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模板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模板

  一、課標相關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我非常重視讀在古詩教學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課堂裡貫徹“以讀為本自能讀書”的理念,引導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在讀中與文字進行有效對話,領會詩句表達的情感。

  二、教材分:

  (一)教學內容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選自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主題為情暖人間中的一篇精讀課文,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七言詩描寫的是春天裡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結合本單元的訓練意圖和本課的內容、特點以及我的學生的學情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詩人情況,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從各個方面解讀作者。在理解詩句以及重點詞語含義的基礎上,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透過自學,同伴互助學習,理解詩句的意思。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透過想象和移情體驗、聯絡生活實際等方法,使學生感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課情真意切且詩文優美,富於想象的特點,制定的教學重點是透過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據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品讀詩句,抓關鍵詞理解詩句,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感情作為教學難點。

  (四)教材課型:古詩教學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方法設計

  (一)教學準備:

  學生:①蒐集有關李白以及李白和孟浩然交往的材料。②讀熟課文,預習課文。③積累一些有關描寫春天和送別的古詩句。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黃鶴樓課件,理解煙花三月的古詩課件,配樂朗讀的flash課件。

  (二)教法與學法:

  課堂中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我力圖把握一個“情”字,貫穿一個“讀”字,在師生互動的學習過程中理解詩意,領悟詩情,培養語感,提高素養。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趣,解讀李白。

  1.同學們,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在我們祖國的文化瑰寶——詩詞當中,歷朝歷代的贈別送行的詩文不可勝計,昨天我們學習了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讓我們感受到了老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堪稱送別詩極品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3.解讀作者李白。

  這首詩是誰的作品?(李白)瞭解李白嗎?來,介紹一下。

  學生交流自己預習時蒐集到的李白的資料。從各個方面去解讀李白:預設有的學生蒐集有關李白生平的知識,有的介紹李白的作品及藝術特色,有的介紹李白的交友,有的介紹李白的生活情況。

  預設:學生介紹李白時可能會提到李白的作品,教師幫助學生回憶背誦李白的古詩:如《贈汪倫》《望廬山瀑布》《靜夜思》《望天門山》……

  過渡:瞭解了作者,我們來看詩的題目。

  (二)揭題、理解題意

  1.請大家看著題目,靜靜的想一想,看你能從題目中發現什麼?

  預設:學生髮現李白送別孟浩然的地點是黃鶴樓。送別的目的地是揚州

  2.課件出示黃鶴樓,老師介紹黃樓樓。

  老師邊展示課件,邊介紹:黃鶴樓在今湖北省武漢市的黃磯上,自古就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它與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與公元223年,高55米,傳說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了實現以武治國而昌,(今湖北省武昌市這個名字就是由來於此)遂築城為守,建樓以瞭望,至唐朝,黃鶴樓的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到此遊覽過,並留下了許多炙人口的詩篇,這更使黃鶴樓的名聲大噪。好,百聞不如一見,請欣賞。

  教師邊出示自己到黃鶴樓所拍照片製成的課件,邊解說黃鶴樓名字的來歷及黃鶴樓的美景。

  從題目我們可以知道李白送孟浩然。送別的地點是黃鶴樓,送別的目的地是哪?(廣陵即今天的揚州)

  3.教師介紹揚州,主要介紹揚州的美。

  揚州很美,歷來以風景秀麗著稱,唐代詩人徐凝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可見揚州很美。

  4.看著題目,誰來把題目的意思再來講一講?

  過渡:讀懂詩題,是我們理解古詩的第一步,下面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去了解詩人所處的歷史時代,去體會詩人送別好友的那種真摯感情吧!

