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白居易> 《觀刈麥》一詩的寫作手法及藝術風格

《觀刈麥》一詩的寫作手法及藝術風格

《觀刈麥》一詩的寫作手法及藝術風格

  讀完《觀刈麥》全詩,為詩人在封建時代就能如此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對勞動人民能如此深切的同情而表示由衷的欽佩和讚歎。

  《觀刈麥》把"貧婦人"的悲慘生活和"我""曾不事農桑""歲晏有餘糧"進行對比。思想內容上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同情。

  《觀刈麥》 譯文:

  莊稼人很少空閒日子,五月裡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間一場南風吹過,那小麥鋪滿隴溝焦黃。

  婦女們擔著竹粟飯,孩童們提著瓦罐漿湯。

  前行後攆去送晌到田裡,小夥子們正操勞在南岡。

  兩腳被蒸騰著暑天的土氣,脊樑被灼烤著火般的太陽。

  力氣耗盡了也不覺得熱,只是貪圖這夏日好天長。

  更有那些窮苦的婆娘,抱著嬰兒在他們一旁。

  右手去撿那丟掉的麥穗,左臂懸挎著破爛的扁筐。

  聽她們相互間三言兩語,禁不住引起我無限悲傷:

  "俺家的收成全繳了稅,拾這點漏兒壓壓饑荒。"

  如今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從來也不從事農耕蠶桑。

  從九品吃祿米足三百石,成年價到頭來還有餘糧。

  想到這些好不暗自慚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遺忘。

  賞析:詩的開篇交代了時間和環境。"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裡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沒有人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裡抱著孩子,手裡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透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裡幹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後先忙家務,而後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起到地裡。她們是要在飯後和男人們一道幹活的。這一家在田地裡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幹,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裡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揹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程度。

  詩句透過一個貧婦人的描寫,從她被捐稅弄到無法生存,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比全家忙於收麥者更貧苦的人。她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裡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裡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樣做十分累,收穫卻很少。但她沒有辦法,當時正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作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只是後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致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讀者可以想象:現在忙於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樣,無地可種,只能以拾麥穗為生。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作者觸景生情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詩的最後發表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為作者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只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其實更應該感到自疚自愧。賦稅是皇帝管的,作者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在《觀刈麥》裡,白居易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

  這首詩在遣詞用字上也很見功力。詩的開頭兩句,用"閒月"和"倍忙"相對,既暗示農民一年到頭沒閒月,又突出強調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又用"覆隴黃"三個字簡括出田野裡一片豐收景象。用一個"蒸"和一個"灼",把天氣炎熱的程度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表現得十分真切。接著"不知"、"但惜"四字把農民顧不上炎熱和疲勞,忙於收割的迫切心情表達得很充分。"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寥寥幾筆就把貧婦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來。用貧婦人的一句笑話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既指出拾遺麥的原因,同時又是對沉重賦稅的血淚控訴;而"輸稅盡"三個字,又把統治階級用沉重的賦稅壓榨百姓,揭露得淋漓盡致。全詩語言通俗易懂,韻律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從而也使得這首詩廣泛長久流傳。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釋、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和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很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曆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