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彙總6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彙總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欣賞並理解古詩,能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

  2.理解古詩中“異鄉”、“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親人之情。

  4.透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讓幼兒熟讀、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活動準備

  1.讓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瞭解一些節日民俗。

  2.相關詩句字卡

  3.自制課件

  活動過程

  一、聽老師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幹什麼呢?他想到了些什麼?

  二、完整欣賞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理解古詩詩意。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並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提問:古詩裡說了些什麼?

  2.古詩和剛才的故事講的是同樣的事,你覺得它們有什麼不同?

  三、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1.在這首古詩裡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

  2.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

  3.師生完整欣賞並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四、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之情。

  1.提問: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特別的思念家鄉的親人,寫下了這首有名的古詩,如果你一個人離開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會想些什麼呢?

  2.引導幼兒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喜愛之情。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間接地瞭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我知道圖片是最為直接能吸引幼兒的視線的,故事也是幼兒最為喜歡、最容易理解的,把兩者有機結合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學得特別的快,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理解古詩的內容,更加的直觀形象。孩子對於重陽節都十分的陌生,雖然能夠出示茱萸、重陽糕等相關圖片,但是這兩種物品對於幼兒來說是很少見到的,教師只是一筆帶過,老師應該適時的加以引導或者透過知識經驗準備來引導幼兒認識。

  小百科:《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 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和親人朋友分別的經歷?分別時心情怎樣?

  2、是啊,分別是傷感的,可是偉大詩人王維為了去京城學習,考取功名,17歲就離開了家鄉,告別了親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於是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

  3、齊讀課題。

  二、理解題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或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來說。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憶”

  (3)理解“山東”

  2、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過渡:是啊,作者在重陽節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親人,那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感受王維的思念之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放課文錄音,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

  2、這首詩感情真切,是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名詩,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學習全詩。聽清要求:

  (1)讀準生字的字音並能給生字找個朋友。

  (2)想一想,從哪些詩句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

  (1)出示生字(指名帶讀、齊讀)

  (2)指名給生字找朋友。齊讀

  (3)生字躲在了詩句中,你們還會讀嗎?齊讀古詩。

  四、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你覺得哪句詩可以體會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學生讀

  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大家都說這句可以看出王維的思鄉之情,請你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桌討論一下。

  (2)指名說。

  (3) 這裡的佳節指的是——-那麼,同學們,除了重陽節可以稱為佳節,還有哪些節日可以稱為佳節呢?那不是佳節的時候,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嗎?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倍”是什麼意思?

  (4)是啊,每當遇到美好節日的時候,詩人就更加思念親人,可見詩人平時也————,

  (5) 誰能把這種濃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讀表現出來呢?

  (6) 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說。(句意讓學生說。)

  (7)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怎麼不思念自己的親人呢?(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幹什麼);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幹什麼)。)

  2、教學三、四行

  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 同桌討論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2) 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說?

  (3) 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 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五、課外延伸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了,你準備以怎樣的方式和你們的親人聯絡,表達你們的思念之情?

  有的說打電話,有的說寫信,有的說寄賀卡……

  教師肯定了學生提出的方式,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和親人聯絡,並且在交談時巧妙地用上“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

  生:(打電話)您好!外婆,重陽節到了,我很想念您。您的身體好嗎?外婆,今天我們學了一首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有一句寫得特別好,我把它送給您,“每逢佳節倍思親”,願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生:(扮外婆)好外甥,謝謝你的祝福,“每逢佳節倍思親!”說得好。外婆也想念你啊,等放假了外婆來接你啊!祝你學習進步啊!再見!(掌聲熱烈)

  生:(寫信)媽媽,您好!您去外地學習已經一個月了

  今天是重陽節,看到別人家都歡天喜地過節,我特別想念您!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媽媽,希望您早些回家!也祝您學習進步!

  師:(深情地說)大家談得真好。讓我們把這句詩送給所有在外地工作的親人——

  生:(齊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3.體會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出示古詩。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出示古詩。

  2.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家住在華山以東的地方,所以詩中稱之為山東。並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這一點請大家注意。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只有十七歲,當時他一個人離開家鄉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

  二、解題:

  1.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詩。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這首詩的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什麼意思?

  01.、學生讀題,思考問題,然後指明回答問題。

  02、教師指導: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憶:思念,想念。

  山東:華山以東,指詩人的家鄉。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詩中指家鄉的親人。

  03、那麼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指名回答問題。

  04、教師強調: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獨自一人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恰逢重陽節,詩人無比思念家鄉的親人,就寫下了這首詩。

  2、請大家自讀這首詩,注意詩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讀音,並寫到課文裡來。

  3、教師出示生字卡,指導學生認讀生字。

  4、教師範讀古詩,學生齊讀古詩。

  三、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情感。

  1、齊讀詩的第一行。

  01.解釋詞語:

  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故鄉以外的地方。在詩中指的就是長安。

  為異客:做他鄉的客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並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齊讀詩的第二行。

  01、解釋詞語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節:

  節日。詩中指重陽節。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親:家鄉的.親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並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鄉的親人。

  04、詩人為什麼每逢遇到節日就加倍的思念親人?請用詩中的一句詩來回答。然後再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05、教師小結詩的前兩行:

  06、齊讀詩的前兩行。

  3、齊讀詩的第三、四行。

  01、解釋詞語;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處。古時候有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種有香味的草。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避邪,肖災。

  02、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請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個人呢?並指名回答。

  0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詞語的解釋,想想這兩行詩的意思。同坐間討論。

  04、指名回答。

  05、教師指導:

