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樓夢》有感1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紅樓夢》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紅樓夢》有感1
開篇自鴻蒙,這一紅樓情綿長;開到荼蘼了,這一大夢空悲切。追隨那通靈頑石,我讀這一部失意事,嘆這韶光十里,散的太潦草。
一嘆容華富貴好,可憐宮闈掃。元春為賈府帶來了無數聖恩,在傳聞中,她是那個正月初一日誕生的富貴女子,生就福瑞,祥氣縈繞。後來得入聖眼,一旨青雲。不過一次省親,賈府便斥巨資為她修築大觀園,可謂羨煞旁人。
可有誰人知,大觀園內詠菊賦海棠,她只能在深宮空待明月眠,故里迢迢,音容難面。她一人的寂寞許是成全了賈府的興盛,可從來天命無常。容華來時鳳棲梧桐,一朝春去紅顏薄命。便是整個賈府,也只剩個虛架子,散得太輕易。
思故里,思明月,宮闈深深,梨花寂寞,春色容易晚。富貴由天,生死無常,誰料得恩寵幾時長?繁禮束縛了舊時女子,世俗葬送了多少韶華,莫羨宮牆,只羨天倫百姓家。
二嘆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二小姐迎春素來膽怯,觀之可親卻總招來嘲弄。她步步遷就,原想求得一夕安穩。然而她既沒有詠絮才,也稱不上停機德,在一眾姐妹中,實在是太過普通。凡事只求周圍人收手就好,不敢計較。
可惜這安穩從不是遷就能換來的,她步步退後,反把一席之地拱手讓人,硬是看著忠心護主的司棋離去,硬是看著累金鳳被下人去換錢,甚至不敢多說一句,哪怕不是挽留而是求情。後來更是被無能的父親送給了中山狼,忍受萬般虐待,她只能日日以淚洗面,原也是花柳質的賈府小姐,竟落得這般下場。
迎就春光韶華,迎就春風十里,她沒迎來她的春天,她迎不來她的順遂。原來熱鬧不屬於她,慘痛全交付與她。
三嘆英氣俊眉眼,此去遠經年。探春原該是大觀園的玫瑰,才氣一身,爽利乾脆,是姑娘們中的佼佼者。顧盼間,眉眼神采飛,見之即忘俗;落筆處,不為凡瑣勞,堪得勝春華。身世未得束縛姑娘的遠見,她的心間裝著另一番天地,可惜那是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苦將姑娘強派作蛾眉,殊未屑。這樣一個有勇有謀的姑娘,在舊社會實屬難得。可惜當年的燈謎一語成讖,探春成了那隻斷線的風箏,被風吹向遠方,遠到杳無音訊。
生如夏花,不同凡塵,或許上天也有幾分嫉恨。枉然精明志,敗於末世運。千里與東風,但願飛雲不易散,此夢遙遙終為真。此去經年,莫負良辰,莫負花期,多保重,勿惦念。
四嘆侯門繡戶女,獨臥青燈旁。旁人說,惜春“身量尚小,形容未足”,有關四丫頭的筆墨也委實少寡。在為數不多的情節裡,小惜春待人冷漠,年紀尚小,口齒卻傷人得很。後來三位姐姐的命運太過可憐,小惜春便棄了塵心,絞了頭髮,循入空門。看破虛華,棄了便是,落得乾淨。從此山海映星辰,與青燈古佛做伴。
緇衣一身,改了昔年妝,勘破三春景不去,何必對此費思量。莫如空門循身去,淨手焚香拂舊塵。俗世苦,悲歡忘,便只作一場南柯夢。
畫梁落香塵,浮華容易空,奼紫嫣紅枉鮮妍,開到荼蘼花事了。山中雪寂寞,林中玉空埋,原應嘆息春歸早。紅樓夢,又是誰的夢。
讀《紅樓夢》有感2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紅樓夢》不只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於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姻緣。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
《紅樓夢》中她葬花的一段情節,是她的個性體現的焦點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捧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一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後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捱打後,工於心計、精於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援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因此只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得最深。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透過賈寶玉的眼睛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美人。這麼一個柔弱的女子,無視世俗的傳統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經受了無數摧殘之後,生命盡頭到來之際,封建社會的猙獰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隕。看過《紅樓夢》,我們不會忘記黛玉臨死前的那個場景,病危之際,紫鵑四處求人,卻沒人肯幫。為避免晦氣,賈母把寶玉的婚事也轉到別處去辦理。一面是成親的喜慶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悽婉,“天盡頭!何處有香丘?”無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誦。什麼地方有一個乾淨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麼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現在所處的現實社會都是汙濁不堪的,我要找一個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棄對自由的追求。