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鞏乃斯的馬》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作家周濤對於西部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他的文章和他對西部的感情一樣寬廣而深厚,執著且激情澎湃。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希望成為這塊土地的代言人”。問他這塊土地的魅力在哪裡?他說“遼闊”。“遼闊”正是他的文章表現出的藝術張力,《鞏乃斯的馬》藉助對馬群奔跑場面的描繪,表達了一種對不受羈絆的生命力的嚮往與渴求。
夏日暴雨下馬群奔跑――這淋漓盡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種酣暢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種恢宏壯闊的崇高的場面,使得作者“發愣、發痴、發呆”,在幾分鐘內見到的將“終身受用不盡”,因為在人生的瞬間他難得地面對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壯烈。作者激昂大氣的文風正是從西部廣闊生動的生活中汲取營養,文章一氣呵成,使人讀來心潮澎湃,這與作者高超的寫作水平與獨特的生命體驗是分不開的,在第二自然段,作者的鋪排顯示出漢賦似的恢弘氣勢,每每讀來蕩氣迴腸,最後一個自然段又極簡練而準確地表達出內心細膩的感受,如神來之筆,讓人回味無窮。
要點提示
1.教材中的文章只是周濤《鞏乃斯的馬》中的節選,節選的是文中最有藝術感染力的奔馬場面。原文中作家先透過對比,議論馬不像牛、駱駝、驢子的形象,它在廣闊的草原上“是茫茫天地之間的一種尤物”。馬雖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禮,卻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與人類是朋友而非奴隸,兼得文明與自然之長:“它奔放有力卻不讓人畏懼,毫無兇暴之相;它優美柔順卻不讓人隨意欺凌,並不懦弱”,故而認為“它是進取精神的象徵,是崇高的化身,是力與美的巧妙結合”。很顯然,馬的形象寄託了作者自己對不受羈絆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教學中可以透過閱讀原文,幫助學生理解。
2.文章中的兩個場面典型地刻劃出馬的生命活力與人對自由境界的嚮往的融合。
教學建議
1.讀中感悟。讀文百遍,其意自現。這樣一篇極具特色的文章,一定要抓“讀”,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受到感染,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群馬奔騰的壯闊氣勢。為使學生能很好地進入語境,教師富有激情的範讀應該起到積極的作用。
2.讀寫結合。從文章中學習語言文字的用法,體會作者對生活的感悟,是學習寫作的精妙方法。把閱讀和寫作緊密地結合,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文中的比喻句多、奇、大氣,是學習和積累的好資源,應該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透過讀和想象體會這些比喻句的生動之處,並及時練筆,反饋收穫。為使學生的練筆有話可寫,有感而發,可以為學生播放馬群奔騰的影片片段,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心靈真正受到震撼。
學習生字
本課有10個生字。重點指導讀音的生字是:“挾”不要讀成jiā,“罕”不要讀成hān。重點指導字形的字有:“乃”共2畫;“纏”不要丟點;魄”右邊是鬼字。注意形近字區分:魄(氣魄)和魂(靈魂),愣(發愣)和楞(楞角)。
思考交流
第一個思考題見教材分析。讓學生透過對夏日暴雨下的鞏乃斯草原上所見到的最壯闊的馬群奔跑場面的描寫感受到馬的生命活力與人對自由境界的嚮往的融合。
第二個思考題先讓學生畫出比喻句,說說把什麼比做什麼,讓學生體會到,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可使描寫更加生動形象,也給學生拓寬了想象的空間。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主要是第三句話,把賓士的駿馬比做尖兵、比做大將;把大喊大叫的聲音比做小石片跌進奔騰喧囂的大河的聲音。
參考資料
1.作者介紹:周濤:1965年考進新疆大學中語系,學習中亞語言。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喀什搞團的工作。後因詩歌創作的成就,於1979年被部隊特招,成為一名從事專業文學創作的軍人。目前是新疆軍區創作室主任,新疆文聯副主席、作協副主席。
周濤的散文創作開始於八十年代中後期。在他的散文中,沒有風花雪月、多愁善感,有的是一個文人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的思考。他曾應邀擔任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大西北》的總撰稿人,並參加了另一部系列片《望長城》的拍攝,當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西部的每一塊土地後,他說:“大西北的歷史文化有那麼深厚的儲藏量,而且那些事用我們一生也不可能吃透它……”(《新民晚報》2000/12/15)
2.推薦閱讀:
老馬
臧克家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的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裡咽,眼裡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望望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