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有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4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有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4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

  2. 誦讀古詩,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 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或課件)、錄音磁帶。

  教材簡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17歲時寫的。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的兄弟。

  全詩抓住重陽節登高這一習俗,抒發了思念親人的感情,發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特別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常常被人們引用,以表達思親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瞭解詩意,背誦古詩。

  建議本課用1課時完成。

  * “獨在異鄉為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這裡指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異客”,指陌生的客人。這句詩的意思是:我孤獨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節倍思親。”“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節”,美好的節日,這裡指重陽節。這句詩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弟弟,詩中指在家鄉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外出登高。這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防災避疫;“遍”,全都。這句的意思是:兄弟們都插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古詩教學以學生誦讀為主。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多讀。

  可以參考以下節奏朗讀: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課後第1、2題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

  * 課後第3題:要弄清字、詞的意思,再正確選擇。

  * 課後的選做題教師應先了解學過的有關詩句,以作提示。

  教學設計參考

  一、揭示課題

  1.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

  2. 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 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

  1. 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詩句通順連貫。

  2. 檢查學生自讀詩歌情況。

  3. 學生藉助註釋、插圖,瞭解詩的大意。

  三、自讀自悟,體會意境

  1. 再讀詩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你讀過哪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詩歌?(如:李白的《靜夜思》)

  (楊蔚、李金瑤)

  參考資料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人(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題材、風格多樣化,特別是田園山水詩,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髮揮想象,體會詩中的情感;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利用資源庫展開課內與課外的多方延伸,讓學生深刻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從而薰陶學生的情懷,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且能背誦。

  2、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教學難點:利用各種資訊資源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鄉,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室,學校資源庫,有關古詩網站,課件等。

  課前活動:

  1、在老師的帶領下,讓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透過網路瞭解李白的《靜夜思》。

  2、從學校的資源庫中初步認識瞭解王維及探尋他的家鄉。

  3、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了一些節日習俗。

  4、老師引導查詢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並瞭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

  教學過程:

  一、激情揭題。

  1、(出示望月圖,音樂)

  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個人心是最親的人。每見月圓,遠在異鄉的人們總會對故鄉對親人思念不已。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齊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愁。“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誰的鄉愁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簡介王維。(結合課前的資源瞭解)

  王維九歲即才學出眾。

  李白被稱詩仙,杜甫被稱詩聖,王維被稱詩佛。

  3、釋題,畫簡圖助理解。

  a.回顧課前在資源庫中搜尋的對王維故鄉的瞭解。

  b.畫簡筆畫: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

  二、初讀悟意。

  (一)認音

  1、生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檢查認字情況(生字卡)

  3、再讀詩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讀詩句,借註釋理解詩意。

  2、讀讀自己讀懂了些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釋詩意。(藉機板書:思)

  (三)悟情

  (1)自由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a.簡介詩作背景。

  詩人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說是“異鄉”。

  b.同學們去別人家做過客,在別人家做客就是別人家的客人。王維在長安就是長安的客人,所以說是“異客”。

  c.王維獨在異鄉做異客是一天嗎?十天?一個月?還是多長時間?(整整兩年700多個日日夜夜啊)

  (2)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有什麼感覺呢?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a.師:詩人十幾歲還是個孩子呀,他會在哪些時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著了,想家;在外吃的飯菜不可口,想家……

  b.口頭練習:

  詩人離開了親人,平日裡常常想家,在節日裡他會更想家;

  詩人離開家鄉兩年了,平日裡常常想家,要過節了他就會更想家。

  所以說:(生齊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c.同學們,課前讓你們了很多節日,你們知道哪些節日?有哪些習俗?(生:……)一年有那麼多節日你們喜歡嗎,為什麼?(生……)是啊,節日裡能跟家人團聚,能吃到好東西,很熱鬧,這樣的節日就是(佳節)。

  d.王維過節了能跟家人團聚嗎?(生:——)能吃到可口的飯菜嗎?(生:——)能跟朋友一起快樂地玩嗎?(生:——)那麼他過節了會像你們一樣也高興嗎?他又是什麼感覺?(難過、悲傷、傷心……怕過節)

  e.雖然王維害怕過節但是每個節日還是會如期而至的。

  口頭練習:

