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
浣溪沙·漁父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翻譯
西塞山江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著細雨,過著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註釋
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散花州:鄂東長江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江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江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為“吳王散花灘”。
庇:遮蓋。
箬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賞析
上片寫黃州、黃石一帶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三幅畫面組綴成色彩斑斕的鄉村長卷。“西塞山”配上“白鷺飛”,“桃花流水”配上“鱖魚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這就是從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為山—水—洲的畫卷。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青、藍、綠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藍水、綠洲配上白鷺、白魚、白帆,構成一種素雅恬淡的田園生活圖,這是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有的田園春光。
下片寫效法張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答李端叔書》)的超然自由的隱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勾畫出了一個典型的漁翁形象。“斜風細雨不須歸”,描繪著“一蓑煙雨任平生”樂而忘歸的田園生活情調。下片還是採用“青”(箬笠)、“綠”(蓑衣)與白(雨)的色調相配,烘托出了蘇軾此時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全詞雖屬隱括詞,但寫出了新意。所表現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黃州、黃石特有的自然風光。所表現的不是一般的隱士生活情調,而是屬於蘇軾此時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樂趣。全詞的辭句與韻律十分和諧,演唱起來,聲情並茂,富有音樂感。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錦帳重重卷暮霞。
屏風曲曲鬥紅牙。
恨人何事苦離家。
枕上夢魂飛不去,覺來紅日又西斜。
滿庭芳草襯殘花。
譯文
捲起映照著晚霞的重重錦繡帳板,在曲曲的屏風旁無聊地擊打著拍板,失意者因為什麼事離開了家。
夢魂中也到不了所思念的人身邊,一覺醒來太陽開始西斜快要落山了,滿院的芳草襯托著殘花。
註釋
浣節沙:浣節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屏風:室內隔扇,以木為之,多有雕繪。
鬥紅牙:競拍紅牙演唱也。鬥,此指競相演奏。紅牙,紅木拍板,演奏時用以節樂。
恨人:失意抱恨者。此處作者自指。
芳草:這裡比喻遠行的丈夫。
殘花:暗喻因相思過度而憔悴不堪的女主人公。
賞析:
這首詞中詞人將自己比作“恨人”,當為哲宗紹聖元年(1094)後眨謫在外所作。詞人身在客中,面對筵宴,不但不能解除愁苦,反而更增愁悶,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3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樓下欲三更。
霧柳暗時雲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
譯文
連綿的山巒環繞著平湖,波濤很大,有搖動城牆之勢。湖水的波光裡倒映著山巒的影子,浸染著山的青翠。就要到三更時分,湖光盪漾,照到樓上猶如水晶一般清瑩。
天上的流雲是不是遮住月亮,柳樹如同籠罩在霧中時明時暗。帶著露珠的荷葉被風吹動,荷葉上的水珠閃亮如螢火。散開的頭髮花白稀疏,靜靜地待到天明。
註釋
浣(huàn)溪沙:詞牌名,曾為唐代教坊曲名。
平湖:湖名,位於嘉興東南。
波撼(hàn)城:波濤洶湧,撼動城郭。化用孟浩然《臨洞庭》:“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詩意。
浸(jìn):浸染。
水晶樓:樓名,在浙江吳興。一說指湖水泛著波光照到樓上,如同水晶一樣。
欲:將要。
三更(gēng):半夜,午夜。
霧柳:指柳樹如同霧罩著一樣陰暗。
度(dù):指遮擋。
露荷:帶著露珠的荷葉。
水流螢(yíng):風擺荷葉,葉上水珠閃亮得就像螢火蟲一樣。
蕭蕭(xiāo xiāo):指頭髮花白稀疏的樣子。
散(sǎn)發:散開的頭髮。
賞析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兩句詞人運用了兩個色彩迥異的動詞“撼”、“浸”,前者修飾出一雙巨臂搖盪著水中的孤城的畫面,施展力與暴;後者刻畫了少女的柔指輕撫著情人,展現了情與愛的綿柔。兩個字描寫了湖水的剛與柔,對比鮮明地描寫了自然美景的神秘。“水晶”二字型現其玲瓏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時間,暗示了詞人在此遊玩至深夜,襯托景色之美。“露荷翻處水流螢”,“流螢”二字作喻形象表現出荷葉沾染了露水後的清瑩明麗。“霧柳”句透過“暗”、“度”二字寫盡了柳的朦朧、月的舒緩;“露荷”句則憑藉“翻”、“流”二字傳達了露荷的圓潤、螢的飄忽,“蕭蕭”帶有自嘲的意思,也體現了詞人的自由瀟灑,“散發”體現了詞人的不羈。
