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讀書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讀書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讀書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誰都會讀書。只是讀書的方法不同。不同的方法,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收穫。下面是我們為大家帶來讀書手抄報版面設計圖,歡迎大家閱讀。

  讀書手抄報版面設計圖篇一:讀書相關的名句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宋真宗《勵學篇》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

  僅次於選擇益友,就是選擇好書。

  ——考爾德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別林斯基

  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

  ——菲爾丁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優婉的安慰者。

  ——伊薩克·巴羅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裡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

  ——高爾基《論青年》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

  ——蒲松齡:《阿寶》

  殺人只是殺死了一個理性的動物,破壞了一個上帝的象;而禁止好書則是扼殺了理性本身,破壞了瞳仁中的上帝聖像。

  ——密爾頓《論出版自由》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張潮

  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觀書。

  ——蘇軾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

  如果你想從閱讀中獲得值得你永遠銘記在心的知識,你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研讀那些無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們的作品,不斷從他們那裡取得養料。

  ——塞涅卡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弗·培根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列夫·托爾斯泰

  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魯迅

  和書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氣。

  魯迅——羅曼·羅蘭

  我撲在書籍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高爾基

  讀一部書有兩個動機:一個是你喜愛它,另一個是你可以誇耀它。

  ——羅素

  好書讀得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

  ——蕭伯納

  讀傑出的書籍,有如和過去最傑出的人物促膝交談。

  ——笛卡爾

  讀書手抄報版面設計圖篇二:讀書,將誘惑拒之門外

  有人說,一個不大讀書的人,他即便拜將封侯、錦衣玉食,他的人生亦是不夠豐富多彩的,因為他的心靈生活是單調的,因為他不曾享受過絕對的、遠遠大於他實際閱歷的書中風光。我信以為然。

  “熱鬧”兩字人皆嚮往,但“熱鬧”有不同形式,“熱鬧”的對應詞是“寧靜”。讀書這種寧靜的狀態,恰是心靈的最熱鬧。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讀書人只有保持寧靜的心境,將誘惑統統拒之門外,才可以分享書籍給予的熱鬧。

  而今,對於讀書人來說,誘惑形形色色,委實太多。一些人聽了易中天的《三國》和于丹的《論語》,就再懶得去翻原著,再懶得去做深層次的參悟,再懶得去享受本該有的另一番熱鬧。難怪有人揶揄:現在能體會到讀書這種別開生面的熱鬧樂趣的人越來越少了,這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了讀書的寧靜心境,於是,易中天、于丹便呼之欲出。這不無一定道理。

  誘惑對於人們的讀書熱情,就像“高科技”時代之於年輕人的記憶力一樣。隨著移動和行動式裝置的大量使用,使得當今一代年輕人記憶簡單事物的能力明顯下降。據英國研究人員對3000人進行兩個星期的抽樣調查,在被調查的人中,有四分之一的人稱,他們記不住固定電話號碼;有三分之二的人不能記住3個以上朋友以及家人的生日。讀書亦然,在誘惑多多面前,假若人們做了誘惑的俘虜,讀書的熱情驟減,又怎能期望他們安靜讀書而作出深入思考,以至去背誦名句、名段、名篇而啟用自我靈感呢?如此,則所謂努力試圖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去眺望遠方,讓思想抻長,心長高,生命之源得以豐富而厚實,不也是一句空話嗎?

  自然,我們不應強迫人們將讀書作為唯一的選擇,尤其在如今多元並存的文化生態下。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坦陳:“千萬人爭相搶讀一本書、幾萬字的手抄本小說流傳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表性場景……懷念那個年代,並不是因為那個時代給了作家很高的地位,而是整個社會對於閱讀的誠懇和鄭重……文學不再受寵,其實是虛熱散去之後處於它應有的位置上。也許文學現在才是在它應該在的位置上,它與其他行業應該是平等的。”鐵凝的話,很中肯,其實文學如此,其他領域的創作亦是一樣。但須說明的是,不強迫人們將讀書作為唯一的選擇,並不意味著人們可以因此而不讀書,並不意味著人們對於讀書可以像對待其他娛樂一樣隨心所欲、草率應付。

  時代不同了,傳媒發達了,人們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方式改變了,尤其是網際網路分流了許多年輕讀者,這話有一定道理。但是網路閱讀能代替圖書閱讀嗎?需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比黃金更貴重的,永遠是知識。書籍仍是人類文明智慧最主要的載體,而讀書是獲取真知灼見、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創造力以及修身養性的主要途徑。只有讀書,才會使自己成為有價值有意義的人。一個民族的強大,也是與讀書密不可分的。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民族,而這個民族,就是最喜歡讀書的民族。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讀書人,永遠不會淪落為精神世界的卑微者。

  對每個人而言,讀什麼書,什麼時候讀書,怎樣讀書,都有自我選擇的權利,但既讀書,就須將誘惑拒之門外,尤其有能力的人,還要儘量避免快餐化的閱讀,避免跟風式的閱讀。比如讀經典之書,須是原原本本、逐字逐句讀,單刀直入,取法乎上,唯此才能直截根源,探驪得珠。