我們為之揪心,為之憤懣,一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之下生離死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就這樣在寶玉的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帶著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處?甜在這個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獲得理解和親愛,在孤獨無依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溫暖;在情愛無傍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傷痛。雖然最後她成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紅樓夢》博大精深,常讀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以上我從黛玉的個性來淺談《紅樓夢》,見解膚淺,望大家多多指正。
讀《紅樓夢》有感3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喜歡上了《紅樓夢》。每一次看《紅樓夢》,對於裡面各種各樣的人物我都深感悲痛,替他們不公的命運深感痛恨。特別是晴雯。
晴雯是一個奴僕,是屬於當時社會低身份的一個人物。她對賈寶玉的執著愛戀之情是婦孺皆知的,但是由於封建社會的思想槽粕與制度,導致她內心的情感無法宣洩,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了她悲慘的結局。每當我讀至此,都會為她悲慘的命運深感痛恨與惋惜,像她這樣一個弱女子,為了追求愛情,而不屑努力,是多麼的崇高而偉大啊,卻由於封建社會的制度,讓她手無寸鐵、無法反抗的接受了死亡“判決書”。
在現代社會,似乎沒有多少人會提倡如此做法了、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為愛犧牲了。因為這個時代是一個虛假的時代,有很多對夫婦都不是為愛而結婚,而是為錢才走到了一起。所以,我在為生活在當時社會的人感到悲痛之時也會為他們感到慶幸,因為他們的愛情世界是真實的。
讀《紅樓夢》有感4
《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興到衰的變化過程為背景,講述了寶黛釵三人的愛情悲劇,悽美又動人,還把許多人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讓我深有感觸。
先說男主人公賈寶玉吧,我覺得他十分可憐。他與林黛玉從小青梅竹馬,情竇初開而後彼此相愛。可是他們純粹的愛情,沒有得到祝福,鳳姐還狠心地使用調包計欺騙賈寶玉,使他娶了薛寶釵為妻,導致最後有了賈寶玉循入空門的悲慘結局。
女主人公林黛玉因母親早逝而一直寄宿在賈府,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在這裡她結識了賈寶玉,她一直很關心他,可以說她是整個大觀園裡最愛賈寶玉的人。她很聰慧,絕對是大觀園的姐妹們公認的詩才最好的女子。她多愁善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得知寶玉娶寶釵的她悲泣身亡。可憐啊!這對彼此相愛的有情人最終沒能成眷屬!不過說句實在話,要是一開始黛玉就好好養病,保重自己的身體,沒有那麼多愁緒縈繞心中,賈母倒有可能同意她和寶玉的親事呢!
其實,我覺得薛寶釵才是《紅樓夢》中最悲慘的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順應者,她的沉穩乖巧博得老祖宗的喜愛,雖成為了寶二奶奶,但又有什麼用呢?她沒有被寶玉珍愛過,他沒有經歷過真誠的愛情,雖然她也愛寶玉,而且經常勸寶玉用功讀書,考取功名,但寶玉對功名不感興趣,甚至感到厭煩。寶釵做的所有努力,都付之東流,她的人生也是可悲的!
讀完《紅樓夢》,我嚐到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滋味,並在心底為他們感到不公平。但人生就是這樣,有些東西你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還是努力做好自己,一切順其自然吧!
讀《紅樓夢》有感5
開闢鴻蒙,誰為精神?
都只為風月情濃。
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譴愚衷,
因此,上演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周汝昌)
——題記
皓月的清暉在紅色的琉璃瓦間跳躍,品完紅樓,一抹不一樣的感動漾於心中。在美麗的紅樓閣中,我似乎看到了那個如水般婉約的女子,朝我羞澀一笑。
一回抽花瓶籤,她抽到了牡丹,下邊是一句唐詩:任是無情也動人,牡丹乃群花之首,寶釵當之無愧,她恍若一位"冷美人"用理性增添自己的美麗,而這美麗宛若帶刺的玫瑰,刺痛著自己的心扉。本來,她冰雪聰明,是大觀園裡惟一能與黛玉相提並論的才女,但封建禮教讓她不得不處處掩飾自己的才華;本來,"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是她的寫照,但她卻用"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控制自己的行為;本來,她善良,但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她冷漠對待金釧兒的投井,一心只想著怎樣取悅王夫人。雖說如此,但寶釵以自己的理性贏得大觀園上下一致好評。她做事有分寸,懂得察顏觀色,對每個人都很熱情並與她們相處得很融洽。她的冷是內心的平和與安靜,不同於黛玉的孤傲。寶釵,你把愛與苦藏在心中,你是最累的,但你活得精神,冷得精彩,理性得出眾!