上片一開始,詞人以雄渾的氣勢推出了一個蕩人心魄的畫面:平湖環繞,波濤震天,孤城獨立。孟浩然《臨洞庭》雲:“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詞人所採用的藝術手法和孟詩有暗合之處,但只是客觀物象和由此引起的蒼茫闊大的意緒在形式上的自然重疊,而不是主觀上的刻意模仿。下句意境突變,“湖光倒影浸山青。”詞人展現了一個平靜而恬淡的畫面:湖光瀲灩,山色青蔥,盪漾著沉醉的氤氳。這恰恰和以上波濤震天的懾人氣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畫面的轉換不但體現了動中有靜、剛中有柔的自然景觀上的複雜的情趣,而且在情緒上帶來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樓下欲三更”是對以上畫面意境上的補充,它為詞人所詠歎的景物籠罩上了一層朦朧的神秘的氛圍。“三更”點明時在深夜,從而為下闋對夜景的具體描繪作了過渡性的鋪墊。
到了下片,詞人意猶未盡,仍然陶醉於自然景觀之中。所不同者,此時詞人所刻畫的夜景主題愈加明瞭,“霧柳暗時雲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兩句正體現了這一變化,前句暗合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情韻,後句又為這銷魂的意境增添了幾許生意、幾許亮色——露珠敲荷,流螢相逐。這兩句不僅意境幽美,而且對仗和遣詞也極為精工、貼切。由於詞人從細微的感觸著筆,表現了一種纏綿的風情。詞人疲於世情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與昇華,滋長了一種放曠的情懷,正如他在結句中所說的:“蕭蕭散發到天明”——詞人為自己勾畫了一個超脫者的形象。它雖沒有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中所表達的“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闊大與深厚,但卻有其“不知今夕何夕”的達觀與迷戀。
這是一首描寫湖景的清新雋永的小詞,上片寫湖水由晝至夜的變化,始而波湧撼城,繼而平靜如鏡,浸山映樓。下片寫夜景變化,月陰時柳晤籠霧,荷翻時露流如螢。詩情畫意,使詞人流連至天明。總觀這首詞,它的重心在於寫景,透過景觀的變化帶動情緒的升沉。因此,全詞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詞人思想與情感卻暗藏於全詩,於“景”的空靈中無處不感到“情”的滲透與激盪。
創作背景
此詞為詞人晚年遊覽江浙一帶時所作。宋高宗紹興元年年底,詞人退居在福建生活。高宗建炎3年到紹興19年(公元1129—1149年)二十年間,詞人一直與諸多居閩友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絡和互動,共寫了44首交遊詞。這首《浣溪沙》就是詞人晚年遊覽江浙一帶的山水美景時所作。
張元幹
張元幹(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蘆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鎮月洲村人)。歷任太學上舍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曾賦《賀新郎》詞贈李綱,後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幹爾後漫遊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干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浣溪沙·容易濃香近畫屏
清代:納蘭性德
容易濃香近畫屏,繁枝影著半窗橫。風波狹路倍憐卿。
未接語言猶悵望,才通商略已懵騰。只嫌今夜月偏明。
譯文:
容易濃香近畫屏,繁枝影著半窗橫。風波狹路倍憐卿。
一陣濃郁的香氣飄來,吸引我靠近畫屏,窗外繁茂的枝葉將影子投在窗欞上。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人世間,使我身心疲憊,心裡就愈發覺得你的珍貴。
未接語言猶悵望,才通商略已懵騰。只嫌今夜月偏明。
我們還沒說話,相對無言,惆悵不已。才開始說話,我已經語無倫次,於是惱恨今夜的月光太亮,我的窘態暴露無遺。
註釋:
容易濃香近畫屏,繁枝影著半窗橫。風波狹路倍憐卿(qīng)。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畫屏:繪有彩畫之屏風。
未接語言猶悵望,才通商略已懵(měng)騰。只嫌今夜月偏明。
商略:原為商討之意,此處謂交談。懵騰:迷糊、陶醉。唐韓偓《馬上見》:“去帶惜懵醉,歸因困頓眠。”
賞析:
這裡描繪了一個戀人初逢的場面。上片前二句寫景,渲染環境氣氛。後一句由景轉到人,寫的是男子看到戀人時微妙的心理變化。下片緊接上片,對相逢場景進行描繪,寫的是相逢後乍喜乍悲,心緒慌亂的複雜情感。全詞描摹細緻入微,表達感情真摯動人。
上片前兩句“容易濃香近畫屏。繁枝影著半窗橫”,主要是透過前面的景物,渲染當時的氣氛。有了前面兩句的鋪墊,接下來的第三句“風波狹路倍憐卿”,才真正切入正題,描寫兩個人初見時的情景。
下片寫兩個人見面後的情景。前面兩句“未接語言猶悵望,才通商略已懵騰”,透過兩個細節,表達了兩個人相見後那種乍喜乍悲、慌亂無緒的複雜情感。
結尾一句“只嫌今夜月偏明”,既是寫景,更是抒情,用今夜的“月偏明”之景,表達出了“偷戀”者那種矛盾而複雜的心理狀態。
或者天不從願者太多,在愛情裡波折的納蘭,連見戀人一眼都需要扮成僧人偷偷入宮、其實曾經的兩小無猜、蘭窗膩事,都因鴛鴦零落不復存在了:但是情難忘卻,戀人被選人宮,納蘭仍然抱著她會被放出來、他們能夠團圓的希望。而此次與戀人的會面又更堅定了他的信念。這就加深了他後來的苦痛。
正是,往事不可再來,袖口香寒。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5
浣溪沙·江村道中原文
