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老舍>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篇一】

  《養花》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發表在《文匯報》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講述了“我”養花的情形,從中感受到養花既須勞動,又長知識,能給人們帶來樂趣,抒發了“我”愛花、愛養花,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養花》是小學課本的傳統篇目之一,作為名家名篇,研究這課的老師自然不少。大多數教學設計總是以“感受養花之樂”作為中心話題,以“找樂趣——談樂趣——讀樂趣”為教學思路,這種教學的不足是:首先,忽視了對老舍先生的愛花之情的感悟。正是因為老舍先生愛花情深,才有了養花之事和養花之樂,脫離了愛花之情來談養花之樂,恰似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次,就樂趣談樂趣,學生的思考呈開放性,但流於瑣碎、零散,缺乏整體感和層次性。第三,如何理解“憂和淚也是一種樂趣”成為難點。

  在反覆閱讀中,我漸漸感受到作者傳遞給讀者的不僅僅是養花之樂,文中處處洋溢著作者的愛花之情,兩種情感交織在一起,交相輝映,相應成趣!另外,老舍先生用自己豐富的情感去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這些豐富的情感——“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這也是一種樂趣呀!同時,在字裡行間,還蘊含著許多發人深省的哲理:“多得些知識決不是壞事。”“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等等。

  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們明確了學習思路:體會愛花之情——理解養花之趣——體驗育花之理。“愛花之情”是“養花之趣”的前提和基礎;“育花之理”是“愛花之情”和“養花之趣”的提高與發展。

  一、捕捉時機

  如在理解“在我的小院裡,一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一句時,一位學生談到“從‘一到夏天滿是花草’可以感受到老舍的院子裡到處都是花花草草,他家的花草很多,可以感受到他很愛花。”教師及時點撥“你能抓重點詞,感受到老舍家花很多,非常好。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貓》,老舍愛貓,家裡卻沒有它們的運動場,你又感受到什麼了?”由此,學生感悟到“我從‘一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只好上房去玩’這個地方看出老舍愛花。我們學過老舍的《貓》,這篇文章表達了老舍對貓的喜愛之情。可是這些貓在夏天只能上房去玩,這說明老舍愛花勝於愛貓,非常喜歡養花。老舍愛花勝於愛貓。”教師再次點評:“你聯絡了老舍的另一篇文章來談,對比思考,深切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的愛花之情,很好。你能讀好嗎?”

  二、順學而導

  在教學“結合課文談對‘這多麼有意思呀!’這句話的理解,體會養花給作者帶來的樂趣”這一教學環節時,當學生感悟到勞動有意思時,我用反詰法進行導學,如:“搶救花草,使人腰痠腿疼,熱汗直流,這麼累,怎麼能說有意思呢?我不同意。”

  教師的'質疑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透過深入的對話交流,學生不再簡單地、模糊地認為勞動就是樂趣,而是清晰地認識到老舍先生透過自己的勞動,使所養的花草免受風雨之災,並開花結果,這才是養花的樂趣。這一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結構的重新構建的過程。教師的順學而導,解決了這節課的教學難點,使學生在認識上從不正確到正確,由模糊到清晰。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篇二】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我努力追尋著讓閱讀教學最大功效的服務於學生的寫作的課堂教學模式,併力求使課堂教學別具特色。在《養花》一人一課教學時,我採用了這樣的教學形式:

  1、抓住中心問題,統領全文。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出發,先讓他們談談自己養花的感受,從而引入課文。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兩次“這多麼有意思呀”展開教學。讓學生仔細讀文,找出兩次“這多麼有意思呀”分別是作者在什麼情況下說的,“有意思”又指的是什麼。帶著這個問題,學生認真的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中找到答案:第一次是因為作者摸著了養花的門道,花草養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著、開花,讓作者覺得有意思。第二次是因為養花可以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有益身心,勝於吃藥,所以作者覺得有意思。這也正是給作者帶來的樂趣所在。

  2、找方法,突破難點。

  文章中有一處是學生不好理解的,就是課文的第6自然段,寫花死了,作者很傷心。既然傷心,怎麼還能說是養花的樂趣呢?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我提出疑問,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能夠聯絡上下文,有的學生能夠聯絡以往讀過的老舍先生的作品,有的學生能夠聯絡作者的人生經歷及生活態度,理解到“人生百味”,人的一生要經歷很多,養花就要經歷這些,這是很正常的。但是,作者的樂觀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聽了學生的回答,我知道他們是真正讀懂了課文。

  3、在課堂上,我也用了較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人生態度的教育。

  “文章不是無情物”,本文就是透過寫養花中的喜怒哀樂,來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因此,我一邊講授內容,一邊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要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悲傷,使學生們對生活都能充滿信心。

  4、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寫作手法,理解作者養花的情趣,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

  首先,我問他們,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由此學生的思想開始活躍起來,每個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的愛好。我又問他們,你為什麼喜歡你所做的事情?你從中得到了什麼感受?由此,學生談出各自喜歡做的事的原因。他們透過自己身上的事的認識和感悟,再走進文章,老舍先生為什麼喜歡養花?他從中獲得了哪些樂趣?

  透過這種對比和遷移的教學手法,一方面使學生透過自己對生活的認識來了解作者的生活體驗,能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一方面也引發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真正地參與思考。最重要的是,同學們能把自己的生活樂趣同老舍先生的養花生活進行對比,把自己的故事也寫成文章,並從小時當中感悟到了一個人生的道理。一是達到了理解課文的目的,另一方面讓他們學會了從小事中總結經驗及人生道理的“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