你寄人籬下,被無形的牢籠束縛著,你渴望真摯的愛情,你悲嘆自己的命運。於是,提鋤攬籃,收一方落紅。扶柳灑淚,送一池飄絮。你曾在元妃省親這般熱鬧非凡的時候,落淚焚稿,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及"令你惆悵。在水邊,你寫下了《葬花詞》——"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你控訴社會的黑暗,不斷與現實做鬥爭。"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寶玉說。於是,你選擇了水,在水邊,你為自己洗一身清潔。寄人籬下,誰能瞭解的苦楚?眾人的冷落不是虛構。不信,請看書中第六十二回,探春算他們家一年從頭到尾的生日時,就是記不起何時是黛玉的生日,並拿黛玉與身份卑微的戲子相比,以此來取笑她。大觀園的生活對於黛玉是"風刀霜劍嚴相逼",而黛玉骨子裡的敏感與自尊使她對自己的命運更多的是哀嘆,或是"花謝花飛飛滿天,紅香消斷有誰憐"或是"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都是黛玉孤獨的寫照。善良真誠,誰能發現她的本性?黛玉的本性是善良真誠的,尖酸刻薄的話語和狹隘的心胸不過是捍衛自己自尊的表現。教香菱寫詩,為自己誤解寶釵而真誠道歉,為金釧兒的死淚流滿面,這些都是黛玉善良真誠的表現。木石前盟,誰能體會其中真摯的感情?從寶玉一句"你且站住"牽引出的.情誼,成了黛玉精神的寄託。他們彼此愛護、賞識,以為會是天長地久,但當得知寶釵與寶玉正在進行婚禮時,她的病情更加惡化,在即將玉消石隕時,顫顫巍巍地道出一句"寶玉,……包含多麼深的情!
"碾冰為土玉為盆,半卷湘簾半掩門。""偷來梨芯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詮釋了你的才華。幽淑女悲題五美吟,你寫出了西施"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的思念,寫出了明妃"絕豔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回"的無奈,述虞姬的"黥彭甘受他年醢,欽劍何如楚帳中。""都緣傾福生前造,更有同歸慰寂寥"的綠珠以及"尸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的紅拂。多才的你,對他們的理解,化作了紅樓一角的一束燦爛。銘記你風骨遠勝一朝的絢麗的詩篇;銘記你攬鋤葬花的孤獨;銘記你如鏡如珠的眼淚。黛玉,一曲紅樓,唱出聲聲嘆息。一本《紅樓夢》讀懂眼淚,讀懂你溫情的善良,讀懂那破碎的美麗。晚風吹過河面上最後一波漣漪,夕陽收起它最後一束光輝,月光遊離在紅色的琉璃瓦中。當許多都已沉寂。猛然發現,紅樓一角,你正朝我羞澀一笑。
經歷的一切哀愁,快樂和無奈將永遠刻在我們心中,清香永遠縈繞在身邊。如花般的生命,如花般絢麗,花的靈氣帶給了我們別具風格的美,我憐寶釵,也惜黛玉,為她們的才氣與智慧拍手叫好!