  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

  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

  中秋來臨,對著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

  f.今天是重陽節了,有誰知道重陽節的習俗?(師生共同介紹習俗: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喝菊花酒可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並且認識茱萸)

  長安的人們是怎麼過節的呢?你們想知道嗎?讓我們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麼過節的。

  (師配樂啟發,生閉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熱鬧非凡,家家戶戶老的少的,都興高采烈地忙著過節了。有的約了一行人一邊比賽著登山,一邊採著菊花;有的約了幾個要好的朋友一邊喝著菊花酒,一邊高聲談笑著什麼;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吃著豐盛的晚餐……在家鄉,你將會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畫面和場景。

  g.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看到的畫面說出來。

  是啊,在家鄉,親人團圓是多麼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麼快樂,可此時的王維呢?

  h.展開對比圖:當別人相約著出遊,可他卻只能一個人獨自遙望著家鄉;當別人朋友相聚高興暢快地痛飲時,他只能一個人拿著酒杯獨自喝悶酒;別人節日裡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邊下棋一邊喝茶談心事,王維卻只能獨自一個人默默地對著紙筆說話。

  i.想想王維此時此刻的心情。生反覆讀詩句體會王維的情感。

  王維雖然人在哪裡(長安),但他的心卻在哪裡(家鄉),讓我們跟著王維的心看到家鄉的兄弟在幹什麼呢?你從哪裡看出來?

  (3)導學“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讀詩句。

  b.邊讀邊想象一下:王維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嗎?(不是。是少一個人啊)

  c.師:我的親人朋友們,思念可以穿越很遠的距離。把你們的思念說出來吧,我一定會感受得到的。

  d.(音樂《遠方的書信》)師生體驗親人朋友跟王維說話。

  e.師:王維思念著家人,家人也在思念著王維。這就是親人,這就叫做互相牽掛互相關心。

  f.分組、分男女讀詩句。

  三、誦讀積累。

  我的親人們朋友們,我王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們,但我的功名還沒成就,現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詩,你們從詩中就能讀懂我的心啊。

  (同學們,我們都是王維的親人朋友,來讀讀他的心聲吧。)

  1、感情誦讀

  a.師指導朗誦:(重,拖,輕,揚)

  b.自由練習讀。

  c.指名讀,共同評議。

  d.老師也被王維濃濃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讀一讀,好嗎?範讀指導。(配樂誦讀)

  2、積累背誦

  a.配樂讀:同學們,你們有過思念的感覺嗎?在什麼時候思念誰?

  (生談體驗,說後讀全詩。)

  b.背誦:讓我們把這份思念之情長留心中,跟著悠揚的琴聲一起來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遠在異地,遇到故鄉來的人時,那種激動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見面時一定有許多情況要打聽:家人是否平安?故鄉的父老鄉親生活怎樣?王維好不容易見到故人了,他想問的是什麼呢?

  1、出示:《雜詩》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註釋自學

  雜詩(唐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註釋:

  ①雜詩:寫隨時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不定題目的詩。

  ②來日:來的那一天。

  ③綺窗:雕刻花紋的窗子。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④寒梅:冬天開的梅花。

  ⑤著花:著,開放;著花,開花。

  3、交流自學情況。

  4、詩人熱愛家鄉,關心家鄉的每一人每一事,連家鄉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牽掛之中。從中可見詩人對家鄉時時懷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齊讀《雜詩》。

  6、同學們,我們知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王維的鄉思。今後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故鄉。因為月是故鄉明,人是故人親啊!

