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15篇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15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有助於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答題技巧。還在為找閱讀答案而苦惱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1

  閱讀《記承天寺夜遊》,完成(1)—(6)題。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欣然起行 ②念無與為樂者

  ③遂至承天寺 ④如積水空明

  (2)概括寫出本文“記”的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3)翻譯語句。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寫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內容可用那四個字簡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發李太白思鄉之苦;“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似鉤彎月,觸動李後主亡國之痛;此文中,蘇東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呢?

  (6)文中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實際不是這樣,因為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對這句話如何理解?

  參考答案:

  (1)①高興的樣子 ②考慮,想到 ③於是,就 ④清明澄澈

  (2)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張懷民;夜遊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錯縱橫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枝葉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蘇東坡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又將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情:既有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又有讚賞自己與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裡,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瞭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2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乙)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遊記》

  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①月色入戶。戶: ②其實湖光染翠著工。工: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世道哉!

  10.這兩段文字描寫月色的句子分別是什麼?同是描寫“月色”,兩文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2分

  8、①門 ②精巧,精妙

  9、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錯,原來是竹柏的影子。

  ②這種樂趣留給僧人和遊客享用,怎麼能夠對俗人說呢?

  10.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前者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透過比喻表現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透過描寫竹柏的影子來間接表現月光的明亮;

  後者則透過對月下景物的描寫,間接表現月光的別樣趣味。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著重號詞語的意思。

  (1)解衣欲睡 解: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與步於中廷 步: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著重號的詞。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並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能體現友情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畫線的句子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為什麼作者稱自己為“閒人”.這體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的意見,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遊》即寫於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脫掉(2)散步

  2.院子被明月照得就像一池清水,明淨空闊,還好像長滿了縱橫交錯的水草,這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3.(1)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理由:兩個句子都表現出二人的默契。

  4.“略”。要點:表現了蘇軾被貶後的失意和對當局的不滿。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拭《記承天寺夜遊》

  1.下列加粗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月色人戶(窗戶)

  B.念無與為樂者(想到)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於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庭下如積水空明——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C.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倆這樣閒極無聊的人啊。

  3.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寫出了作者賞月的興奮喜悅之情。

  B.“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貶謫的悲涼和對人生的感慨。

  C.蘇軾“念無與為樂者”的“樂”與醉翁亭記)中歐陽修的“樂”在思想內容上有著相同的意味。

  D.本文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了一個“閒”字。

  參考答案:

  1.A

  2.D

  3.C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5

  【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吳均《答謝中書書》)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1.解釋加粗詞的詞義。

  ①曉霧將歇:________________

  ②月色入戶: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簡答。

  ①從表達方式看,兩文都有緊扣景物特徵的_______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稱點睛之筆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從思想感情看,兩文都表達了對自然的親近和熱愛,但作者的心緒並不同。《記承天寺夜遊》的蘇軾是受到貶謫的`“________”人,《答謝中書書》中的陶弘景則堪稱隱居的“_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個字)。

  參考答案: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門(這裡指門窗)

  2.①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表達與此相近即可)

  ②水中藻、荇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表達與此相近即可,“蓋”是發語詞,可譯為“原來是”,也可以不譯出,直接翻譯出“也”字判斷句也可以)

  3.①描寫 議論 ②閒 仙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6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②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⑤何夜無

  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畫皆以人重

  王士禛

  予嘗謂詩文書畫皆以人重,蘇、黃遺墨流傳至今,一字兼金;章惇(dūn)京、卞豈不工書,後人糞土視之,一錢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使顏魯公書雖不工,後世見者必寶之,非獨書也。詩文之屬莫不皆然。——選自《明清閒情小品賞析》

  1.解釋下面句子中畫線詞的意思。

  ①念無與為樂者 念:

  ②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但: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

  3.《記承天寺夜遊》中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並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能體現友情的句子:

  理由:

  4.《記承天寺夜遊》中畫線句子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為什麼作者稱自己為閒人?這體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有不同意見,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遊》即寫於此時。

  5.“蘇、黃”中的“蘇”指蘇軾,他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古傳唱,其最後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懷念和祝願。

  參考答案:

  1.①念:考慮 ②只

  2.②古代的人大都會書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書法)才能流傳的久遠

  3.①懷民亦未寢

  理由:心境相同,欣賞趣味相同。

  ②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運相同

  ③遂至承天寺

  理由:只有張懷民才是自己的知音,理解自己的情趣。

  ④相與步於中庭

  理由:志趣相投,庭中賞月。(答出兩句即可)