讀《紅樓夢》有感6
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文學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這是一本很難讀懂的小說。曹雪芹說他的紅樓夢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不僅是這本書的命,也告訴我們,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讀這本書要細細讀,慢慢品。
《紅樓夢》寫的是書中三個主要人物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角戀愛。我們能夠看到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我們也能看到四大家著有興旺到衰亡的命運。作者在這本書裡,用各種藝術手段,塑造了各種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
讀《紅樓夢》有感7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早就想好好讀一讀了。今天媽媽給我帶來了一本新書,我一看竟然是“它”,高興的一蹦三丈高,馬上就捧著書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是一部含笑的悲劇。它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史為主題,濃縮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時代變遷。這 部不朽的名著出自著名文學家曹雪芹之手,它以獨特的手法傳神的勾勒出每個人的性格特徵,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多種人物形象。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林黛玉了。林黛玉是一個多愁善感,弱不禁風,很有才華的人,她寫了很多詩,其中我最喜歡《葬花詞》了,內容是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從這裡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個孤高自傲的人,她嚮往自由的生活,卻因為生長在這樣一個封建社會里,最後卻吐血身亡,落了一個悲劇下場。看到這裡,我都要哭了,我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更為他們悲慘的命運而惋惜。特別憎恨那時候那種傳統的封建社會,所以醜惡的封建社會最後必將會走向滅亡的命運。
讀完《紅樓夢》,我感慨萬分,它讓我見識了人間的美與醜,善於惡,更讓我明白要好好珍惜現在,命運要靠自己去掌握,才能闖出一片新天地。
讀《紅樓夢》有感8
相,互動也。處,交往也。相處,天下之難事也。
相處之道,若水。
水至柔。
人常言“柔情似水”。《紅樓夢》亦云:“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相處,需水般柔情,去體貼,去關心。柔,是黛玉為寶玉被打而哭腫的雙眼,是寶釵為黛玉燉好的燕窩,是晴雯為寶玉補的雀金裘。相處之道,像水般浸潤每一寸土地,撫摸每一絲肌理,滋養每一方心田。
水至剛。
自古就有“滴水穿石”之典。水何其弱,石何其剛,而水可以穿石,可見水之剛也。水之剛,乃柔中帶剛。似王熙鳳嫵媚動人,操辦家事卻乾淨利落。相處,不可過分縱容,遇著不爽利的人、事,則需快刀斬亂麻,不可藕斷絲連。
水至韌。李白有詩言“抽刀斷水水更流。”寶刀可削鐵如泥,卻無法阻擋涓涓細流,可見水之韌。亦如《紅樓夢》中丫鬟香菱,原本也只略識得幾個字,後每日苦讀,熟讀李杜、王孟之詩,竟也寫出“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的新巧之句,也終入得海棠詩社,與探春、寶玉吟詩作對。相處,則因堅忍不拔而覓得新的天地。水至潔。“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水晶瑩透明,不浸染萬物,卻可清刷萬物之塵埃。似寶玉,家族世代為官,人人追名逐利,而他看破官場汙濁,絕不入仕,心自如積水空明。披上袈裟,只留下雪地一拜,便消失於世間。心清淨,相處則不會被汙濁所染。至柔、至剛、至韌、至潔,此乃相處之道乎?非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非其不爭,而是舉世莫能與之爭。似楊絳“我跟誰都不爭,我跟誰爭都不屑”,終成一代大師;有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贏得萬人敬仰。“我們曾如此期盼被外界認可,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道於我心,意在我行。相處之道,乃是提升自我啊!
讀《紅樓夢》有感9
論現代人之擇偶觀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讀《紅樓夢》有感。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這首詩無疑是整個紅樓夢這出愛情悲劇的寫照。