  7、最後再讓我們飽含深情地讀今天的這兩首詩吧。

  五.課後作業:

  1、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

  2、自覺在網路中搜尋瞭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

  教學反思

  羅田縣實驗小學

  周浪芹

  語文是一個多源性的學科,其知識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層次的。其學科的廣源性和多源性,也決定了語文學習應該注重調動多方資源。因此,作為語文學科與資訊科技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勢在必行的。而古詩教學,因作者寫作年代與現代相隔久遠,當時的狀況也跟現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讓現在的孩子理解古詩更是較難。所以通過了解多方資訊科技,就可以彌補時空的差距,也可以縮短認知的距離。我這一節古詩課又是如何將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呢?

  一、多方資源貫穿始終。

  在這堂課的始終我一直注重將語文教學與資訊科技有機融合。課前,老師帶領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透過學校資源庫瞭解李白寫作《靜夜思》的背景與情感;並從資源庫中初步瞭解認識了王維並探尋了他的家鄉;以及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了一些節日習俗。這些都為學習古詩,為理解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作了很好的鋪墊。

  透過這些查詢瞭解,有助於孩子們對古詩的理解。如知道了“山東兄弟”中“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因為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透過資源庫知識,孩子們知道了王維在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說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透過查詢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才明白為什麼“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課後我又安排孩子們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網路自學《雜詩》等,讓孩子們達到對古詩的深層次理解;同時讓孩子們自覺在網路中搜尋瞭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真正走進異鄉人心裡去加深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二、緊扣資源突破重點。

  古詩教學中對詩句的理解並不很難,關鍵是要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這首詩中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是重點。孩子們知道了什麼是“佳節”,

  透過平時的生活積累也瞭解了有哪些佳節。因為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節日習俗。所以在教學這一重點時我將“佳節”具體化了,將常人的節日與異鄉王維的節日情景作了個對比。“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中秋來臨,對著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這樣孩子們理解起來也容易得多,並能真正感受“佳節思親”的痛苦。

  王維佳節裡倍思親,怎樣倍思親呢?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他與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獨到描寫之處,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老師引導孩子們查找了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還了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讓孩子們明白古時人們在重陽節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喝菊花酒寓意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這樣就對詩人遙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透過“配樂啟發,閉目想象,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麼過節的。”然後藉助三組別人歡度節日與王維害怕過節的對比圖展示,將“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這樣詩歌的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拋磚引玉教給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不教。本次課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查詢各種資料,瞭解多個知識,理解詩的意思,突破重難點,感受作者的情感。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們今後自已去嘗試。所以這節課也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這次課讓每個孩子都參與蒐集、查詢、瞭解,孩子們興趣盎然,積極思考,團結合作,而且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關鍵是孩子們從這節課中學習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今後自己隨時可以藉助網路資源,自覺去學習瞭解各種古詩。也真正讓“要他學”而變為“他要學”了。到那時,才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師的“教”也才真正達到了效果。

  因為師生的共同努力,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得很好,重難點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能用心去感受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怎樣“每逢佳節倍思親”。當然在整次課的教與學而言,也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在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詩歌結合體驗朗讀的時候,也許是所在年級的孩子還較小,生活體驗不夠;也許與老師的引導不到位有關,在體驗讀的方面總感覺不太令人滿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更加積極去探索,讓孩子們的學習更能得心應手,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學得更加輕鬆自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第二首古詩

  課時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4、想象畫面,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反覆吟誦,想象畫面,感受詩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後兩句是從“兄弟”的角度來抒發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重陽節與王維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緊扣詩眼,從“心”出發

  1、師:讀一讀詩題,你能得知什麼?

  2、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重陽節和王維的資料。(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麼?

  回憶源於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現。

  【讀詩題,瞭解創作的來由。交流資料,為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打下基礎。抓住詩眼“憶”,從偏旁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寫這首詩時會有著怎樣的情感,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理解詩意,以“意”鋪陳

  1、師:圈出生字,多讀幾遍。放聲讀古詩,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3、同桌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4、師:小聲讀,將自己未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5、組內交流,講講自己已經讀懂的,以及還沒讀懂的。

  6、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解決“不懂”。

  重點引導:

  (1)“異”——“異鄉”“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麼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異客”是什麼意思?