  4.蘇軾才華橫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曠達。

  5.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7

  比較閱讀甲文《答謝中書書》和乙文《記承天寺夜遊》,完成下面各題。

  【甲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用“/”為文中畫線句子標出停頓。

  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解釋下列畫線的詞。

  (1)曉霧將歇( )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3)懷民亦未寢( )

  (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沉鱗競躍。

  (2)相與步於中庭。

  4.填空。

  (1)甲文寫景動靜相襯,其中透過生命活動的描寫,為景增添動感的語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寫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兩文都寫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繪了“口口之美”,乙文描寫了“口口之美”。但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則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微妙複雜的思想感情濃縮在文中“__________”的語句中。

  參考答案: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1)消散 (2)參與,這裡指欣賞 (3)睡覺 (4)只是

  3.(1)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2)我們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鳥亂鳴 沉鱗競躍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熱愛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對即可)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8

  閱讀《記承天寺夜遊》,完成18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1.解釋下列加粗詞。

  ①月色入戶( )

  ②念無與樂者( )

  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 )

  2.把下面面譯成白話文。

  庭下如積水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貫穿全文的線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寫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寫的角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5.根據文中內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為( )

  A.失眠難耐

  B.心緒無聊

  C.偕友賞月

  D.參禪求道

  6.末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表達出怎樣的感慨?下列正確的一項是( )

  A.標榜自己有隨遇而安的修養

  B.自嘲自己與張懷民一事無成

  C.有閒情逸致才能欣賞到美景

  D.無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賞到美景

  7.下列句子點出題目中游字的一項是( )

  A.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B.相與步於中庭

  C.水中藻荇交橫

  D.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8.文章表達的作者的生活態度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①門 ②想到 ③只是 罷了

  2. 庭院中月光好像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月色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側面描寫

  5. C

  6.C

  7.B

  8.文章表達的是作者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9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12分)

  【甲】水陸草木之花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元豐六年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庭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7.解釋加點的詞。(4分)

  ①陶後鮮有聞 鮮: ②濯清漣而不妖 濯:

  ③亭亭淨植 植: ④相與步於庭中 步:

  8.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譯: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

  9.甲文運用了()的表現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乙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了()的心情。(4分)

  【答案】

  7.①少 ②洗滌 ③豎立 ④走

  8.①我惟獨喜愛蓮花,蓮從淤積的汙泥里長出來卻不受一點沾染。②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

  9.託物言志 壯志未酬的苦悶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10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乙】蓋①餘以八月之望②過洞庭,天無纖雲,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餘系船其下,盡卻③童隸④而登焉。沙之色正黃⑤。與月相奪⑥;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⑦、瑤臺、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⑧耳。

  ——張孝祥《觀月記》

  【注】①蓋:句首語氣詞。②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曆每月十五日。③盡卻:全部退去。④童隸:書僮僕役。⑤正黃:純黃。⑥與月相奪:和月光爭輝。⑦閬(làng)風:傳說是仙界崑崙山所謂“三山”之一。⑧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

  (1)相與步於中庭 相與:___________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_________

  2、給下面的句子加上標點符號。解 衣 欲 睡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 無 與 為 樂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尋 張 懷 民。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無纖雲,月白如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寫景的內容可用4個字概括為:______________。

  5、甲、乙兩文在寫景的同時,都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感受。請你說說他們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一起,共同;(2)只

  2、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1)月光照在院子裡,像積水一樣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2)天上沒有一點雲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晝。

  4、庭中月色(或:月下美景)

  5、不同點:甲文作者除了賞月的欣喜外,還表達了貶謫的悲涼和人生的感慨(表達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乙文則主要表現了作者賞月時的閒適恬靜、心曠神怡。

  (意思對即可)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11

  【甲】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

  喜雨亭記

  蘇 軾

  亭以雨名,誌喜也。

  予至扶風①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為有年②。既而彌③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⑥飢,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⑦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註釋】①]扶風,即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府。蘇軾時任鳳翔府判官,於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麥,上天下麥子。岐山,今陝西岐山縣。佔,占卦。年,年成。有年,指豐收。人們不知道雨麥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彌,滿。彌月,整月。雨,下雨(動詞)。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屬,酌。屬客,指斟酒給客人喝。 ⑥薦,重。荐饑,重複地遭到饑荒。 ⑦優遊,疊韻連綿字,從容不迫的樣子。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①念無與為樂者 念:_____ ②懷民亦未寢 寢:______

  ③誌喜也 志:_____ ④雨麥於岐山之陽 陽:_______

  2.將【乙】文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

  3.【甲】文沒有直接寫友情,但可從字裡行間看出。請你找出相關句子並作簡要說明。

  4.(1)貫穿【甲】文的線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 【乙】文的題眼是_____________