細讀紅樓不禁為寶玉和黛玉的悲慘愛情而惋惜心中也難免生出絲絲淒涼,同時透過對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家族沒落過程的生動描述,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種種黑暗和腐朽,進一步指出了封建社會已經到了"運終權盡"的末世,並走向覆滅的歷史趨勢。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複雜性,使我們讀來猶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樣真實可信,不僅賈寶玉,林黛玉這對寄託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連王熙鳳這樣惡名昭著的人物,也沒有將她寫得"全是壞",而是在"可惡"之中交織著某些"可愛",從而表現出種種矛盾複雜的實際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實",而這種真實也就難免不讓人將自身置於此書之中,領略其中的風韻。
然而有誰注意到薛寶釵在這悽婉動人的愛情背後心中流的種種辛酸淚。薛寶釵與賈寶玉可謂是金玉良緣從小就被認為是天生一對,而似乎對這個寶姐姐少了些類似愛情的東西的寶玉卻對遠方來的林妹妹甚是喜愛,林妹妹天生長得令人憐惜雙眸中也飽含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思,讀後感《讀《紅樓夢》有感》。她不滿封建社會的種種規矩和寶玉總是不按常理辦事,這位林妹妹的驕縱多情在寶玉眼中也甚是迷人。薛寶釵似乎也看在眼裡,而她卻大不同於林黛玉,服從於封建禮節辦事老練圓滑,不該說的話絕不多說一句,是長輩眼中的好孩子。最終黛玉病死,寶玉出家,薛寶釵雖與寶玉成親而終只落得獨守空房,度過餘生,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在整個紅樓夢中,賈寶玉可以說是"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的一個角色,這也令後人難以對他有一個合適的評論。
如果說林黛玉是浪漫主義的代表,那麼薛寶釵就是現實主義的象徵,賈寶玉心向林黛玉所代表的自由戀愛的浪漫,身體卻被薛寶釵所象徵的封建禮教的現實束縛著。現代人也不過如此,我們往往一邊期待一段美好的愛情,一邊用柴米醬醋鹽將愛情綁上現實的鉛砣,因而現實中我們往往選擇寶釵而放棄黛玉,所以黛玉也只能落個葬花而吟,香消玉損的下場。
說起紅樓中的女人,不得不提王熙鳳,一個女強人。經營著即將破敗的大觀園,可以說是他支撐著大觀園最後的光輝。如果說林黛玉是嬌弱的丁香,薛寶釵就是隱刺的薔薇,那麼,王熙鳳就是帶刺的玫瑰。
可現實中,林黛玉式的人可以為了愛情而辛苦自己,或是放棄自己的事業;而薛寶釵式的人卻只會把愛情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擇手段得到愛情,絕不會因愛人的想法而退讓半步;王熙鳳式的人則是把愛情和事業放在一起,希望將兩者並重。那麼,現代人會選擇哪種人?
父母之命,或像賈寶玉一樣,成為愛情的犧牲品,同時葬送了愛自己的林黛玉的性命;又或像賈璉一樣,不滿足於自己的家庭,不斷沾花惹草,讓王熙鳳十分沒面子;又或者……所以說曹大才子在紅樓夢中寫出的愛情觀,幾乎是代表了現代人的愛情觀,至於做出何種選擇,恐怕是隻有當事人才能決斷了。
讀《紅樓夢》有感10
是夜,雨下得很大,密密的雨簾打下了一地落花。折翼的蝴蝶從空中墜落,留下一道優美的弧線。放眼望去,只見一棟紅樓立在雨中,這是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十分古樸,十分典雅,人人不覺想要靠近。走近紅樓,我想這也許就是曹雪芹休息過,且寫出《紅樓夢》的悼紅軒吧!在推開那扇古樸大門的一瞬間,我聽見有一個低沉而溫和的聲音:“歡迎進入悼紅軒,我將帶你走進她和他的一生。”一道銀光閃過,我隨之不見。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香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遠處傳來一陣歌聲,漸漸的聲音越來越清晰,從中還夾雜著少女的哭聲。倒底是誰在唱歌呢?我站在山坡上向四周望去,卻沒有見到任何一個人,我似乎是這兒唯一一個人。當我正在疑惑時,卻又聽她唱道:“爾今喪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時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聲音越發的悲涼悽慘了,我暗想這莫不是哪個女孩兒受了什麼委屈而跑到這裡來哭的吧!我正在想著,卻又聽到山坡下又有哭聲傳來,不禁暗歎有人太過痴情了。忽然,山坡上閃出一個人來。只見她一襲淡青色長裙,弱不禁風,三千青絲鬆鬆的在腦後挽了個髮飾,兩彎柳眉下是一雙淚光點點的水眸。她手倚花鋤,生得傾國傾城。我由此猜得她便是林黛玉,那麼下面那個便是賈寶玉了吧!見她走來,我唯恐打攪了他們,想走卻又捨不得。正在我猶豫中,她已從我身旁走過。我才發現她是看不到我的,正想走過去看看。突然眼前一黑,再次跌入了漩渦中。
我在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旋渦中看盡了賈府的盛衰過程,看到了林黛玉與賈寶玉的分分合合、哭笑打鬧……
這是最後一次了吧!我想。這一次,我來到的竟是一個女子的閨房。之間四周擺著一個個書櫃,上面堆滿了書。而那在青色帳子圍著的床上躺著的正是林黛玉,她只穿著一件月牙色的單衣,烏髮披在肩上,面色慘白毫無血色。她身旁坐著一個丫鬟,我想那應該是紫鵑。又見床邊有一個火爐,我一下子明白了她下一步要做的事,我明白了那接下來會發生的一切。但我無法阻止這悲劇的發生,我終不忍再看。我知道,她恨,她恨賈寶玉,恨他的薄情寡義。是啊,他們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彼此心中早有了愛慕之意。但是如今,她命在旦夕,而他卻要在這個時候娶了薛寶釵,他的寶姐姐。她又怎能不恨呢?
