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白居易> 怎樣牢記白居易的敘事詩《觀刈麥》

怎樣牢記白居易的敘事詩《觀刈麥》

怎樣牢記白居易的敘事詩《觀刈麥》

  怎樣牢記白居易的敘事詩《觀刈麥》呢?有什麼方法呢?下面來看看!

  白居易的五言敘事詩《觀刈麥》共二十六句,偶句押韻,且全部押古詩韻的下平聲“七陽”,琅琅上口,易記易誦。全詩根據敘事的要素,可以分為四層。

  第一層四句屬說明:“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首句概括說明農民的辛苦,第二句點明時間與事由,並揭示了詩眼“忙”。第三、四兩句繼續說明事由。小麥覆隴黃,小麥黃熟時遮蓋住了田埂,透過具體描寫說明農忙時節到來了。覆,蓋;隴,同“壟”,這裡指農田中的圓頭(田畦)。

  第二層八句是敘事:“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前四句描寫婦女兒童簞食壺漿送茶水飯菜到田頭,為了讓男勞力們(“丁壯”)節約往返回家吃飯的時間,多割麥子。前兩句的“婦姑”與“童稚”、“荷”與“攜”、“簞食”與“壺漿”均對偶。簞食壺漿這個成語在九上課文《隆中對》裡已經學過。“相隨”之後兩句寫簞食壺漿的目的。“足蒸”之後的兩句也對仗,生動描寫人們努力收割麥子的情景。“力盡”之後兩句繼續寫人們不遺餘力收割的情景與心理(“惜”)。這一層緊扣前一層“忙”字來記敘,在結構上是“承”。

  第三層八句作描寫:“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這一層轉寫一位貧苦婦女的情況。復,又,引出另外一方面的'意思。這位極端貧苦的婦人,為了繳那些沉重的租稅(唐代的苛捐雜稅“猛於虎”,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為證),喪失了生活的來源與依靠(已經沒有了田地),在麥收時節只能在人家割過麥子的田裡拾一點人家遺落的麥穗,來充飢度日。她可能是寡婦,也可能是丈夫被徵發服勞役去了,也可能是丈夫到別人家去做忙月、打短工,究竟怎麼回事,作者沒有寫明,任讀者去聯想。這一層前四句著重描寫貧婦人的悲苦,後四句寫她所說的話引起作者深深的“悲傷”,以貧婦人無田可種、無麥可割之“閒”來反襯丁壯們之忙,結構上屬於“轉”。

  第四層六句發議論:“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這一層主要寫作者的自責,使主題在上三層記敘描寫以及說明的基礎上得到昇華。作者透過描述自己的慚愧,既表達了對破產農民的深切同情,也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含蓄批評。一是批評他們賦稅太重,二是批評他們享樂太過。作者只是一介地方小官,僅僅“吏祿三百石”,也就“歲晏有餘糧”;而朝廷裡成群結隊的官僚,大多“年俸二千石”的,一個官僚,不知要多少農民的辛勤勞作來供養!這一層是以自己閒來“觀刈麥”來反襯割麥農民之忙,結構屬於“合”。

  小結:這首詩以敘事為主,兼以說明、描寫、議論。全詩圍繞詩眼“忙”字展開,麥收時節農民們忙得吃飯喝水都沒有時間。而貧婦人的“閒”,反襯了他們的“忙”。他們“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是為了儘快把成熟的麥子收回家,如果磨磨蹭蹭,成熟的麥子遇到雨,躺在田裡發芽、爛掉,就可能繳不夠賦稅,轉眼也要破產,“家田輸稅盡”,跟那位貧婦人一樣可憐!

  全詩乍一看較長,細一讀,思路清晰,就起、承、轉、合四層意思,且有“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幾對對仗句,再加一韻到底,讀起來容易,記誦起來也不難。抱著關心農業、關心農民的心情朗讀,努力感同身受,就會每個句子往心裡鑽,就會很自然地牢記住。(白沙海)

  附課文: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