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浣溪沙語言賞析
浣溪沙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的作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晏殊的浣溪沙語言賞析吧!
晏殊的浣溪沙語言賞析
【年代】:宋
【作者】:晏殊——《浣溪沙》
【內容】: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曆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諡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閒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浣溪沙》中“無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賞析】:
本詞為晏殊的名作,是悼惜花落春殘,感嘆年華易逝之作,表現了士大夫的一種一淡淡的哀愁,情致纏綿,悽婉雋麗,其中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主為傳誦,膾炙人口。
闕以音樂之美開,自己先沉浸在優美的旋律當中,再飲一杯美酒,這是多麼灑脫和悠閒的時刻啊。寫作之時史說官至宰相,可見這樣的形是他當時的真實寫照,美酒配以美曲自然是讓愜意的。他的詞中很少寫到美女,與張先的大不相同,可見他的為事之端正。首兩句是寫實,簡單而流利的名字涵蓋了音樂,美酒,當時的天和亭臺,這十四個字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場面,即有景物,也有動態的音樂和,可見作者非凡的筆力。這樣的句子要比那些純粹描寫景物的要生動的多。
後一句“夕西下幾時回?”是一個轉折式的問,從閒雅興中倏忽轉為感慨。在這裡我們不防想一下,類似於“夕西下幾時回?”的.名句在古代文學作品當中是很多,比如“送去幾時回?”、“綠楊芳草幾時休?”等,這樣的問加重了感嘆的語,比直接感嘆要深。在這裡作者是借夕落山時的景,來對自己的生進行思和追問。那美好的一生,慢慢的就要去了,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果有“對酒當歌,生幾何?”(曹操)的感慨。這是在理智的況感慨的,而不是唯心的那種無味的感慨,在闕中便能看出作者的感慨並不是那麼傷悲,它還是留有餘地的。闕中的後一句,是啟下闕的。
下闕是感的延伸和遞進,層次加深了。用“花”和“燕”這兩個天中常見的生物來映襯心理,即真實可信,又能表達懷。“無可奈何花落去”就是一種理智的看法,花落了就落了,你能怎麼辦?沒有能阻止自然的變化和生命的衰退,雖然“無可奈何”體現出作者的無奈,那濃重的感也融於這個詞中。所幸的是花落去了,燕子來了。這種與生沒有任何意義的自然現象,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倒富有很深的哲理。其實社會就是這樣的,你去了,還有來的,正是前已消後再來,前者去後者來,這是規律,亙古不變。作者既然能理解這樣的自然規律,自然在作品當中沒有極其消極的心理因素在內。面對這樣的景,他不落淚,不悲傷,只是獨自一個在小園中的香徑久久的徘徊。可見作者的心是多麼的開闊和豁達的。我個認為晏殊的這種事心態是極其平和的,極其理智的,並略略帶些唯物主義思想,這在那個唯心主義的時代是很難得的。他這樣衰敗的景象下,只是帶著一種沉思,而非無病*,故作嬌柔。
六句詞句,用詞簡煉,構思精巧,蘊含哲思。“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不同”,這種輪迴是在所難免的,誰也不能掙脫這自然所決定的替規律。官者也好,庶民也罷,總是要隨著時光的流轉而不斷更新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詞中亮點之筆,千古傳誦,直到今天它依然在閃爍著文學光華。這是作者感觸之筆,渾然天,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這裡天裡兩組典型的景物差,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具有其文學價值,即對偶,又相連線,音韻和諧,畫面生動,感真摯,有藝術的美感,是“極煉如不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