林黛玉的一生就是一個悲劇,她愛哭,但又有多少淚珠兒可以供她從冬流到夏,從春流到秋呢?縱使她才華橫溢,傾國傾城勝過傳說中的李夫人,但在這大觀園中,在這個封建王朝中她又能如何?她只能悲惋地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只能在夜晚與同樣寄人籬下的史湘雲在岸邊吟出“冷月葬詩魂。”
也是啊,在那個年代不會只有一個賈府,也不會只有一個林黛玉。而那些無奈死去的女子又是怎樣的不甘呢?風停了,雨住了,我一個人立在街上,紅樓不見了,我不覺想起一首詩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讀《紅樓夢》有感11
微雨,清掃如夢的浮塵;豔陽,稀釋淅瀝的雨霧;雲層,掠過空靈的雁影。一切的一切,都在若夢如煙的幻境中消逝……
小雨,纏綿地下著,灑過青翠的竹葉,幽幽地竹香透窗而入,隻身坐在窗前,膝間攤開一本《紅樓夢》靜然看著窗外的風,窗外的雨,不由地憶起作者"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的苦澀,不由地憶起林黛玉"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哽咽,不由地憶起……
她,才情無雙的小家碧玉,他,痴情善感的大家公子,從相識、相知再到相愛,他們經歷了無數的波折。上一世,她是一株仙草,他是絳珠仙子,他每日為她澆水,她想來世,以淚報答他的恩情;這一世,她,失去了父母雙親,只能來到賈府,寄人籬下,身弱多病的她卻在這封建大家族的冷漠之中步步小心,步步謹慎,此刻的我真想向天質問,為何,為何要這般待她,她已經如此悲痛了……
窗外,無邊的細雨,變成了,如注的大雨,或許這是林黛玉委屈、怨恨的淚罷……母親進了房,替我關上了窗,點亮了燈,橘黃色的燈光柔和地照在了我的臉上,卻不知,臉上何時多出了兩行的清淚……
黛玉在聽聞他要大婚的訊息後,病倒了,從此一病不起,在他大婚的那一天,她咬緊了牙關,狠下心撕碎了這些年來,他和她之間所有的書信,撕不碎的,就用火焚成了灰,一了百了,黛玉啊,你可知道,當你對鸚哥說出,你的身子好歹是乾淨的,教他把給你給送回去時,我的淚已經滂沱而下,心情不能平復,久久的,久久的……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她的悲痛,他不會懂,風雨過後,不會再有彩虹……
讀《紅樓夢》有感12
人間重生之時,歷經星辰斗轉,滄海鉅變。曾似世界末日,一蕩後世繁華。於此噬滅天地洪荒之危難時刻,女媧忙煉來補天之石救蒼生於混沌之中。眾石皆為之重用,唯這一頑物,只沾了那一份靈氣,落在天邊,便寂守於此,直至那癩頭和尚和那跛足道士解救了他,領他落入紅塵遊玩一遭,害那紅塵之中,又多此一深情而無力的故事。
《紅樓夢》讀了很多遍,它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屹立不倒的著作,後世一直拜讀研究至今延續不斷,多讀幾遍是值得的。慚愧的是我卻仍舊會經常搞不清人物之間的關係,或者偶爾張冠李戴一下,一點不像是讀了很多遍。這本書,若不是投了心思去研究,都是淺涉。但每次讀,儘管讀得淺,也還是收穫很大。每次讀完都有不同的感受,隨著一次次地重溫,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個長長的故事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我是從小看著越劇版的《紅樓夢》電視劇長大的,聽不懂戲文,但是也知道,林黛玉是個多愁多病身,卻也是一個嬌弱的美女,正所謂:“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雖然這句詩是我後來看了書之後知道的,但小時候我心裡的林黛玉,差不多也是這樣的形象。於是我那時覺得林黛玉這個人物,肯定像很多的千金大小姐,從小體弱多病,嬌生慣養,慣得一身毛病不說,還藉著長得漂亮,到了人家家也撒嬌耍脾氣,是個極難纏的。看了頭幾遍書後,這種感覺還一直縈繞在心頭,想不通為什麼賈寶玉就那麼喜歡這個一肚子小聰明,嬌氣任性,慣壞了的大小姐。