  (2)“逢”

  推薦識字方法:換偏旁(峰、蜂、鋒)

  學生口頭組詞:逢年過節、相逢……

  師:聯絡生活實際,想想“逢年過節”是指什麼時候?

  師(範寫):應先寫裡面,再寫外面,把走之兒寫得長一些才美觀。

  (3)“遙”——“遙知”

  師:詩人身處長安,而家鄉在華山以東,近兩百公里。這麼遠,他怎會知道兄弟登高處,還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師範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提供資料: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形成註釋:異:別的,其他的;逢:遇到;遙知:遠遠地推想;遍插:身上到處插滿。

  7、師:再讀古詩,藉助書上的註釋和大家討論後形成的註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以“多讀”為基礎,每一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從讀通,至讀準,到讀出“懂”與“不懂”。教學側重“不懂”, 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理解詞意。生字教學,側重難點字,回顧多種識字方法,注意字的筆順,指導把字寫美觀。理解詞意採取多種方法,或由熟詞入手,或聯絡生活實際,或根據相關資料,或聯絡上下文。基於本課註釋較少,將難點形成註釋,為學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學生剛剛接觸註釋,給予充分時間,鼓勵學生自己讀懂詩意。】

  三、想象畫面,由“意”入心

  (一)領:想象“獨”,體會“思親”

  1、師:讀一讀,想一想:17歲,王維身處“異鄉”作為“異客”是什麼滋味呢?(“獨”)

  2、師:“獨”的背後隱藏著一幅幅畫面。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維當年的生活,尋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獨的身影。

  來到大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

  路過大院,親朋相聚,舉杯痛飲,而他

  出門遠遊,遊人結伴,互幫互助,而他

  3、師:詩人的心中在想什麼?(“思親”)

  4、指導朗讀:再怎麼想念親人,你仍在“異鄉”;再怎麼孤獨,你仍為“異客”。

  5、揭示學法:古詩的語言精煉,學習時可以結合詩句,想象文字後的一幅幅畫面。身臨其境,自然能走進詩人的內心深處。

  (二)扶:想象“佳節”,體會“倍思親”

  1、師:反覆地讀一讀,第二句詩讓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2、全班交流,統一意見:佳節,往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目睹周圍人家的其樂融融,詩人勢必會想起與家人團聚的情景。

  3、師:你知道有那些佳節?(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

  4、師:把你們想到的畫面與大家分享,一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節,我便想起 )

  5、指導朗讀:平時也就罷了,而佳節來臨時別人家舉杯暢飲,慶祝團圓,而詩人卻只能孤獨地回憶這一幅幅畫面,你能說說他此時的心情嗎?(“倍思親”)

  (三)放:想象“少一人”,體會“兄弟情深”

  1、師:讀一讀後兩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組內交流。

  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略作點撥:兄弟們會說些什麼?(“少一人”)會祝願些什麼?(聯絡茱萸的資料: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3、靜靜地默讀,這幅畫面最令人遺憾的是什麼?(“少一人”)

  4、餘音式朗讀:“少一人”是詩人此時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詩人的心中不斷地撞擊著,我們共同來表達詩人心中無奈的吶喊。一組讀後兩句詩,其他三組接連重複“少一人”。

  5、師:表面上寫兄弟們想念詩人,但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麼?(詩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詩人,可見“兄弟情深”啊!)

