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食品安全手抄報花邊

食品安全手抄報花邊

食品安全手抄報花邊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雛鷹,是祖國的新新之火,我們需要更加的注重食品安全問題,因為健康才是保衛國家的,奉獻國家的重要的前提。歡迎閱讀小編整理的食品安全手抄報,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食品安全手抄報篇一:65℃以上熱飲成高危致癌物 警惕5類食物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釋出了最新報告:警告飲用65℃以上的熱飲,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其實,在眾多的致癌因素中,食物往往是大家比較關注的,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

  世界衛生組織:非常熱的飲料被列入2A致癌物

  這項最新的評估報告發表在15日出版的《柳葉刀腫瘤學》雜誌上。報告指出,在中國、土耳其及南美洲國家的研究發現,這些地區的人們通常習慣飲用65℃或70℃以上的水、咖啡或茶,罹患食管癌的風險也隨之提升。

  報告稱,23名由IARC組織的國際工作小組成員發現飲用非常熱的飲料很有可能導致人們罹患食道癌。而這裡的“非常熱”是指超過65℃的`任何飲料。

  在此次世衛組織的評估中,非常熱的飲料被列入了2A級(很可能致癌),與之被列入同一類的有高溫油炸食品和高溫油煙等。而去年備受爭議的紅肉也屬於這一歸類中。

  科普:致癌物分4個等級

  致癌物是指能誘發人患癌的“壞物質”,它的範疇包括任何能增加人類患癌風險的化學、物理物質及生活、工作方式等。

  1965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開始了確定致癌物的工作,並於每年釋出更新致癌因素的資訊,最終,將致癌物分為了4個等級,其中不少與食物相關。

  1級

  菸草、酒精飲料、黃麴黴素、檳榔、中式鹹魚等明確有致癌作用的致癌物。黃麴黴素主要存在於黴變的堅果、大米和玉米等,吃這些食物時一定要注意清洗和儲存得當。

  2級

  丙烯醯胺、鉛、4-甲基咪唑等可能性較高的致癌物質。生活中如果經常採用高溫油炸、高溫油煙烹製食物,接觸到丙烯醯胺的機會就比較大,應儘量避免。

  3級

  蘇丹紅色素、膽固醇、咖啡因、三聚氰胺、糖精等尚不能分類的致癌物。這類物質動物和人群研究的致癌證據都不充分。

  4級

  致癌物中還有第4級,指相關研究中沒有充足證據證明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質,食物中屬於此類的物質較少。

  5種常見的致癌食物

  1、鹹魚

  鹹魚產生二甲基亞硝酸鹽,在體內可以轉化為致癌物質二甲基亞硝酸胺。一個人如果從出生到10歲經常食用鹹魚,將來患鼻咽癌的可能性比不食用鹹魚的人大30-40倍。魚露、蝦醬、鹹蛋、鹹菜、臘腸、火腿、燻豬肉同樣含有較多的亞硝酸胺類致癌物質,應儘量少吃。

  2、燒烤食物

  烤牛肉、烤鴨、烤羊肉、烤鵝、燒豬肉等。因含有強致癌物3,4-苯並芘,不宜多食。

  3、熏製食品

  如燻肉、燻肝、燻魚、燻蛋、燻豆腐乾等亦含苯並芘致癌物,常食易患食道癌和胃癌。

  4、油炸食品

  煎炸過焦後,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咖啡豆燒焦後,苯並芘含量增加20倍。油煎餅、臭豆腐、煎炸芋角、油條等,多數是使用重複多次的油,高溫下會產生一種致癌分解物。

  5、黴變食物

  米、麥、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黴變,被黴菌汙染後會產生各種致癌毒素。

  食品安全手抄報篇二:食品標籤應該看哪些內容?

  食品標籤有很多內容,您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肯定看到過,但不一定知道怎麼看或看什麼。首先您肯定會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並不一定是生產日期越近越好,其實只要在保質期內就行了。買食品不要囤在家裡,如果買太多,很可能放在角落裡根本想不起來,再長的保質期也沒用。除此之外,您應該看看包裝上有沒有寫儲存條件,如果有特殊要求,比如冷藏,您就需要按照它的要求存放,否則可能會提前變質。

  您還會看到配料表,尤其是看使用了哪些食品新增劑。其實食品新增劑的安全性很高,您看了這些資訊也不可能瞭解每一種成分的作用。配料表的作用只是滿足知情權,對於您選擇什麼食品並沒有多大的指導意義。關鍵還是要看這個食品提供哪些營養,這就需要您學會看營養標籤(後面的內容會有介紹)。有些食品還會註明可能引起過敏的物質,如果您是過敏體質,可以關注一下是否有相關資訊。

  您還應該看看生產廠家的資訊,正規的產品會標示得很清楚,比如產地、生產許可證號、製造商、地址、電話等。假冒偽劣產品或者作坊食品往往沒有這些資訊或標示不全,這樣的食品風險很大,最好不要買。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當食品包裝面積很小的時候,可能只標示產品名稱、淨含量、生產者(或經銷商)的名稱和地址。食醋、食鹽、固態食糖、味精、酒精度大於10%的酒類等個別品種可以不標保質期。

  最後要注意一下包裝是否完整,如果有破洞、裂縫、鼓包脹氣等情況,可能是運輸儲存過程中出了問題,不要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