作者:范成大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浣溪沙·江村道中譯文及註釋
譯文
金燦燦的十里平疇,飄來撲鼻的稻香,紅豔豔的木槿花開在農舍的竹籬旁,迎風搖曳的毛竹又青又長,青黃相間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掛在枝頭上。
秋天的早晨霧氣漸濃,溼潤的空氣令人清爽。正午的薄雲又遮住了太陽,更不用隨從張蓋護住我的戎裝。
註釋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採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此調音節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②疇(chóu):田地。
③槿(jǐn)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豔,可做欣賞植物,也可以作為一種中藥使用,同時可以食用。
④飛蓋:用以遮蔭的篷蓋。
⑤戎(róng)裝:詞人當時為四川制置使,故戎妝出遊,帶有隨從張蓋遮蔭。
浣溪沙·江村道中賞析
范成大是一位熱愛自然、熱愛農村生活的詩人,他雖然“累官權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嘗帥蜀,繼帥廣西,復帥金陵”,但卻對鄉土具有一種赤子之心的感情,從“不須飛蓋護戎裝”一語來看,這首小令當寫於戎馬倥傯之中,寫於他軍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闋寫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見:十里平疇,稻穗已黃,微風嫋嫋,送來陣陣新谷的芳香,而那素淨的木槿花在農家籬笆前飄落下片片潔白的花瓣,叢叢的青竹間縷縷遊絲正在秋天的麗日下閃著熠熠的金光,詞人騎著馬來到一處果木林立的山岡下,舉頭一望,滿樹果實累累壓在枝頭,有的還青綠未熟,有的則已經透著成熟的金黃。這三句詩是三個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農村的美景作了極其形象的概括,寫出了江南農家的獨特風貌,而且,富有視角的流動感和行蹤的變化性,使讀者隨著詩人的馬蹄“走馬看花”地欣賞江村道上的一路風光,詞人對農村生活與自然景物的'熱愛也便由這景物的描寫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下闋寫詞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當然上闋也是詞人的一種感受,但偏重於主觀上的一種情緒的抒寫:“濃霧知秋晨氣潤”,寫出清晨在濃霧中行進的那種微妙的感覺:秋晨田野上往往飄散著濃濃的霧靄。古人說“一葉知秋”,殊不知濃霧亦可知秋,這種由藝術到哲理性的提煉為人所未道,因而顯得非常新穎獨特。霧濃則溼度大,溼度大則空氣潤。“秋晨氣潤”又是一句藝術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寧是詞人希望歸返自然的象徵。“薄雲遮日午陰涼”是詞人行於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覺感受,它與“不須飛蓋護戎裝”相連,就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薄雲”就是一柄遮天蓋地的太陽傘嗎,有了這樣的天傘,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蔭涼,而避免酷日當頭的曝曬,這比用車前的飛蓋來遮陽要強似百倍。詞人在這裡好像也有一種寄託:歸返大自然比之戎裝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層意蘊就在這裡。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浣溪沙·庭院沉沉白日斜
明代:夏言
庭院沉沉白日斜,綠陰滿地又飛花。瞢騰春夢繞天涯。
簾幕受風低乳燕,池塘過雨急鳴蛙。酒醒明月照窗紗。
譯文:
庭院沉沉白日斜,綠陰滿地又飛花。瞢騰春夢繞天涯。
簾幕受風低乳燕,池塘過雨急鳴蛙。酒醒明月照窗紗。
註釋:
庭院沉沉白日斜,綠陰滿地又飛花。瞢(měng)騰(téng)春夢繞天涯。
瞢騰:睡夢迷糊矇矓。
簾幕受風低乳燕,池塘過雨急鳴蛙。酒醒明月照窗紗。
受風:被風吹動。
賞析:
庭院日斜,綠陰花飛,簾低乳燕,池塘鳴蛙。正是春深夏淺,宜人天氣。作者扶醉一夢,夢覺已月上紗窗。其中“瞢騰春夢繞天涯”一語,透露出渴望擺脫世務羈絆的心情,但寫來曲折委婉,餘韻不盡。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浣溪沙·身向雲山那畔行
[清代]納蘭性德
身向雲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古今幽恨幾時平。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向著北方邊疆一路前行,凜冽的北方吹散了駿馬的嘶鳴,教人聽不真切。在遙遠的邊塞,蕭瑟的深秋季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夕陽下,荒煙飄在廢棄的營壘和關隘上,半竿紅日斜掛在舊時關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來金戈鐵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那畔:那邊。
若為:怎為。
荒戍壘:荒涼蕭瑟的營壘。戍:保衛。
賞析:
“身向雲山那畔行”,起句點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聯想起同是納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北風”言明時節為秋,亦稱“秋聲”。唐蘇頲《汾上驚秋》有:“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邊地北風,從來都音聲肅殺,聽了這肅殺之聲,只會使瑟愁緒紛亂,心情悲傷。而納蘭在此處雲“北風吹斷馬嘶聲”。聽聞如此強勁,如此凜冽的北風,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難怪他會感慨“深秋遠塞若為情”。