  【教學呈現一“領”二“扶”三“放”的思路。學法的設計,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設計為從形象可感的畫面來體會詩人的情感。古詩詞猶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寶庫,教學的重點應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詩詞的海洋中汲取營養。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樣有“路”可循,由“思親”到“倍思親”,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1、師:學完整首詩,再來看看“憶”,單單只是回憶嗎? “憶”怎樣解釋才更為貼切?(思念)

  2、師:王維既然如此思念親人,為什麼不回去呢?(瞭解創作背景:詩人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想取得功名,實現個人的理想。)

  3、師: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思念如美酒越釀越深,才會寫出思鄉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才會誕生思鄉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4、練讀全詩,力圖表達詩人思鄉的情感。

  【教學回到詩題中的“憶”,與課堂初始的質疑遙相呼應,使教學完整。透過對“憶”的再認識,引領學生整體把握詩人的情感。瞭解創作背景,對詩人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體會詩人的無奈,才能體會那濃得化不開的思念。在此基礎上,學生練讀全詩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礎。】

  五、指導背誦,學法遷移

  1、再現三組畫面,依託畫面,練習背誦。

  2、師:透過反覆吟誦來想象詩中蘊藏的畫面,體會詩人情感,這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希望你們在學習其他古詩的時候,也能學到用到。

  3、推薦學習:王維另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詩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藉助形象可感的畫面,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背誦,提高學生背誦的效率。教學結尾,回顧學法,引導學以致用。推薦學習《雜詩》,給學生提供現炒現賣的機會,再次走近王維的心靈深處,以此來檢驗學生對學法的掌握情況。學生能學到用到,才是我們教學最終的目的。】

  六、佈置作業

  1、找一找王維寫的其他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2、嘗試用想象畫面的方法自學一首古詩。

  【引導學生走出文字,拓寬學習的廣度,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鼓勵學生運用學法自主學習古詩,在實踐中檢驗學法的實效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4

  一、匯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靜夜思》嗎?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首古詩──李白的《靜夜思》。(背誦《靜夜思》)你能用說說《靜夜思》這首詩表達的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嗎?(“思”在這裡是“思念故鄉”的意思)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也是表達思念家鄉感情的。

  二、 學習新課

  1、介紹詩人的背景和詩的創作背景:

  師:我們看看本詩作者王維,誰來說說你對王維瞭解多少?找生說,然後師補充(老師這裡也有些大詩人王維的資料,同學們來輕聲讀讀,找一人讀)

  王維:唐朝詩人,15歲時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去參加科舉考試,20歲時考上進士。在這段時間裡,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會想家,尤其是過節的時候,這種情感更加強烈。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師:遠在異鄉的王維透過這首詩是怎樣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呢?

  2、出示古詩(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首古詩,誰來讀讀這首詩1人,生評價,再找1人讀,師:本詩有兩個特殊的這,出示茱萸,茱是形聲字,萸注意它的寫法,觀察這倆個字,它們都有什麼特點?都是草字頭,和植物有關,一會兒我們再進一步瞭解它們。再齊讀古詩

  師:我們知道學習任何一首古詩要想悟詩情,首先要怎麼樣?(生明詩意)

  3解詩題:師:我們來齊讀詩題,哪位同學能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生解釋。九月九日重陽節王維思念家鄉的親人。師:對重陽節瞭解多少?生:是重陽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還有補充的嗎?

  (生先彙報師再補充)(九月九日——指的是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我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如今,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因為兩個九意味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出示圖片:菊花、茱萸。先了解一下)師:還有些關鍵字需要我們理解?

  生:憶——思念、想念

  師:“山東”是山東省嗎?(不是,陝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作者的家鄉。)

  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

  師:當過節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想念外出的親人,同樣外出的親人也會想念你們,就像我也是,我的家在松原我也時時想念在家鄉的親人們,尤其是到過節的時候就會更加思念他們。大詩人王維和我一樣在過節的時候獨在異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又是怎樣透過詩句表達情感的?

