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譯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譯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譯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譯文

  北風席捲大地,白草被颳得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潔白的梨花鬥豔盛開。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溼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的被子也覺得單薄。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都覺得鐵衣太寒冷,難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雲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裡擺設酒宴,給回去的客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傍晚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山嶺迂迴,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

  什麼叫邊塞詩?

  簡單地說來就是盛唐時以邊塞生活為內容的詩歌。通常是結合壯麗、遼闊的邊境景像,表現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抒發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反映征夫思婦的悲怨以及邊境的.荒涼艱苦生活,同時也客觀地反映了唐帝國內部的各種矛盾。大多氣勢奔放,慷慨激昂,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

  古代的邊塞詩,寫盡了流離人生的情態:慷慨應徵,轉戰絕域,久戰不歸,兩地相思,軍中苦樂,塞外荒景……雖然詩人的人生道路可能並非如此,可是命運與人的自由意志的衝突,願望不能滿足的悲哀,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充分展現生命力的渴望,其實與這種人生圖景一脈相通,渾然一體。從《詩經》那個時代起流離人生的詠唱不絕如縷,這詠唱消解了千百代人心中的塊壘。一句“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高適《燕歌行》)就使心有慼慼者感到直逼靈魂的感動,淋漓的痛快。不論他是文人還是武夫,不論他是否深入地體察過離情別緒,不論他生活的年代離少婦與徵人有多遠。

  唐代邊塞詩,是中國古代邊塞文學中最為動人心絃的樂章,也是中國詩歌史上一枝獨秀的奇卉異葩。它的榮及高度的藝術成就,既基於唐代國家強盛、邊功卓著、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躍等社會條件的激發,也基於前代軍戎詩歌在題材領域、藝術手法等方面的經驗積累;既是中華民族歷經兩漢大一統、魏晉南北朝的動盪分裂,至隋唐再度統一而造就的民族心理歷程的藝術映現,也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尚武毅、重事功、追求千秋偉業以實現人生價值的時代精神所釀就。由於它在盛唐空前絕後的成功,而被文學史家視為盛唐詩歌高潮的重要標誌。

  邊塞詩是以題材劃分的詩歌類別,又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它的藝術成就,與其所依託的地域文化不可分割。即使許多詩人未曾親涉邊地,但只要他繫心邊塞,吟詠塞上風物人事,總要以特定邊塞區域為立足點。唐代邊戰頻的地區,主要在三邊──西北、朔方、東北,其中尤以西北為甚。一部《全唐詩》中,邊塞詩約2000首,而其中1500首與大西北有關。更引人注目的是,這些詩中反覆歌唱的又多是這樣一些地方:陽關、玉門、敦煌、酒泉、涼州、臨、金城、秦州、祁連、河、皋蘭、隴坂……它們猶如一串耀眼的明珠,連線起了自隴山到玉門、陽關東西長達1700公里的隴右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