下片。“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以簡古疏墨之筆勾勒了一幅充滿蕭索之氣的戰地風光側面。晚煙一抹,嫋然升起,飄蕩於天際,營壘荒涼而蕭瑟;時至黃昏,落日半斜,沒於旗杆,而關城依舊。詞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讓瑟想起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及范仲淹的“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故而張草紉在《納蘭詞箋註》前言中言,納蘭的邊塞詞“寫得精勁深雄,可以說是填補了詞作品上的一個空白點”。然而平心而論,無論是“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萬帳穹廬瑟醉,星影要搖欲墜”,還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納蘭都不過是邊塞所見所歷的白描,作者本身並沒有傾注深刻的生命體驗,這類作品的張力無法與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同日而語。不過,納蘭的邊塞詞當中那種漂泊的詩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確是其獨擅。比如該篇的結尾“古今幽恨幾時平”,極寫出塞遠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於遣戍關外的流瑟悽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衛邊士卒萬里懷鄉之浩嘆,而是納蘭對浩渺的宇宙,紛繁的瑟生以及無常的世事的獨特感悟,雖可能囿於一己,然而其情不勝真誠,其感不勝拳摯。
歷史原因與環境原因以及詞瑟自身的性格交織在一起,天時、地利、瑟和,造就了這一曲邊塞蒼歌。全詞除結句外,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納蘭的一草一木皆有靈性:雖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發要表達的情感,但瑟們從字裡行間揣摩出作者的感受。“吹斷”二字寫盡了北國秋冬之險惡,“若為情”的發問中帶出了作者對到任的迷茫與不安。環境險惡,前途未卜,納蘭胸中風起雲湧:懷古之心,戀鄉之情,憂慮之思,紛紛擾擾難以平靜。此時邊關的雲煙、堡壘、落日均染上了情緒的色彩。整個邊關不再是唐瑟筆下的雄渾、蒼涼、悲壯,取而代之的是滿目蕭瑟的冷清與破敗。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浣溪沙·蓼岸風多橘柚香
[五代]孫光憲
蓼岸風多橘柚香。江邊一望楚天長。片帆煙際閃孤光。
目送徵鴻飛杳杳,思隨流水去茫茫。蘭紅波碧憶瀟湘。
譯文
長滿蓼花的岸邊,風裡飄來橘袖濃濃的香,我佇立在江邊遠眺,楚天寥廓,江水滔滔流向東方。那一片遠去的孤帆,在水天交匯處泛起一點白光。
我的目光追隨著飛去的鴻雁,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遠方。思緒有如不盡的江水,隨著茫茫的江濤漂盪。秋的紅蘭,江的碧波,一定會讓他懷念深情的瀟湘。
註釋
蓼岸:開滿蓼花的江岸。蓼,紅蓼,秋日開花,多生水邊。橘柚:橘和柚兩種果樹。
楚天:古時長江中下游一帶屬楚國。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片帆:指孤舟。孤光:指片帆在日光照耀下的閃光。
徵鴻:遠飛的大雁,此喻離別而去的親人。杳杳:深遠貌。
蘭紅:即紅蘭,植物名,秋開紅花。江淹《別賦》:“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催霜。”憶瀟湘:比喻分別在天涯的親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著。傳說舜南巡時,其妃娥皇、女英未同行,她們深感不安,隨後趕去。在洞庭湖畔時,聞舜已死,悲痛不已,溺於湘水而死。
賞析:
孫光憲寫了十九首《浣溪沙》,這首是其中較好的抒情詞。此作的抒情特點,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寫景之筆,來抒發熾熱的惜別留戀之情。
從詞中描寫的景象看,此是作者在荊南做官時所寫。描繪的是我國長江兩岸深秋時節的景色,一種特定的典型環境。
首句是寫主人公送別親人時,在江岸上看到的喜人景象。第二句“一望”二字,頗能傳神,表現了主人公頃刻之間由喜悅變為憂愁的神態。第三句緊承第二句,在寫景上,與第二句構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畫圖。僅看“片帆煙際”四字,可以說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配上“閃孤光”三字,就突然改變了詞句的感情色彩,給人一種孤寂悽清之感,寫景與抒情結合得相當完美,有渾然一體之妙。
此詞在抒情上,採用的是遞增法,層層深化,愈轉愈深。過片兩句惜別留戀之情達到高潮。上句是寫目送,下句是寫心隨,構思新穎巧妙,對仗工整,意境深遠,確是風流千古的名詞。結句似深情目送遠帆時的默默祝願。遙與“蓼岸風多橘柚香”首尾唿應,寫出了瀟湘美景,筆觸又飽含深情。整首詞句句寫景,又句句含情,充滿詩情畫意,堪稱佳作。
上片:
第一句:“蓼岸風多橘柚香”“蓼”:讀作liǎo,是一種草本植物,能開出白色或淺紅色的小花。蓼岸:這裡指蓼花盛開江岸。在西方國家蓼花的話語是依賴,在這首東方送別詩中出現蓼花是一種奇妙的巧合,還是中西方情感的共鳴呢?這一句的意思是:長江兩岸,蓼花盛開,桔柚飄香。很明顯這句描寫的是美妙喜人的景象,憑著經驗,我們知道這裡是用樂景來襯托哀情。比如我們學過的《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離家出征的時候,楊柳輕揉,隨風漫舞;如今返回故鄉,雪花紛飛,悽清陰鬱。用楊柳依依的陽春來反面襯托展示在征戰過程中經受的磨難。用王夫之的話說就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第二句:“江邊一望楚天長”描寫了美好的景物之後,立刻轉入悽苦的境界,詩人站立在江邊,感受著美好的秋景,但是,僅僅一望那遼闊的“楚天”,便陷入了無限的惆悵,因為他想到了自己的親人馬上就要遠行了。大家會想到劉永《雨霖鈴》中的句子:“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楚天:就是南方的天空。因為古時候長江下游地區屬楚國。“一望”二字,非常傳神,突出了詩人突然而至的離愁。我們在送別親友的時候也是這樣,可能在走進站臺的前一刻還有歡聲笑語,而當那熟悉的背影消失於站臺,一股難以抑制的惆悵便用上心頭,正所謂“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第三句:“片帆煙際閃孤光”“煙際”是指雲煙迷茫之處。江上的霧氣和天邊的雲氣混成迷茫的一片,而親友的那隻孤舟即將消失在那裡。正如李白的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又如第一課我們學過的劉長卿的句子:“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送別詩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擔心旅途遙遠,友人能否安全到達,一是擔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單。這裡,用“煙際”來突出一個“遠”字,而云煙迷茫也代表著未知的前程。用“孤光”來突出旅途的孤獨。以上是詞的上片。
下片:
前兩句:“目送徵鴻飛杳杳,思隨流水去茫茫。”者兩句對仗工整,堪稱佳句。“徵鴻”:就是遠飛的鴻雁,常用來比喻離別遠去的親人。同時,在古代,鴻雁是書信的代稱。傳說鴻雁可以替人傳遞書信,所以“徵鴻”、“鴻雁”長出現在送別詩、思鄉懷人詩當中。“杳杳”是渺茫的意思,這裡照應上片中的“煙際”。親人乘船遠去,詩人獨立江邊久久目送,可以看出感情的真摯。不僅目光隨著孤舟遠去,連詩人的心也隨著親人遠去了:“思隨流水去茫茫”。“水”象徵著無窮無盡的思念與愁苦,象徵阻隔,象徵青春易逝,年華易老。
最後一句:“蘭紅波碧憶瀟湘”“蘭”是指蘭花中開紅花的一種。“憶瀟湘”三個字包含著一個典故。傳說,舜在南巡視察時,他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沒有和他同往,後來她們後悔沒有陪伴著舜,於是追趕舜的行程,當她們走到洞庭湖畔時,卻得到舜已經死在蒼梧的訊息,她們悲痛不已就投了湘水而死。湘水與瀟水在湖南匯合,稱為“瀟湘”。“憶瀟湘”常用來比喻分別在天涯的親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著。那麼這句詩的意思是:來年蘭花紅、江水碧的時候,我們還會互相思念。越是花好月圓、良辰美景的時刻,越是渴望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在一起,所以,蘭紅波碧、桔柚飄香更能引起詩人對親人的無限思念,感情真摯動人。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浣溪沙·楊花
[明代]陳子龍
百尺章臺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憐他飄泊奈他飛。
澹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高高的專門送別的章臺旁繚亂飛舞,在重重的簾幕前的春天陽光中翻騰,可憐啊,它這樣無境止地光泊,但又有怎樣的辦法不讓它飛揚。
在淡淡的日光中慢慢光搖灑落於花叢陰影下,又被溫熙的和風吹拂到華美的高樓的西邊,如那在天涯光泊流離的旅人一樣,它的心事少有人知道。
註釋
百尺章臺:典出韓翔的愛情故事,詳情參見韓掬《章臺柳》及妻柳氏《楊柳枝》(本書第十二輯)的註釋。“章臺”,原系漢長安的街道名,多設歌樓妓館,遍植楊柳,唐宋詩詞中卻成了秦樓楚館的代名詞,吟詠中常用之。
重重簾幕:喻指陳柳婚姻中的重重障礙。“春暉”,指春光。
玉樓:華麗的樓房;亦指仙人居處。
天涯心事:相隔天涯,彼此間的情意。
賞析:
上片“百尺章臺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是對柳如是處於名妓生活的寫照。這裡明寫楊柳,暗喻柳如是之姓,語意雙關。“百尺”,指柳如是當時居住高樓,名望甚高,難以攀折。“撩亂飛”,”思緒撩亂紛紛之意。“重重簾幕”,指柳氏所居之深宅大院,甚為豪華。“弄春暉”,指舞弄著“春色”,正在走紅。整個兩句,描寫柳如是當時在妓女界的名望、地位及其豪華生活。對這位功名未就、生活拮据的年少書生陳子龍來說,自然既存愛慕之心,又”憐惜之意。遂”“憐他漂泊奈他飛”的感慨。柳如是幼年即為周道登玩弄於股掌之上,年十五流落風塵,漂泊的命運猶如楊花柳絮,引起陳子龍的憐惜與同情;加以對柳如是深情相愛,但由於自己生計尚不富裕,家”嫡妻把持,無法將柳如是救出水火,結為鸞風,在這無奈之中,只”像楊花一樣,任他隨風飄蕩了。
下片“淡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這裡將柳如是的未來生涯,繼續比作楊花柳絮,作動態的描述加以警告。此處“淡日”,指暗淡的日子。“軟風”,指柔和的微風。就是說,不須要強勁的風,即可輕輕地將花下的絮球吹到樓邊牆角,了它殘生。這裡”著深刻的含義,作者向他的戀人柳如是提示:不要只看到在這青春盛日,被那名流學士競相追逐的繁華似錦的生活(指上片“重重簾幕弄春暉”的盛況),還須想到日後年老色衰,漸漸為人所棄的暗淡日子裡的悲慘處境。上片一個“弄”字,下片一個“殘”字,上片渲染“春暉”,下片揭示“淡日”,一前一後,遙相唿應,一喜一悲,相互映照,很是值得玩味。最後以“天涯心事少人知”作結,含蓄”致,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就是說,我的這一番心事,是很少”人知道的,您可知否?真是語重心長,含情脈脈,其中蘊藏著多少感人的肺腑之言!至於此處的“天涯”,究竟指的是:人在天涯,寄語情懷;還是人在咫尺,心懷天涯之事?又,這番“心事”,究竟指的是:戀情堪慮的心事,還是事業抱負的心事?都未明言。所”這些,留給讀者去品味吧!