  5. 【甲】【乙】兩文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20xx年遼寧省朝陽市初中升學考試語文試題

  [參考答案]

  1.①念:人教版,考慮、想到;語文版,想。

  ②寢:睡覺 ③志:記 ④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門為陽

  2.官吏們在院子裡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田野裡一起歡笑。

  3.句子: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此時張懷民果然也沒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隨後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賞月。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4.(1)賞月(月光) (2)喜(1分)

  5.甲文表達了作者悲涼苦悶、豁達樂觀的複雜心情,乙文表達了作者關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悅之情。(意思接近即可)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12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用“/”劃出下面句子朗讀停頓(只劃一處)。

  遂 至 承 天 寺 尋張 懷 民

  2.解釋文中加粗的字。

  念( ) 但( )

  3.用現代漢語描畫下面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為什麼最後卻說“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他怎樣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念:考慮、想到;但:只是

  3.庭子下面的月色如一潭清水,明亮清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織,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4.正因為哪裡都能看到這樣的景色,只有清閒的人才能夠有心欣賞,共抒情懷。表達了作者雖遭貶謫但卻曠達悠閒的心境。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13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17教育網]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4分)

  (1)落英繽紛。

  (2)阡陌交通。

  (3)月色入戶。

  (4)念無與為樂者。

  2.下面句子加點的“於”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相與步於中庭。 B.皆以美於徐公。

  C.騙死於槽櫪之間 D.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3.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甲】【乙】兩文的畫線句子分別有什麼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1)花 (2)交錯通達 (3)門 (4)想到。(每個1分,共4分)

  2.B(2分)

  3.(1)老人和小孩都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2)庭院裡像是積滿了水,澄清透明,其中水藻和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每句2分,共4分)

  4.【甲】突出了桃花源的美好,表達了作者對桃花源的嚮往之情。(2分)【乙】文描寫了月色下竹柏之影,襯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靜、淡雅和賞月者的恬靜、悠閒。(2分)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14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列加粗詞語的意思。

  (1)月色入戶 ________ (2)念無與為樂者 ________ (3)相與步於中庭 ________

  2.翻譯下面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選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運用擬人、比喻、誇張的手法寫景,給人清新雅緻的感覺。

  B.文中“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表現出作者是一個清閒無所事事的人。

  C.作者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快樂和解脫,他和寫《醉翁亭記》的歐陽修志同道合。

  D.作者透過賞月色,看積水,與友樂來排解自己被貶謫的悲涼之情。

  4.文中“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寫出了景物什麼樣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簡要分析文中“閒人”一詞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戶:門 (2)念:想到,考慮 (3)相與:一起,共同

  2.(1)庭院地面上的月光,宛如一泓水那樣清澈透明,(在這)水中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2)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3.C

  4.寫出了月色皎潔,清澈透明的特點。

  5.一方面指具有閒情逸致的人。作者惋惜無人賞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於功名利祿,為世俗所累,表現了張懷民超凡脫俗,淡泊名利的情懷。另一方面也包含作者仕途失意的落寞和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答案15

  【甲】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喜雨亭記

  蘇軾

  亭以雨名,誌喜也。

  予至扶風①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為有年②。既而彌③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⑥飢,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⑦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註釋】①]扶風,即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府。蘇軾時任鳳翔府判官,於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②雨麥,上天下麥子。岐山,今陝西岐山縣。佔,占卦。年,年成。有年,指豐收。人們不知道雨麥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③彌,滿。彌月,整月。雨,下雨(動詞)。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⑤屬,酌。屬客,指斟酒給客人喝。⑥薦,重。荐饑,重複地遭到饑荒。⑦優遊,疊韻連綿字,從容不迫的樣子。

  7.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念無與為樂者念:______________②懷民亦未寢寢:______________

  ③誌喜也志:______________④雨麥於岐山之陽陽:______________

  8.將【乙】文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沒有直接寫友情,但可從字裡行間看出。請你找出相關句子並作簡要說明。(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1)貫穿【甲】文的線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的題眼是_____________

  11.【甲】【乙】兩文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7.①念:人教版,考慮、想到;語文版,想。(1分)②寢:睡覺(1分)③志:記(1分)④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門為陽(1分)(只要答出句中的“陽”指山的南面即可。)

  8.官吏們在院子裡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田野裡一起歡笑。(2分)

  9.句子: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1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此時張懷民果然也沒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隨後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賞月。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1分)

  10.(1)賞月(月光)(1分)(2)喜(1分)

  11.甲文表達了作者悲涼苦悶、豁達樂觀的複雜心情,(2分)乙文表達了作者關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悅之情。(1分,意思接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