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讀書心得

記承天寺夜遊讀書心得

記承天寺夜遊讀書心得

  讀了記承天寺夜遊之後,我們有著怎麼的讀書心得呢?記承天寺夜遊折射出詩人蘇軾的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的人格魅力! 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記承天寺夜遊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記承天寺夜遊讀書心得篇一: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閒的。自比“閒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文學作品都蘊涵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僅僅滿足於寫景、敘事是不夠的,還須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會餘味無窮。這裡,一方面要文辭所概括的客觀內容豐富;一方面又要所表達的主觀內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遠。蘇軾這篇散文同樣提供了範例。

  本文是寫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於言表。“念無與為樂者”,是心理活動,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情緒因之蕩起微瀾。經過轉折,作者猛然想起張懷民。“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張懷民才是賞月的相知好友之情。“尋”字又分明顯現出急切訪友的心意。“懷民亦未寢”的“亦”字顯示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在月光傾瀉下,二人“相與步於中庭”,信步漫遊,其恬適的心緒又寄託在這相攜同步的輕快節奏之中。從“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於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經歷了幾多轉折,終於穩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作者尋友訪寺,寫月夜美景,然後將眼前即景推展開去,兼及身世:“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罹文字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鬱。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遊寺正是消釋抑鬱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託。何夜無明月臨照,何處沒有竹枝柏影,卻很少有“如吾兩人者”。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語詞之中。而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為曠達。作者不是沉溺於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這種曠達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記承天寺夜遊讀書心得篇二:

  幽微的星光下,古寺沉睡著。寥寥的行人,腳步在四下的寂靜裡變得突兀而悠長,閃爍的.燭光在天邊的黑暗中挖出殿宇神佛的輪廓……蘇軾用他淡定悠閒,又稍稍帶著一絲輕快的筆觸,給我打開了一個幽靜而神秘的世界。

  我不想再去深究那些淡定從容之後世事沉浮的背景,僅僅這深夜古寺、秉燭而行的雅興就令我心動不已。億萬人之中,能有幾個人抱有這樣迥異塵俗的興致?而人的一生中又有幾個這樣的機會?尤其是在今天的紅塵中時刻難以脫身的我們。

  無論今古,人既然置身於社會之中,便總會有種種的感慨和無奈。而同樣,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即使一時間無比地厭倦,但最終還要打起精神去完成一生的面對。既然不能脫離,能夠選擇的,便只有暫時的逃避和喘息。一段沒有紛擾的時間,一個沒有旁人的處所,便能給我們提供逃避和喘息的機會。於是,萬籟俱寂的靜夜,獨處深山的古寺,疏星在天,微燭映壁,這將是一次多麼好的精神旅行。

  時間也許已使古寺傾塌,但塵囂的擾攘依然,心靈依然需要那寂靜空靈來洗滌慰藉。古寺不在了,但夜還在,儘管現在的黑暗已經被霓虹燈攪得有些渾濁,儘管現在的夜已不如當時那樣幽深而神秘。在所有的笙歌都寥落之後,等所有的浮塵都沉寂下來,總是還有一個時間和空間交叉的角落,伴著幽微飄忽的燭光,等著一顆疲憊的心去憩息佔領,直到最後一顆星消失在微亮的天空。

  【擴充套件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透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裡只能論述一箇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裡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複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