  王蒙曾說:“一個真正喜歡讀書的人,網路上看一看是為了接觸一下,一看這個書確實值得看,他就去買。相反,一看,北京話叫‘臭大糞’,他就不去買了。因此,網路閱讀和紙質圖書閱讀並不存在想象中的尖銳矛盾,也並不能互相代替。一個愛讀書的人不會因為有網路就不去買書,不去讀書,同樣一個愛瀏覽網路的人,如果他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和認識的基礎,他也照樣會去買書。”是的,我也始終相信,一個真正喜歡讀書的人,也必是一個能自覺將誘惑拒之門外的人。

  讀書手抄報版面設計圖篇三:蘇滄桑的散文海

  有人說散文是文學的客廳,進一步,似可以說散文是作家的心靈客廳。既是客廳,自然少不了交談,交談物件可以是親朋好友,亦可以是自我,還可以是思想精神;話題則可大可小,生活點滴、心靈感悟、腳下的大地、頭上的藍天,皆可入題。不經意的漫談中,散文的品性、格調,散文家的個性、特點隨之顯現出來。如果說散文的審美價值確有高低之分的話,我認為,優秀的散文一定是那些由作家身邊人事觸發、經過情感浸泡、再與心靈世界進行對話的作品,而不是那些沿著事物表層滑行、滯留於感性經驗、缺乏思想提升的作品。近讀蘇滄桑散文集《所有的安如磐石》,在為她散文客廳方寸之中透出的萬千氣象感染的同時,也為其細膩熨帖的人事描寫而感動,更為其文中深邃縝密又闊遠大氣的精神對話而震撼。

  優秀的散文家大都擁有自己的“藝術客廳”,客廳的“常客”往往就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魯迅、周作人之於紹興,郁達夫之於富陽,茅盾之於烏鎮,蕭紅之於呼蘭河,沈從文、黃永玉之於湘西,賈平凹之於商州,周濤、劉亮程之於新疆等,無不如此。依託一方山水、一片厚土,他們描摹故鄉的人情風物,書寫內心的情感世界,與之展開精神對話,這既是一條平凡的生活之路,也是一條非凡的藝術之路。散文集《所有的安如磐石》中,也有這樣一個“常客”,一個給予蘇滄桑以無限生命和藝術潛能的故鄉——浙江玉環以及環繞周邊的大海。無論是早前的散文集《銀杏葉的歌唱》、《一個人的天堂》、《風月無邊》,還是現在的《所有的安如磐石》,都離不開故鄉風物的浸潤,以及大海的滋養,像《水知道》、《與海成說》、《與霧同行》、《夜渡蓮島心染香》等,都氤氳著大海的氣息。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對於我,大海就像父親一樣,賜我以生命,賜我以柔和的風,風吹在一個孩子的身上的`時候,像一個一個延綿不絕的懷抱”,大海還是“一個男人”,“一個與我對泣的孩子”,“我最後的歸宿”。而今,離開家鄉多年、定居杭州的蘇滄桑仍時時感念大海的賜予,嚮往大海的博大,“我們總在路上奔突前行,焦灼疲憊。我們總在尋找,有什麼方式,可以抵達安寧?原來這麼簡單,一個雨夜,一條船,一條河,就可以”。

  雖然,在一個後工業化時代,人們的活動範圍空前擴大,故鄉的觀念在開放,但人們內心深處的家園理想純美依舊。散文《敦煌痛》、《沒有月色的麗江》、《晚安,日月潭》、《在世界的中心感受奇妙》中,作者行走在敦煌、麗江、日月潭、澳洲等地,心緒卻始終與故鄉相連,故鄉和她文學創作的關係,醇厚而綿長,大海就是她人文關懷的起航點,因此,哪怕視角很小的篇章,都會被她挖掘出大氣象,以及大海般安然沉穩的力量。從一條河抵達大海,這就是蘇滄桑散文最大的特點。

  誠然,散文的客廳中,不僅要有飄飛的思緒、五彩斑斕的畫面,還要有水到渠成的哲思,與萬物、與自我、與心靈的對話,於此,散文的思想意韻、精神氣度才會升騰起來,引領讀者趨近人生的彼岸。散文集之所以取名“所有的安如磐石”,就寄寓了作者對生命本真狀態的追求,期望人們能夠“像我們的祖先那樣,依從心靈的聲音休養生息”,抵達生命最初也是最終極的追求目標——安如磐石的幸福感。

  在一部散文集中,能夠像大海一樣,包容進如此之多縝密深入的思考、闊遠的眺望,實屬難得,如沒有紮實的生活基礎、嫻熟練達的筆法、對大千世界的關懷,是很難駕馭和實現的。我想,這也許是莫言等人看好蘇滄桑的散文、稱讚她的散文是“天籟之音”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