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翻譯以及賞析
蘇軾一生命運坎坷,憂國憂民,這篇詞寫出了他不盡的情思。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翻譯以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於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註釋
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於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繫著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賞析
一、明月朗照無眠夜 欣然起行尋超脫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時值冬初,長江邊的小城黃州已是寒氣襲人,蘇軾本已解衣欲睡,準備就寢。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戶,蘇軾禁不住“欣然起行”。
蘇軾是發現今晚的月色可愛嗎?那他為什麼先要“解衣欲睡”?為什麼不早早做好賞月的準備?如果是“解衣欲睡”,為什麼又要“欣然起行”?很顯然,這一矛盾的動作正是蘇軾內心矛盾的外在體現。“欣然起行”應該只是蘇軾夜不成寐的一種解脫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卻無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卻無法逃避的往事。這樣的夜晚,想起這樣的事情,任何人都難以入眠。蘇軾自然難眠:記得當今聖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蘇軾、蘇轍之日,曾曰:“吾今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惜吾不及用也。”
經歷了兩代皇帝,可是時至今日,蘇軾不僅沒有當上宰相,不能為朝廷大顯身手,甚至連自家性命差點枉送!他實在想不通,為什麼王安石變法這麼十萬火急,這麼大刀闊斧,全然不顧社會的承受能力?放慢一點速度,先團結好人心,選用一批賢良,緩緩圖之豈不是更穩妥、更能收到實效嗎?……往事如煙,如今卻一幕幕、一樁樁展現在眼前。除了流逝的歲月,“早生華髮”的哀嘆,只有“遙想公謹當年”的羨慕了!好在如今脫離了圈圈之災,能夠“寄蜉蝣於天地”。想到這裡,蘇軾於是索性“欣然起行”。
二、同是天涯淪落人 此時無聲勝有聲
蘇軾“起行”絕不是僅僅欣賞月光山色,雖不至於找人互訴衷腸,但確實需要排遣內心的鬱悶。找誰最合適呢?蘇軾想到了張懷民。張懷民何許人?據資料記載: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儉。宋神宗元豐六年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黃州境內)。曾築亭於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並寫水調歌頭詞相贈。原來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同的經歷、相同的遭遇,還有相同的志趣,自然他們“惺惺惜惺惺”。蘇軾果然眼光不凡,這樣的月色、這樣的冬夜,張懷民也是輾轉未眠。於是他們踏著月色,冒著寒冷的山風,暢遊承天寺。
三、淡墨寫意顯心志 亦真亦幻透心聲
蘇軾和張懷民談了什麼,我們無從知道,他們也不會讓別人知道。“平生文字為吾累”,曾經的傷痛使蘇軾言語更加謹慎。但是率真、耿直的蘇軾心中一定有話想說,他又能說什麼?他只說了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僅僅18個字,寥寥數語的寫意,卻烘托出了作者複雜的心境。自然,這18個字就蘊涵著不平常的內涵。明明是明月朗照,地下卻是積水空明;明明是竹柏之影,卻似“水中藻、荇交橫”。這亦真亦幻的景色在蘇軾看來不僅是美,卻更多的是對人世的深思。“假到真時真亦假”,這真假莫辨的奇幻之境,莫不是這真假不分的世界?那朗朗月色啊,為什麼不把這個世界照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四、慨然長嘆是閒人 超然物外苦作樂
空有報國之志,空有滿腹才華,卻被置於黃州團練副使這樣的閒職!蘇軾自許是“閒人”。這“閒人”的背後擁有太多太複雜的感情。既有憤懣,也有自嘲,當然也有無奈和悲哀!在苦苦探索中,蘇軾始終找不到解決現實和理想衝突的突破口,只能吟出“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無奈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