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老舍> 老舍撰寫的對聯

老舍撰寫的對聯

老舍撰寫的對聯

  老舍撰寫的對聯有哪些呢?是怎麼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老舍(1899——1966)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他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語言通俗精煉,詼諧幽默,富有民族色彩,被譽為“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他不但創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茶館》等一大批足以彪炳文學史的傑出作品,而且還撰作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對聯作品,對弘揚中華民族特有的對聯藝術作出了重大貢獻。

  老舍出生於北京市一個貧民家庭。他從小就懷著一顆“鞭撻黑暗,追求光明”的“燃燒之心”。他在踏上文學道路之初,曾寫下了一副自勉聯,表達一個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藝術追求:“報國文章尊李杜;攘夷大義著春秋。”

  “素園陳瘦竹;老舍謝冰心。”此聯撰於抗戰期間,聯語全用人名,未加任何詞語。巧思精構,歎為觀止。

  “勞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鹽休浪費,勤儉持家。”聯如白話,絕無雕琢,既是老舍贈子女聯,亦是治家格言。

  “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幾乎。”《龍鬚溝》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此聯是題贈在《龍鬚溝》劇中成功扮演程瘋子的演員於是之的。對聯的意思是說象這樣努力的人(“是”當“這”講),才有成功的希望!這副對聯巧妙地運用了文言虛字,耐人尋味。同時,這還是副嵌字聯,裡邊嵌上的“是之”倆字,說的就是於是之。

  軍旅作家曲波的名著《林海雪原》上世紀50年代末問世,讀者好評如潮。老舍為曲波題贈一聯:“曲高和眾;波遠澤長。”聯語竅嵌“曲波”二字,頗具匠心,並活剝成語“曲高和寡”和“波遠流長”,言簡而情深。

  老舍為女作家趙清閣題贈的嵌名聯是:“清流笛韻微添醉;翠閣花香勤著書。”以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作家作品的風格,又頌揚了她矢志不渝的精神。

  1962年,電影表演藝術家崔嵬在《紅旗譜》中成功地塑造了朱老忠的形象,榮獲大眾電影“百花獎”,老舍撰聯相贈:“貞如翠竹明於雪;靜似蒼松矯若龍。”

  老舍提倡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和一絲不苟的刻苦精神,一向主張:“做文章最忌七拼八湊,欲免此弊,必須賣盡力氣。”他在1962年曾作這樣一副春聯:“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湊文。”聯為心聲,此聯正是對這種主張的凝練概括。

  “壯麗關山迎曉日;風流人物在中華。”老舍題贈於志恭聯,作於1966年春節,當年8月老舍即含冤去世。

  此外, 老舍流傳聯林、為人稱道的對聯還有:“學知不足;文如其人。”(贈臧克家)“析證諸子;衡量百家。”(贈劉子衡)“誓掃倭寇;還我河山。”(1939年自撰春聯)“人民要好戲;藝術登高峰。”(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雲水巴山雨;文章金石聲。”(贈巴金)“吟酒辭舊歲;舉杯賀新年。”(自撰春聯)“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題蒲松齡故居 )“桃李滿天下;梨園老壽星。”(贈蕭長華 )“雞聲茅屋聽風雨;戈盾文章起鬥爭。”(賀茅盾50壽) “破浪乘風,前途無量;降龍伏虎,幹勁沖天。”(題中國青年藝術劇院 )等。

  拓展:

  老舍 - 創作風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衝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透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衝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豔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緻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絡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範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作中,反帝 的主題和內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他的第一篇習作《小鈴兒》,透過小學生帶有稚氣的行動,表達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民族意識。茅盾從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對於祖國的摯愛和熱望”(《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這以後,老舍寫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作品,還有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的作品。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寫於60年代初的話劇《神拳》(又名《義和團》),再現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後期作品強烈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自立自強於世界的喜悅和自豪。對於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使他的愛國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光彩,達到新的思想高度。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熾熱的愛國主義,是老舍的高貴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寶貴的精神遺產。

  “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作家,廢棄了封建士大夫筆下的文言,也沒有采用話本小說、戲曲說白中的近代白話,而是從現代口語中創造便於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心理活動的現代白話,作為新的文學語言—老舍對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績。他是北京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更重要的是努力從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中汲取和提煉文學語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湊合過於歐化的學生腔的毛病;講究提煉,能夠脫離粗糙的自然形態,克服照搬濫用方言土語的弱點。他所使用的是一種真正藝術化了的活的語言。老舍的小說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話劇的對白,更是活潑傳神;作品中許多人物的語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他很好地解決了語文脫節的問題。在語言的準確生動,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性方面,在創造新的文學語言方面,他在現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認為作家的風格首先體現在語言上,他的語言的確成為表現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連他的理論文章的語言都是很有個性特徵的。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超出了文學創作的範圍。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張以他的作品作為“宣傳純正國語的教本"(《老舍致趙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現代漢語教科書中經常引用的範例。

  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絡。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範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他取材於北京胡同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嫻熟地運用“京味”十足的文學語言等特點,受到一些後起者的仿效。

  老舍生前沒有隨時將作品結集出版。散佚的篇章為數較多。30、40年代,出現過不少未經作家本人同意的盜版書,內中錯誤頗多,間或夾雜別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對有些作品(如《駱駝祥子》、《離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從70年代末期起,蒐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陸續出版了《老舍詩選》 (1980)、 《老舍小說集外集》 (1982)、 《老舍論創作》 (1980)、 《老舍論劇》 (1981)、 《老舍曲藝文選》 (1982)以及《老舍文藝評論集》 (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見於報刊的篇什。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80年開始編輯出版的《老舍文集》,收錄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學著述,按文學體裁分類和寫作年代編次,並且根據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簡單的註釋,是迄關於老舍及其作品的評論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30年代中期起逐漸增多,到了50至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問世,都立即引起評論界的廣泛討論。李長之、朱自清、王淑明、趙少侯、葉聖陶、巴人、常風、許傑、以群、田仲濟、吳組緗、周揚、焦菊隱、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張庚、鳳子等人,都先後寫過評論。從70年代末期開始,報刊發表許多回憶老舍的文章,系統全面的研究也日益開展,除了繼續分析評價老舍的代表作品,對於他的創作道路、藝術風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別作了綜合的探討。 國外關於老舍作品的翻譯出版和研究,都較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