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默寫題以及練習題

記承天寺夜遊默寫題以及練習題

記承天寺夜遊默寫題以及練習題

  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記承天寺夜遊默寫題以及練習題,歡迎大家閱讀。

  默寫:

  ①《記承天寺夜遊》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蓋竹柏影也。

  ②《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表現詩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切景語皆情語”。暮色四合,面對天邊同一輪落日,詩人因心境不同而感受各異。王維在《使至塞上》一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讓我們領略到塞外的開闊、雄渾;同在邊塞,范仲淹在《漁家傲》一詞中卻感嘆“________________”,寫盡邊地的孤寂、蒼涼。

  練習題:

  1.先學習,後做題。(9分)

  “解”是個多音字,通常有三種讀音。作“分割”“剖開”“解除”“解釋”“瞭解”“演算”等講時讀jiě;作“古代下級向上級行文報告”“押送”“古代鄉試考取第一名的人”“典當、抵押”講時讀jiè,如:解送(jiè sòng )、解元(ji 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時讀xiè,或作“懂得”“明白”“雜技表演的各種技巧(特指馬術)”“武術的架勢”講時讀xiè。

  (1)解衣欲睡( ) (2)解鈴繫鈴( )

  (3)識文解字( ) ( 4)解不開這個道理( )

  (5)蘇三起解( ) (6)跑馬賣解( )

  (7)使出渾身解數( )

  (8)兩頭蛇解珍(《水滸》中的人名)( )

  (9)把犯人解到縣裡( )

  2.給加粗字注音並解釋。(6分)

  (1)懷民亦未寢( )___ _____

  (2)水中藻荇交橫( )________

  3.解釋加粗的詞。(12分)

  (1)念無與樂者( ) (2)相與步於中庭( )

  (3)相與步於中庭( ) (4)蓋竹柏影也( )

  (5)尋張懷民( ) (6)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

  4.默寫課文中描寫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並翻譯之。(6分)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本文選自《________》。(2分)

  6. 本文最後一段:“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說說句中的“閒”字在全文起什麼作用?這個“閒”字的含義有哪幾點?(10分)

  7.讀故事,完成題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蘇軾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請他到書房歇息。恰巧,案頭放著一篇王安石未寫完的詩稿。題目叫《詠菊》,開頭兩句是:“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樣,它能和寒霜鏖戰,寧枯在枝上,也不凋謝零落。說西風“吹落”“滿地金”,太不符合實際生活了。於是提筆又寫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續詩,心中好笑,便藉機把他從京城調往黃州作官。蘇軾不服氣,對王安石的報復行為十分不滿。一次大風過後,惆悵之中,他閒步花園,卻真的見到了菊花紛紛下落,滿地鋪金的`情景,才知道黃州的菊花與別處的不同,同時感到自己的續詩也是不妥當的。

  (1)故事說蘇軾被貶黃州的原因是什麼?你認為這是事實嗎?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會脫落?你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嗎?

  (3)這個故事給你的寫作有何啟示?

  綜合題

  蘇軾對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詩文中都描寫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調歌頭》寫月光“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請結合本文談談蘇軾描寫月色使用了什麼共同的手法,這樣的手法有什麼好處。

  參考答案

  基礎題

  1.(1)jiě(2)jiě(3)xiè(4)xiè(5 )jiè(6)xiè(7)xiè(8)xiě(9)jiè 2.(1)qǐn睡(2)zǎo xìng泛指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 3.(1)想(2)徒步徐行,散步(3)共同(4)原來是(5)尋找(6)只是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橫,蓋竹 柏影也。 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 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5.蘇軾 子瞻 東坡居士 宋 東坡志林 6.“閒”字是本文的文眼,“閒人”是本文的點睛之筆。“閒”人含義是:①反映作者身為閒官的現實;②表達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③慨嘆世人忙於名利而無閒顧及良辰 美景。 7. (1)故事中說,蘇軾是因為亂改當時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詩受到報復而被貶黃州,這是虛構的。事實告訴我們, 蘇軾是因為“烏臺詩案”而被貶的。蘇軾在政治上比較保守,與王安石的政見確有不同。(這道題是活用文學史常識)(2)菊花有兩種,一種花瓣結密的不落,一種花瓣不十分密的會落。所見菊花以前者為主。黃州的菊花卻以後者為主。(解這道題需要一定的知識,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可查詢資料,或向老師請教)(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是寫作源泉。要寫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體驗生活 。

  綜合題

  蘇軾寫月光一般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賦月光予生命,把月光寫得富有人情味。課文中寫“月色入戶”,“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寫得自然而生動。月光似乎懂得詩人的寂寞心情,特主動前來與他作伴,有意慰藉這位失意的詩人。題中所引的三首詞句,同樣運用了擬人化的 手法,把月光寫得有情有義。“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寫臨別分手的親人,欲去叮嚀,頻頻回首,顯出何等繾綣情深。“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寫這偷看人間私情的月光,彷彿含著幾分神秘而羞澀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調皮而可愛。“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掛在梧桐樹上的秋月,縹緲的孤鴻,獨來獨往的“幽人”,三者與詩人融為一體,顯得悽苦和蒼涼。(說明:對這三句引詩的分析不作要求)(如果答完整, 可得 “優”;答出“擬人手法”並聯系課文作具體分析可得“良”;答出“擬人手法”,並稍作分析,可得“中”;只答“擬人手法”,不作任何分析,得“下”。)

  創作背景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蘇軾的著名詞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複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閒的。自比“閒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雖感慨身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