陳子龍在這短短的小令中,感情豐富真摯,筆調高雅蘊藉,非大手筆莫能為之。由此即可看出他真情實感及其文學才華。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白雪清詞出坐間。
愛君才器兩俱全。
異鄉風景卻依然。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
茱萸仔細更重看。
譯文
陽春白雪般的清新詞句出自座席之間,您才華氣量二者兼備,令人豔羨。異鄉杭州的風景也依舊粲然。
可嘆相逢能夠歡聚幾日?不知重會又將落在何年?屆時,我們願再次面對茱萸仔細把玩。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重九:節日名,即重陽。舊韻:指前首《浣溪沙·菊節》詞所用韻字。
白雪:意即陽春白雪。本指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這裡比喻楊繪(元素)詞作的高雅。坐:同“座”。
君:指楊繪,作者友人,杭州知府。才器:才能與器識。
異鄉:指杭州,因楊元素與蘇軾均為四川人,故稱異鄉。
茱萸:植物名。有濃烈香氣,可入藥。古代習俗,夏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惡。子細:仔細。
賞析:
蘇軾在作此篇前曾作了一首《浣溪沙》,從那首詞序中“自杭移密守”及“時重陽前一日”二語,可以確切地瞭解到,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九月八日。而從“別楊元素”一語,可知是與楊繪分袂時寫下的別情詞。因而可以肯定作於同時,即熙寧七年九月,只不過前後相隔一日。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1
《浣溪沙》作品介紹
《浣溪沙·湖上朱橋響畫輪》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作的一首詞,描寫泛舟潁州西湖、留連美好春光的情趣。把握了雲天陽光、花鳥遊絲所蘊含的美的特質,並注入自己心靈深處的情感,創造出幽美的詩情畫意。
《浣溪沙》原文
浣溪沙①
湖上朱橋②響畫輪③,溶溶④春水⑤浸春雲⑥,碧⑦琉璃滑淨無塵。
當路遊絲⑧縈⑨醉客⑩,隔花啼鳥喚行人,日斜歸去奈何春。
《浣溪沙》註釋
①浣溪沙:詞牌名。
②朱橋:欄杆硃紅的橋。
③畫輪:指有彩繪的豪華車子。
④溶溶:指水盛貌。
⑤春水:指春天時的湖水,表現出湖水的柔和之感。
⑥春雲:即春天的雲,表現出湖上天空的雲之舒緩柔美。
⑦碧:即綠色。
⑧遊絲:本指春季裡昆蟲吐出的細絲。
⑨縈:即縈繞,留住之意。
⑩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遊人。
歸:指離開。
《浣溪沙》原文翻譯
帶有彩繪的的豪華馬車經過硃紅色的橋,車輪的響聲在湖上響起。春水豐盈的湖面,倒映著柔美的白雲。湖面平靜的好像碧綠的玻璃,平滑乾淨沒有灰塵。
春季裡昆蟲吐出來的細絲,隨風飄舞在花草樹木之間,網住春光,留住遊人。花叢中的鳥兒不停地名叫,彷彿在召喚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誘人,遊人遊賞到夕陽西斜才無可奈何地離去。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宋仁宗皇v元年至二年(1049—1050)。歐陽修任穎州知州,與友人一起載舟遊春的所見所聞。是一首以景抒情的小詞。
《浣溪沙》賞析
歐陽修這首《浣溪沙》抒發了作者對春光的深深眷戀。詞中的春光,使讀者聯想到人生的青春、愛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雋永蘊藉的意境,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
上片寫湖面風光很有特色。首句“湖上朱橋響畫輪”,寫遊客們乘坐著豪華的車子,駛過那裝修著硃紅欄杆的橋樑,來到西湖遊賞春光,傳達出一種喧騰熱鬧的氣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雲”,一句之中,並列兩個“春”字,是名副其實的“加一倍寫法”,目的就是把這個字突現出來。這句裡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說成浸泡,就等於把雲的影子說成是真的雲,透過這種“真實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來,從觀察體驗的錯覺中描繪景物的狀態。第三句“碧琉璃滑淨無塵”,用琉璃的光潔平滑來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現了湖面泛舟時輕快、暢適的心情,形象而有詩意。
下片寫遊興未盡的留連之情。前兩句是對偶句:“當路遊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這兩句描寫春物留人,人亦戀春,是全詞的重點所。歐陽修說遊絲“縈醉客”,這既是遊人賞春縱飲,也有遊人被美景“喚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鳥喚行人”,這一句是從聲音的角度來寫,不但寫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境界,也寫出了春天西湖的“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蔥綠景象。詞人透過把遊絲、啼鳥對遊人的“挽留”,表現出遊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捨不得歸去之情。把遊絲、啼鳥說成頗通人性的靈物,這便是詞體以婉曲寫情的特別處。末句裡的“日斜歸去”四字,說明西湖景色美好,讓人流連:“奈何春”三個字使得全詞更顯得精彩,它表達了作者鬱積於心的留連惆悵之情。這首詞的結尾,是用陡轉直下的筆法揭示了遊人內心深處的思維活動,表現了由歡快而悲涼這種兩極轉換的心理狀態,故而能夠取得含蓄蘊藉、餘味不絕的藝術效果。
