一個天堂。把無限抓在你的手掌裡,把永恆放進一剎那的時光。

29、一個人如果達到相當年齡還不失赤子之心,經風吹雨打,方寸間還能詩意盎然,他是得天獨厚,他是詩人。

30、樹是活的,只是不會走,根紮在那裡便住在那裡,永遠沒有顛沛流離之苦。 人是活的,會到處闖蕩,內心不免會有道道風波。

31、人在有閒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手腳相當閒,頭腦才能相當地忙起來。我們並不嚮往六朝人那樣蕭然若神仙的樣子,我們卻企盼人人都能有閒去發展他的智慧與才能。

32、快樂是在心裡,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

33、只要內心清靜,隨便在市廛裡,陋巷裡,都可以感覺到一種靈空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

34、寂寞是一種清福。我所謂的寂寞,是隨緣偶得,無須強求,一剎間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悵惘。

35、希臘哲學家哀皮克蒂特斯說:"計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氣。在從前,我每天生氣;有時每隔一天生氣一次;後來每隔三四天生氣一次;如果你一連三十天沒有生氣,就應該向上帝獻祭表示感謝。"減少生氣的次數便是修養的結果。

36、又有一位詩人名Kilmer,他有一首著名的小詩——《樹》,有人批評說那首詩是"壞詩",我倒不覺得怎麼壞,相反的"詩是像我這樣的傻瓜做的,只有上帝才能造出一棵樹",這兩行詩頗有一點意思。人沒有什麼了不起,侈言創造,你能造出一棵樹來麼?

37、富蘭克林說:"有三個朋友是忠實可靠的——老妻,老狗與現款。"妙的是這三個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最乾脆:"我的朋友啊!世界上根本沒有朋友。"這些話近於憤世嫉俗,事實上世界裡還是有朋友的,不過雖然無需打著燈籠去找,卻是像沙裡淘金而且還需要長時間地洗煉。一旦真鑄成了友誼,便會金石同堅,永不退轉。

38、藝術與自然本是相對的名詞。凡是藝術皆是人為的。西諺有云:Ars est celare artem(真藝術不露人為的痕跡),猶如吾人所謂"無斧鑿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