  (設計理念: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學中無論是運用課文中的美去感染學生,還是教師用組織教學的藝術美作用於學生,都要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讓學生將學校規定的功課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我所任教的學校是個農村學校,農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遊,生活閱歷和見識少,所以對我國壯麗的山河、燦爛的文化領悟較少。多媒體教學能把教材中的知識展現出來,使學生感受到美的所在,又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從課題入手,整體感知古詩內容,為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三)自讀全詩,讀順讀熟

  1.看flash動畫,聽錄音讀古詩。

  2.自由的高聲的朗讀古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

  3.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4.回憶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詩我們讀正確,讀流利了,現在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習古詩都用到哪些方法?(預設:學生可能要提到;藉助註釋去理解字詞的意思,進而理解詩句的意思;反覆誦讀古詩,品讀語言,誦讀情感,美讀意境;藉助圖畫去展開想象,理解意境。)

  下面就請同學們運用這些方法來自學古詩,學習過程中有疑惑的地方提出來和同桌商量,如果仍有解決不了的提出來我們一塊來解決。

  (四)自學古詩,初知大意。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意。

  2.小組交流,試著講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同學互相糾正不準確的地方。

  3.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4. 教師梳理學生的疑難問題。

  預設:故人 西辭 煙花三月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意思

  (設計理念:“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理,“學無定法,貴在得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交流感悟,品讀詩句

  理解感悟第一句詩

  1.理解故人:預設:學生會答到故人就是好朋友的意思。你怎麼理解好朋友的?有誰瞭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關係的?這時教師穿插介紹李白和孟浩然的交往史,使學生深入理解“故人”的意思。

  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遊,但這個時候他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省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 11歲,當時已經詩名滿天下,孟浩然本是陽人,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遊,是個縱情山水間的人。而李白呢也喜歡旅遊,倆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寫詩方面,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師益友。李白從孟浩然那裡獲益不少,因此李白對孟浩然極為尊敬和推崇。有詩為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2.理解西辭

  出示課件電子地圖進行講解: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由西向東,依長江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向西拱手告別。所以西辭的意思就是向西邊告辭。

  3.煙花三月:過去人們稱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四海的季節,在草長花開的季節,空氣溼度增大,遠望好像一層薄薄的煙霧籠罩著花草樹木,煙花指的就是這種景色。

  品讀“煙花三月”:在煙花三月裡,孟浩然去了揚州。此時此刻,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煙花三月的世界?你能用一個四字詞語來描述一下自己心中陽春三月的煙花美景嗎?

  學生交流描寫春天的四字詞語。如:百花爭豔,山清水秀……

  接下來我們再來感受古代詩人筆下的煙花三月世界:你能否用一句詩句表達所看到的畫面嗎?

  課件出示一幅幅煙花三月的美景圖,教師邊放課件邊解說,學生說古詩句;柳是春天的使者,(萬條垂下綠絲絛)再去黃四孃家看看那兒的花,(千朵萬朵壓枝低),嘩啦啦的流水奏響了春天的音符,小鴨子第一個知道,(竹外桃花三兩隻,春江水暖鴨先知),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潤物細無聲),是啊,潤物細無聲,春天的覺不知不覺就讓這個小精靈給吵醒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在去江南看看那兒的春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4.講講“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意思。

  (設計理念:學以致用,是古詩教學的關鍵。特級教師霍徵說過,一節好的古詩課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詩展現。在課堂上設計了用“詩句描繪三月揚州的美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對古詩積累的興趣。)

  5.指導朗讀第一句詩

  這樣的美景武漢也有,揚州更是有過之無不及,整個長江兩岸一路的花似景,一路的春意盎然,帶給你什麼感受,把你的感受送進這句詩句裡,練讀第一句詩。

  指名讀,師評,生評、自評相結合進行評價。

  過渡:在這個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本應該和老朋友孟浩然一塊去郊遊踏青,一塊去————————————————————————(指導學生髮揮想象補充兩個好友在一起的情景),一塊去————————————————————————然而兩個老朋友卻無緣陶醉在這詩情畫意的季節,此時的李白只有目送“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理解感悟第二句詩

  1.說說“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的意思。

  2.孟浩然的小船都走遠了,李白站在那裡還沒有離開,再讀這句話看你能感受到什麼?(預設學生回答:依依惜別,難捨難分,情深意長)

  3.請大家圈出一個最能表達友情深厚的詞或字來進行品讀。

  預設:學生圈“孤”

  品“孤”

  (1)你怎麼理解孤帆這個詞語的/?

  (2為什麼李白只看到一片孤帆呢?

  預設:(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著孟浩然的船,說明他們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導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想象練讀:女生讀,男生想象;男生讀,女生想象。

  品“遠影”

  師:船是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它沒有現代的汽艇或輪船的速度快,從這個遠影中你知道了什麼?

