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3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3篇

  在感悟文字,領悟作者情感之一環節上,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也是值得教師們反思的問題之一。下面是關於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很幸運受初二語文組的推舉,參加學校組織的第三屆“鳳凰杯”教學公開賽。透過本次公開賽我感到自己收穫了很多,也學到很多。

  首先,我要感激學校及初二語文組的其它六位老師,是他們給了我這次機遇。在正式上課前,我們年級組的六位語文老師透過聽課、評課,幫我修正教案,讓我在這次教學公開賽中能夠從容地去展示自己,也正是有他們的輔助,大家的齊心協力,我才在講課中更有自心。

  其次,從這次的公開課中,我也發現了自己在設計這節課中存在著一些不足:1、多媒體課件還不夠完美,還可以進一步完美;2、自己講課的豪情不夠,沒有很好地去沾染學生,這可能也是和那幾天自己的感冒有關;3、對文中作者的情緒挖掘不夠,在這一方面大部分評課的老師都提到了這個問題,其實作者的情緒是本課的一個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高潮之處,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已設計到了,只不過最後感到時間不夠,所以講得有些簡略;4、這是一篇美文,還可以透過教師的範讀來沾染學生,但是自己沒有讀。存在的這些不足,也是自己在這次講課中的一大收穫,使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到這些問題,不斷地去改良,提高自己的教學程度。

  最後,在評課的過程中,我得到了林校長、教研室胡主任、語文教研組長郭梅婷老師、陶宏新老師、王槐柯老師、楊愛彬老師、許維老師等老師們的領導,在此感激他們給我提出的懇切建議,我會虛心的接受,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良自己的課堂,讓自己的教學更有效!

  第二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2009—2010年學年度第一學期的開放周我們初二年級語文組推選我上公開課。剛接到這個通知,我的心情既高興又緊張。高興的是參加開放周的教學公開課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緊張的是怕自己上得不夠好有損學校的名聲。

  為了上好本次開放周的課,我早早就開始準備。先是選課題,根據我本人的實際情況,我決定上《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文中透過對承天寺的景色的描寫表現出蘇軾豁達樂觀、隨緣自適、感慨深微的情感。根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和初二年級的學情分析,我確定了我的教學思路,這一課分為四個步驟講解的。 一、三讀課文,理解成誦。二、涵詠品味,共賞佳色。三、深入文字,體悟情感。四、合作探究,解難釋疑。上完公開課以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思路整體上效果不錯,教學步驟清晰,教學環節齊全,教學安排科學,整個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保持和發揚的。

  一、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因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採取了多種方式的誦讀方式,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過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二、新課標中要求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就充分考慮了學生這個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這一塊我採取了學生自主疏通,老師點撥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透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

  三、一節課的課堂時間是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師要捨得捨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閒人”的內蘊……但在40鍾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就選取了蘇軾借景抒情這一點做為本課教學的重點,透過對此知識點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蘇軾複雜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雖然本課的教學在整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還有幾個地方自己覺得沒把握好,覺得挺遺憾的。

  一、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沒有把“閒人”這個詞向學生解釋透徹,如果能解釋得更到位,相信學生對於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將更深。

  二、可能是自己出於緊張的原因,自己沒有掌握好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提前了幾分鐘下課。

  總的感覺,本次教學開放周讓自己進步了很多,收穫了很多。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說的是:想收穫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最後衷心地感謝初二年級語文組的老師們。

  第三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12月4日,我講了《記承天寺夜遊》一課,後來認真的回顧了自己的教學過程,作如下反思: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經典美文,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了三個環節,即知人論世、誦讀感悟、品評賞析。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透過反覆朗誦,深入體會,直至領悟他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論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作者的生平、經歷、境遇等都會在文章中有所體現,並形成作者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個性,決定著文章的特殊主題。

  “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作者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瞭解他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東西寫作,也就是把文章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絡起來考察。文章的思想內容不可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

  所以第一步,我詳細介紹了蘇軾常識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學生對蘇軾的瞭解更深了,並且知道蘇軾號東坡居士的原因,“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又成就了黃州”的道理。

  二、誦讀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三分文章七分讀”。可見,誦讀對理解文章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使自己以及學生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必須加強朗讀。

  誦讀《記承天寺夜遊》,對於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養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在教這一課的時候,我採用了很多的誦讀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聲地誦讀,讓學生們首先讀準字音和讀出節奏,在讀中整體感知。第二步自由讀,結合註釋瞭解大意,在讀中培養語感。第三步低聲慢吟地誦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多讀,反覆地讀,佔了這一節課的相當大的比重。透過多讀,學生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基本上能熟讀成誦,同時學生們也提高了整體感悟的能力。

  其次是想象入境。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記承天寺夜遊有一句寫景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我讓學生們想象一下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品評賞析

  這一點也主要在誦讀過程中來進行的。為什麼蘇軾被貶黃州還能欣賞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著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作的巔峰!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地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地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面對自然界的風吹雨打,他從容灑脫地說“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刻,面隊承天寺這輪空明的月亮,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麼呢?學生說的還不錯,這不僅加強了對文章重點的把握。同時,深切的感受到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大家會想到蘇軾,想到他的豁達從容!

  但遺憾的是自己的課堂語言比較粗糙,前後教學環節的銜接不太順暢,而且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