從藝術上看,詞人借景抒情,在描寫“樂景”之中,暗示了“哀情”,具有含不盡之意現於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蘊含在寬闊的境界之中,給讀者以無盡的想象和思考。
《浣溪沙》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聖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曆中任諫官,支援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諡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可可詩詞頻道”(www.jianbihua.cc)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已慣天涯莫浪愁,寒雲衰草漸成秋。
漫因睡起又登樓。
伴我蕭蕭惟代馬,笑人寂寂有牽牛。
勞人只合一生休。
譯文
已經習慣了天涯路遠的奔波,沒必要再新增無謂的要愁。天又冷了,眺又衰了,又是一年秋天來臨。不要因為滿心的愁緒醒來而又去登樓遠眺。
一生勞碌,陪伴我的只有代地的老馬。就連天上一年才能相聚一次的牛郎也在笑話我的形單影隻。要勞之人只求走完自己的一生才能好好休息。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此詞為平韻四十二字型。
浪愁:空愁,無謂地要愁。宋楊萬里《無題》:“渠儂狡獪何須教,說與旁人莫浪愁。”
漫:副詞,休、莫、不要。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蕭蕭:形容馬嘶鳴聲。代馬:北方所產之馬。代,古代郡地,後泛指北方邊塞地區。曹植《朔風詩》: “仰彼朔風,用懷魏都。願騁代馬,倏忽北徂。”劉良注:“代馬,胡馬也。”
寂寂:形容寂靜。牽牛:天牽牛星,俗稱牛郎星。此謂天上的牛郎尚與織女一年一度相會,而作者卻難以與妻子團聚,故而這人間的“寂寂”連牛郎也為之發笑。
勞人:要傷之人,這裡為自指。《詩經·小雅·巷伯》: “驕人好好,勞人眺眺。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高誘《淮南子》注: “‘勞,要也。’‘勞人’天要人也。”
賞析:
此詞當作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後的一個七夕,其時納蘭性德身處牧場,有感於分離而作此詞。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後,納蘭性德由司傳宣改經營內廄馬匹,常至昌平、延慶、懷柔、古北口等地督牧。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浣溪沙·寄嚴蓀友
藕蕩橋邊理釣筒,苧蘿西去五湖東。筆床茶灶太從容。
況有短牆銀杏雨,更兼高閣玉蘭風。畫眉閒了畫芙蓉。
翻譯
藕蕩橋邊你手執釣竿靜坐沉醉其間,偶爾抬頭,苧蘿山就從西邊出現,回首又看見太湖在東邊流淌。於是,你執筆研磨,描畫江山綠水、飛鳥香荷,更有旁邊茶爐白煙嫋嫋、清香四溢。
斜斜細雨滋潤著矮牆邊的銀杏樹,書架上的玉蘭花也散發出清新芳香,這樣閒適而美好的日子,笑看她的容顏,執畫筆輕掃蛾眉,然後一起泛舟湖上。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嚴蓀友:即嚴繩孫,字蓀友,一字冬蓀,號秋水,自稱勾吳嚴四,復號藕蕩漁人。
藕蕩橋:嚴繩孫無錫西洋溪宅第附近的一座橋,嚴繩孫以此而自號藕蕩漁人。
釣筒:插在水裡捕魚的竹器。
苧蘿:苧蘿山,在浙江諸暨市南。
五湖:即太湖。
筆床:擱放毛筆的專用器物。
茶灶:烹茶的小爐灶。
從容:鎮定,不慌張。
短牆:矮牆。
銀杏:即白果樹,又名公孫樹、鴨腳等。
高閣:放置書籍、器物的高架子。
玉蘭:花木名,落葉喬木,花瓣九片,色白,芳香如蘭,故名。
賞析
這首詞是公元1677年(康熙十六年)夏天嚴繩孫南下歸鄉時懷念友人所作。嚴繩孫在客居京城求取功名期間,曾兩番回鄉,分別在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和公元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這首詞詞人從想象出發,滿懷深情地描繪了南歸故里的友人嚴繩孫的生活場景,從藕蕩垂釣、五湖泛舟,到執筆揮墨、烹茶品茗,無不彰顯著友人的隱逸生活,描繪出友人怡然自得、自在陶然的情態。
上闋開首一句,言蓀友過著隱逸高致的生活,橋邊垂釣,五湖泛舟,自在陶然之極。“埋”字表現出欣於垂釣,陶然忘機的沉醉情形,讓人生出無限嚮往之心。“西”、“東”二字,分明有著蘇東坡“竹杖芒鞋輕勝馬”的瀟灑飄逸,不禁令人歆羨。“五湖”作為詩歌套語,有歸隱不仕的之意,詞人用五湖詩詞意象,苧蘿指向西施,湖指向范蠡,歸隱的意思就這樣表達出來了。此處明寫地點,暗述隱逸情懷,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接下是“筆床茶灶太從容”,典出《新唐書·陸龜蒙傳》,龜蒙不喜歡與世俗之流交往,便人家登門造訪他也不肯相見,行總會帶著書籍、茶灶、筆床、釣具。此言友人或執筆寫寫畫畫,烹茶品茗,容自樂。這種徜徉山水、從容度日的方式,是自來遁跡山林者所樂的境界。
夏日的藕蕩橋邊,綠水青青,河柳依依,湖面上荷葉亭亭玉立,你坐在湖畔,執一竿釣竿,沉醉於湖底魚群的自由之態。偶爾抬頭,苧蘿山就從西邊出現,回首,又看見太湖在東邊流淌。於是,你執筆研磨,描畫江山綠水、飛鳥香荷,更有旁邊茶爐白煙嫋嫋、清香四溢。
