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文大全> 桂林山水的朗讀課文

桂林山水的朗讀課文

桂林山水的朗讀課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的朗讀課文,喜歡的不要錯過了哦!

  桂林山水的朗讀課文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盪漾在灕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遊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到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桂林山水課文賞析

  大家也看出來,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那麼好在哪裡?我們下面就來分析。首先,要講明一個我們一直強調的觀點:閱讀、分析與寫作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現在我們分析課文,其實就是閱讀。同時,也是來學習寫作,看看範文中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領會的。

  我們先分析一下本文的結構。本文的題目叫《桂林山水》,所以本文的開頭就用了一個引經據典的手法開門見山。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什麼叫引經據典的手法?我們在書中講到:詩詞、歌賦、俗語、故事、名言警句等等,都包括在內。

  借古論今,談天說地——上識天文下知地理。好的作文,一定要談古代論今朝!看一下歷屆高考的滿分作文,哪個不談古論今?哪個不談天說地?談古論今,談天說地;引經據典,天南海北,既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平時深厚的積累,又可以體現出作文主題的深度及廣度。

  我們再來看看今人作品的引經據典。李健吾的作品《雨中登泰山》,開頭是這樣寫道:

  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象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筆債似的。杜甫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也一樣有,惜乎來去匆匆,每次都當面錯過了。“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嶽》。

  我們前面講過《荷塘月色》,也學了《我還沒有去過長城》,下面我們還要學《清涼古道》、《冰雪北海》,都要用典故、談歷史。本文一個亮點,就是運用人們熟知的.一句俗話來開頭,且一開頭就提到了桂林山水,這就是開門見山,開得不凡。那麼,我們就得到了兩點啟示:一是學習作文,就要學習名家的,從名家的作文裡吸取營養。二是學習作文,不要捨近求遠,就從孩子的語文書中去學。我們要講的只是方法,而真正的內容、真正的養料,在孩子的語文書中全有。

  我們再來看最後的腳: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這一段,也是作文的腳,最後的腳也是運用了引經據典的手法。中間的部分是身子。身子是以兩個對稱段的形式展開的:哪兩個對稱段呢?一個是講桂林的水——灕江的水;一個是講桂林的山。這樣,從結構上就可以看出來,本文是緊扣主題的。

  頭——開門見到桂林山水;身子——細講桂林的山與水,細緻說明了桂林的山水為什麼是“甲”天下的;最後的結尾,我們起個名字叫“抬頭收腹”。在教孩子寫作,特別是寫到結尾的時候,“抬頭收腹”是一個最為常用的手法。即寫到結尾的時候,看一下作文的頭,“收腹”的意思就是把身子再集中一下、概括一下。這樣頭身腳,一路下來,口腔、胸腔、腹腔,一貫到底,有條不紊。

  這裡,我們要講另一個觀點。什麼叫分析?所謂的分析,就是找出“頭身腳”的過程;就是在段落裡找到“帽衣鞋”的過程。我們學會了分析,學會了去尋找“頭身腳、帽衣鞋”,基本上,我們就學會了如何看書,也就學會了如何背書,學會了如何把書在最短的時間內背下來。

  我們現在來分析第一個對稱段: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這是本段的帽子。本段的帽子是以對稱句的形式展開的,即——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這是一個對稱句。我見過了大海,我也見過西湖,但我還沒有見過灕江的水。用這兩個對稱句來比對灕江的水,透過這個比對,是不是才可以得出“甲”這個結論?沒有對比,怎麼能有結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