  (預設: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時間長,可見兩人的感情深)

  品“唯見”

  師:唯見是什麼意思?(只見)只看見江水了還不肯離去,為什麼?(不捨得)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情啊?(依依不捨,難捨難分……)

  是啊,只見滔滔的長江水流呀流,伴君到揚州。可見這個“唯見”道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

  4.指導朗讀第二句詩

  是啊,李白站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的小船,他望啊望啊,一直望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請一名女同學來讀,全體女同學讀。

  孟浩然的小船不見了,李白登上了黃鶴樓,他踮起腳尖,不停的望啊望啊,依然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指名男同學來讀,全體男同學一塊來讀。

  配樂朗讀:同學們讓我們用深情的朗讀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出示flash動畫,在音樂中,小船啟動時全班一起讀最後一句。

  (六)總結寫法:

  人雖分,情永在,詩中雖然未提起友情兩個字,但字裡行間滲透的情卻比這悠悠的江水長,比這滾滾的江水深,比這滔滔的江水遠,詩人巧妙的將對好友的一片真情託付與江水,將請與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設計理念:(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是這首詩的特點,李白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託在對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值得讓學生再三品讀!我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時空來到黃鶴樓上,文字元號化為鮮活的畫面。在琅琅讀書聲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詩人的心靈直接交流。這一環節的創設讓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體會詩情,教學難點不攻自破。)

  (七)作業超市,選擇自由。

  1、讀一讀:閱讀李白和孟浩然寫的其他詩。

  2、畫一畫:畫出自己想象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畫面。

  3、寫一寫:用詩的語言寫一寫你與朋友、親人分別的難捨時刻。

  4、學一學:藉助資料自學崔寫的《黃鶴樓》。

  (設計理念:作業的佈置也應有創新,注意拓展本課的知識,還要注意作業要能激發學生做的熱情。這樣的作業延伸度廣,可選性強。)

  五、教學效果預測及反思:

  詩歌教學應是教師攜學生之手共同進行的一次審美旅行。詩歌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悠遠的意境美,決定了它的教學較其他閱讀課而言更具有藝術性,承載著更多的美學因素。這節課我就極具強化這種特質,引領學生進行美的享受。

  一美在課件。

  由於我去過黃鶴樓,有一定的經歷,所以我對這首古詩描寫的意境理解的較透徹,並運用去黃鶴樓拍的照片製作了精美的課件。如:介紹黃鶴樓、黃鶴樓和廣陵的位置。理解煙花三月的美景時做了精美的課件,並配上優美而具有啟發性的解說詞,目的讓學生背誦積累的一些春天的古詩句,以詩解詩。幻燈片上,嬌豔的花朵,綠茵茵的溪水,可愛的小鴨子,柔潤的春雨……把學生帶入美麗的陽春三月的世界,盡享春天的美好。還有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課件,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做到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加深了學生對依依惜別之情的感悟。課件配合下的多形式朗讀在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參與意識強,調節了課堂氣氛;還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為學生課後語文實踐活動的高質量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美在讀悟結合。

  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再理解後兩句時,讓學生找出具體的字、詞來品讀語言。感悟詩的意境。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湧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透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語言的美,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美在評價。

  教師的評價語言豐富全面,從知識生成的角度,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品質等方面給予學生鼓勵,信心,使學生洋溢在一個處處被欣賞的氛圍中。

  課後,我最感遺憾的是自己的講課和學生的閱讀感悟時間相當。儘管評價激勵手段的運用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變熱鬧了,但是個別學習能力水平相對較弱的學生沒有足夠進行深入思考的時間。怎樣在今後的課堂上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得到有效訓練,是我今後要著重探索的問題。

  六、板書設計:

  孤帆 盡

  黃鶴樓———————————————————————————廣陵(情景交融)

  唯見 流

  板書設計說明:

  黃鶴樓是李白送孟浩然的地點,廣陵是李白送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中間的橫線表示滾滾的長江水,而水上有隻孤帆越來越遠,一直消失在藍天碧水中,這時李白眼裡只有滔滔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孤帆”,“盡”,“唯見”,“流”,正是體現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厚的字眼,把它板出來反覆咀嚼品讀,進而理解古詩的意境和所表達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