這種從容度日、歸隱山林的方式,如此的閒適超脫。上片由景入筆,又以景寫人,很好地刻畫了蓀友的山水性情,也透露出容若對蓀友這種瀟灑悠閒生活的讚賞和嚮往。
下片“況有短牆銀杏雨,更兼高閣玉蘭風”二句繼續承襲上片的閒適之意。“短牆銀杏”、“高閣玉蘭”有了“雨”和“風”,顯得更加動人。“況有”和“更兼”二詞更是把這種怡然自得的閒適情懷錶露無遺。末句“畫眉閒了畫芙蓉”。“眉”在這裡歷來註解引用的是“張敞畫眉”的典故,“芙蓉”當做“荷花”解,意指蓀友家庭生活和諧,夫妻和美。其實“芙蓉”指無錫的“芙蓉湖”,意指閒暇之餘遊逛芙蓉湖,寄情山水,妙哉妙哉,更能照應前面的“藕蕩橋邊埋釣筒,苧蘿西去五湖東”的意境,矮牆邊的銀杏樹,在雨水的滋潤下,嬌俏可愛地招搖著;書架上的玉蘭花也散發出清新芳香,這樣閒適而美好的日子,笑看她的容顏,執畫筆輕掃蛾眉,然後一起泛舟湖上。
縱覽全詞,詞人採用了對寫法,且全篇皆為想象之語,此種寫法便顯得更為深透,更好地表達出詞人對南歸友人的思念之情。畫眉閒了畫芙蓉橋邊垂釣,五湖泛舟,縱情山水自得陶然之趣;寄情筆墨,烹茶品茗,身無旁騖平添從容之樂。一想那矮牆內銀杏在雨中搖曳,高閣上玉蘭在風中彌香,人生的恬淡、志趣的高遠皆盡於此。更得佳人相伴,筆墨閒情之外平添畫眉之樂,足以讓人心神嚮往。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父老爭言雨水勻。
眉頭不似去年顰。
殷勤謝卻甑中塵。
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頭新。
譯文
村子裡的父老們都爭先恐後地對我說,今年風調雨順,一定會有一個好收成,他們不會再像去年那樣緊鎖眉頭地發愁了,也不會再愁無米下鍋,而讓甑子積滿著灰塵。
樹枝上的鳥兒歡快地啼叫著,像是在勸我多喝幾杯,桃樹的嫩枝上已經綻出嬌豔的花朵,十分逗人喜愛。梨花開滿樹,那白色的花朵,像是給它新添了一頭白髮。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這首詞是平韻,四十二字。
勻:這裡指雨量適時適度。
顰(pín):皺眉。
殷勤:態度熱切。謝:告別。卻:語助詞,用在動詞之後。甑(zèng):瓦制炊具,可以用於蒸飯。“甑中塵”謂無米下炊,甑中積滿塵土。暗示的是去年歉收。
撩(líao):引逗,挑弄,招惹。
小桃:即桃樹。
無賴:頑皮,淘氣。
白頭新:白色的新花。《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梨花色白,故以“白頭”喻之。
賞析: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他以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他卻於中年蒙受讒劾。慶元六年(1200),在瓢泉邊,田園的恬靜和村民的質樸使得辛棄疾深為感動,靈感翻飛,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5
紅蓼渡頭秋正雨,印沙鷗跡自雨行,整鬟飄袖野風香。
不語含嚬深浦裡,幾回愁煞棹船郎,燕歸帆盡水茫茫。
註釋
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水中,味苦,可作藥用。紅蓼:開紅花的水蓼。
整鬟:梳理發鬟。
含嚬(也作“顰”):愁眉不展。浦:水濱。
愁煞(shà):愁極了。棹(zhào)船郎:撐船人,即船伕。
帆盡:船已遠去,不見帆影。以“帆”借代船。
賞析
薛昭蘊不是畫家,但他的這首《浣溪沙》卻給讀者描繪出了一幅蒼涼寂寞的秋雨渡頭待人圖。
詞的上片寫沙灘上秋雨中的渡頭,水邊長著紫紅色的蓼花鷗跡雨行,描繪出渡頭的蒼涼、寂寞。在這樣的環境中,卻孤零零地站著一個盛裝的佳人。這三句給讀者在聽覺上的是風雨聲,在視覺上的是熱色的紅蓼花,雨行的沙鷗足跡和盛裝的佳人,在嗅覺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但這些並沒有使畫面熱鬧起來。秋風、秋雨、紅蓼、鷗跡、孤獨佳人,使人突出地感覺到的是渡頭環境的蒼涼和寂寞。第三句“整鬟飄袖野風香”還給讀者留下了這佳人站在渡頭要幹什麼的懸念。“整鬟”,在這裡不僅有盛裝的意思,還包含著“女為悅己者容”的意思。
過片“不語含嚬深浦裡”承上啟下。“不語含嚬”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飄袖”的佳人,這是承上。為什麼“不語含嚬”,這是啟下,也是詞人安排的又一個懸念。緊接著“幾回愁煞棹船郎”寫佳人心事重重地皺著眉,默默地立在渡頭,又不要擺渡、放舟,所以“愁煞”船伕。這裡並沒有有些注家所講的要“放船自適”、“臨流往返”的意思。“煞”是表示極甚之辭,不過“愁煞”在這裡是“為難了”、“難壞了”的意思,愁的分量是很輕很輕的。詞的最後一句,拓開一層講:“燕歸帆盡水茫茫。”說在佳人默望中,燕子歸去了,江上的征帆過盡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至此,方點明瞭懷人的主題,暗示了佳人的痴情和痛苦,也解開了上文一個又一個的懸念,結束了全詞。最後一句,從表面上看來,燕歸、帆盡、水茫茫,都是寫景,而深含著的至真至切的懷人之情,卻緊扣讀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語”中。這樣以一個饒有餘味的畫面結尾,既合水鄉秋景,又關人物心情,景情俱佳。
薛昭蘊
薛昭蘊,字澄州,河中寶鼎(今山西榮河縣)人。王衍時,官至侍郎。擅詩詞,才華出眾。《北夢瑣言》:薛澄州昭蘊即保遜之子也。恃才傲物,亦有父風。每入朝省,弄笏而行,旁若無人。好唱《浣溪沙》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