  我在遙遠的地方猜想,家裡的親人們一定都頭插茱萸登上了高處,可是單單少了我一個人。

  06、教師小結詩的後兩行:

  07、齊讀詩的後兩行。

  4、教師總結全詩意思:

  這首詩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詩的前兩行寫詩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節日就更加思念親人。詩的後兩行寫詩人在遙遠的外地想像家鄉的親人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5、齊讀全詩。

  6、請大家結合詩句意思想一想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或者說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7、教師小結: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讀、背誦古詩,加強理解。

  1.男生齊讀古詩。

  2.女生齊讀古詩。

  3.全班齊讀古詩。

  4.思考問題

  01.說說這首詩中的哪兩行最能表達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同學們聽。

  5.背誦這首詩。指名背誦。

  6、學生自讀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指導描紅“佳”、“倍”。

  3、能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初步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4、瞭解文包詩的題材特點,以及大致閱讀方法。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正確區分多音字,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時間已經進入12月了,我們很快就要迎接好幾個節日的到來,聖誕節、元旦還有春節。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為什麼呢?(學生自由回答)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節日如此美好,難怪被人們稱為“佳節”呢。(板書:佳節),指導書寫“佳”。 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在節日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讀一讀?指導正音。

  2、這句話出自——(出示詩)指導朗讀

  3、你能讀懂這句話嗎?(“倍”是什麼意思?“逢”是什麼意思?)指導感情朗讀。

  二、瞭解文包詩,透過讀文,理解詩句意思

  1、你是怎麼知道的?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1)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重陽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的?(指名讀)

  (2)“扶老攜幼”是什麼意思?你們有過全家人扶老攜幼外出的時候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3)“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欣喜若狂歡天喜地喜笑顏開)

  (4)是呀,這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透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指名讀,齊讀。

  2、大街上這麼熱鬧,王維應該開心才對,他為什麼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獨在異鄉為異客

  (1)指名讀句,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呢?你從哪裡知道的?

  2)前兩句都能從文章中找到意思,後兩句,能不能找到呢?課文哪裡說了他們的意思?

  3)發現有沒有課文和詩句的關係啊?簡單介紹文包詩以及閱讀方法

  3、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2)異鄉指的是——?(板書:異)

  (師作簡介,將詩題中的“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加以區分,王維的家鄉在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詩題稱“憶山東兄弟”。)

  (3)體會:“獨”。(板書:獨)獨僅僅是指獨自一人嗎?

  你考試得了100分,最想告訴誰?受了委屈呢?作為孩子,我們的喜怒哀樂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媽媽分享,王維離開家時,也才15歲,還是個孩子呢,小小年紀,獨自一人在異地求學,兩年沒有見到親人了,他是多麼的——孤獨啊!誰再來讀一讀詩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鄉做客。(指導讀)

  (再出示第二段)體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的“又”。 別人歡歡喜喜,而此時的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他當然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

  4、他會想些什麼呢?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

  (1)指名讀句談體會

  (2)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悅吧。齊讀。

  (3)他“思親”思的僅僅是兄弟嗎?也許,他還會思念——

  他思念的其實是他所有的親人,和他的家鄉啊!

  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隻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麼遙遠的。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1)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裡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唉——從這聲長長的嘆息中,你們品出了什麼?

  (2)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麼呢?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獨”、“憶”。

  2、學生描紅。

  板書: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佳節 倍 思親

  異 獨

  教後反思:

  本課是一篇“文包詩”,而且是學生初次接觸到“文包詩”這種體裁的課文,課文中生字比較簡單,學生也已經有了預習的習慣。所以我在本課設計時,嘗試使用隨文識字的方法,生字教學以檢查為主,留出時間讓學生透過老師幫一幫、扶一扶,明白“文包詩”的體裁特點,以及閱讀方法,這樣以後遇到“文包詩”體裁文章時,學生就掌握來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願望是美好的,不過由於推翻了已經定稿的教案,時間緊迫下,新的教案思考並不完善,在實施時,出現了一些問題。

  1、隨文識字並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記了強調。

  2、作為了解“文包詩”體裁特點的一種手段,對詩句的理解應該點到為止,我挖掘過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來也使得耗時過長,使得後面的寫字任務沒有了時間完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 查詢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 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 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 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二、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三、教學準備: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詢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詢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瞭解到什麼?(九月九日是農曆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裡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於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透過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什麼人的什麼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 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麼?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為什麼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麼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查詢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嶙髡吡髀兜母星欏?br>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複習學法,匯入新課

  1、小黑板出示:瞭解詩人解詩題目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2、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板: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瞭解詩人,解詩題目

  1、這首詩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寫的?你瞭解他嗎?

  (學生讀課外蒐集資料中的有關內容)

  2、題目中的“憶”是什麼意思?“山東”指山東省嗎?

  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在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家鄉的兄弟。)

  三、理解字詞,明白詩意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正確流利。

  (“為”這裡應讀“wéi”)

  2、再讀,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並在書上作記號。

  3、小黑板出示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異客 逢 倍 遍

  4、動動腦子,你如何理解這些字詞?

  5、你能從字面上說說詩句意思嗎?

  6、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

  四、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2、學生小小組討論。

  3、交流。

  我認為字用得好,從中我體會到了。你能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嗎?有沒有同學比他讀得更好?(注意節奏與感情) .

  4、配樂吟誦。

  五、課外延伸

  1、這首詩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能談談看法嗎?能有感情地吟出這句詩嗎?

  2、“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業

  1、蒐集“思念”主題的詩,歌曲等。

  2、小練筆: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