  3、師:下面我們來自學這首詩:(大螢幕出示:自學提示)

  三、自由讀詩文,給合注釋和工具書來理解詩意。

  四、小組合作:畫出你認為哪行詩最能直接表達詩人此刻的思念之情的情感?細細體會並適著透過朗讀來表達詩人的情感。組員認真做出朗讀評價。

  師:哪行最直接表達了詩人思鄉的情感?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解釋一下這行詩。師:哪個字最能表達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生說倍字的解釋,倍,加倍,更加的意思。說明(特別、格外、非常)想家。

  師:一個“倍”字突出了詩人十分想念家鄉的親人,每到佳節良辰,思鄉之情就更為濃烈,讓我們一起讀讀這行詩來體會詩人內心的真實的情感。齊讀,再讀注意“倍”字加強語氣。

  4 師:作者為什麼那麼想家,作者想家的原因是什麼?哪行詩告訴了我們原因?

  生: “獨在異鄉為異客”師:誰來解釋這句詩,也可以解釋一下字詞的意思。(瞭解本句詩意: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異客——陌生的客人;我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他鄉。)師: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

  師: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所看見的人也是陌生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他說說心裡話,這句表達了作者(生:孤獨寂寞)的心情。因為孤獨寂寞所以思念家鄉的親人,尤其是在重陽佳節,萬家團圓的節日裡,就他一個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別人團聚,心裡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也就是他思鄉的重要原因。

  師:同學們,大詩人王維只有在重陽佳節,萬家團圓的節日裡想家嗎?我們中國還有很多像這樣的傳統佳節,例如:中秋節、端午節、春節。遷移想像說話:1、是啊,春節到了,家家戶戶放鞭炮,吃年夜飯,只有王維孤身一人,他此時只能念著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2、中秋佳節,全家都圍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的時候,王維只有一個人形影孤單,此時口中念著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3、端午節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著粽子,觀看賽龍舟,掛艾葉,處處洋溢著人們歡歌笑語,歡度著節日的時候,王維身在異鄉,只能念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是啊,看著別人的家庭團團圓圓,王維內心倍感孤獨,所以就更加思念家鄉,當王維思念家鄉的時候他在思念家鄉里的誰?他們又在做什麼呢?後兩行詩告訴我們詩人思念的內容。出示後兩行: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誰能說說你對這兩行詩句的理解,包括字詞的意思。或者是(這兩行詩中哪些關鍵的字詞需要我們理解。)

  遙——遙遠;知:想到;登高處:登山;遍——都;少:缺少;一人:指王維。 茱萸:出示圖片(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時,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裝在小布袋裡帶在身上,認為可以避災。)生:我從“少一人”看出王維很孤單。因為以前每逢重陽節王維也會和家人一起共享天倫之樂。但這裡的“少一人”就是今年的重陽節少了王維一個人,他在陌生的地方,見不到親人,所以也享受不到這份天倫之樂,所以他很孤單。

  (翻譯: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師:思念是一條線,線的這頭牽著王維,線的那頭牽著是他的親人,思念是彼此的,他的親人肯定也會非常想念。他們登高時會對異鄉的王維說些什麼呢?生:就差王維一個人,他在長安還好嗎?我們很想念他啊!多麼深的情意,重陽佳節,家鄉的親人也在惦念著他。異鄉的的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不禁寫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找一生讀,再齊讀來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現在同桌快速地在下面練習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指名2人)

  我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他鄉,每到過節的時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師:整首詩表達了詩人無限思念之情,下面同學們就透過朗讀來感受王維的內心情感。

  1、齊讀(師:古詩要想讀出韻味,得講究技巧。)

  2、出示分隔號和重點號。(停頓、重讀)

  3、配樂讀試著背一背。

  五、課堂小結

  師:聽著你們讀得那麼有感情,我內心有一種深刻的感慨:我們能生活在自己的親人身邊,是多麼幸福!我們能認識這麼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處,是多麼幸福!幸福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在感受親情的同時,更應該珍惜親情。時刻記得關心我們身邊的人,也讓他們感受到幸福。

  六、課後作業 (選擇性作業)

  (一) 1、試著讀熟並背誦課後積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並整理到積累本上,可以蒐集其王維其它的古詩。

  2、回家採訪一下你身邊的老人們,瞭解他們過節時的情景和感受。

  (二)試著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