這個答案也是這次又重新拿起《紅樓夢》才更明確了的。林黛玉從小就易失去身邊珍貴的東西——母愛、父愛、健康,缺乏安全感。而林黛玉又是個讀了些書,肚子裡有一丁點“進步思想”的“聰明”女性。年紀輕輕就被送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雖然也是親戚家,但終究是客,寄人籬下。再加上這榮國府寧國府住的都是國親國戚,一色的有見識有修養的大家子弟。當然是處處小心謹慎,觀察周圍人事也是謹小慎微,想盡量把自己保護起來,她害怕再被傷害。可人也往往越是把自己保護得緊,那層外殼越堅硬,偶爾也可能會傷到人。但好歹林
黛玉也是受過了良好教育的,厲害不到哪去,就是會變得敏感,會變得什麼都在乎。而且黛玉又是個極痴的人,痴親情、痴友情、痴愛情,處處痴,處處在乎,處處敏感。再有點小聰明,說話就不饒人了,看起來似乎還有點不近人情,常常弄得寶玉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所以其實黛玉是很可憐的。但黛玉並未因為世俗將自己這些小脾氣小性子掩蓋掉,該發點小脾氣的時候就鬧鬧,該使點小性子的時候就哭哭,又是一副招人憐招人疼的“病如西子勝三分”,那份本真的純美怎會不教寶玉掏心掏肺地喜歡?當然,黛玉也並不是就毫無道理地刁蠻胡鬧,不然這個大家裡也沒有她的棲身之所。黛玉時常發發小脾氣,哭哭啼啼,望著什麼都能傷感一天,其實苦和悶都憋在內裡,那種寄人籬下缺少安全感而本能的保護也並沒有體現得淋漓盡致。更多的呈現在了晴雯的身上,晴雯的剛烈,不饒人,像刺蝟一樣扎著渾身的刺,就是自我保護。寶玉也珍惜她,喜歡她,因為寶玉真,恨假,所以喜歡晴雯,還有黛玉那樣的真,真實的美。
與林黛玉相對的自然就想得到薛寶釵。我以前一直很喜歡她,可能是喜歡她的落落大方,知書達理,通曉人情世故。可越是看《紅樓夢》看得多了,越是對她喜歡不起來了。厭就厭在那個通曉人情世故。也是寄人籬下,但她處世的那種圓滑,讓我覺得她是個內在難分辨的人。說話都是好聽的,不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做的也都是好人,都討好了別人,幫助了自己。她倒是大家閨秀的典範,可也是封建禮教的惡果。我甚至難以分辨,她直到最後,對寶玉的那份愛,究竟是愛情多一點,還是婦道多一點。她的封建,全體現在一個“信”字,她不信也沒有木石前盟,卻一直信了金玉良緣。所以寶玉是不會真正愛上寶釵的,他們的婚姻即使被寶玉接受,接受的也是世俗,不是愛情。寶玉不是人間的木頭疙瘩,是神仙補天剩下的神石,當然超脫,沒有那麼多的世俗。暫不提木石前盟的事,骨子裡,也就愛的是黛玉那種竹子般的清新脫俗(我一直覺得黛玉配竹子真是絕了)。
提到寶釵,我覺得就不得不提襲人。這是一個我一直很喜歡的人物,很實在,很厚道。聰明、懂事,會為人處世,又有黛玉的那種痴。她沒有寶釵那麼精明,也沒有黛玉那麼任性,對人和氣,處事穩重,工作認真。
讀《紅樓夢》有感13
我國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先不說前面三個有無看過,有無興趣。光是最後的《紅樓夢》早早引起了我的興趣。借初中寒假,借來了這本書並且在幾天之內看完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結局,是個名副其實的悲劇。
《紅樓夢》以林黛玉、賈寶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濃縮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時代內容。裡面有著大量的人物,關係複雜一個不小心便會全盤打亂。書裡的詩,每一篇都有著無限趣味,詩意濃濃,讓人止不住讚歎,這也彰顯了人物的文采。
書裡,“黛玉香魂隨風散”這一回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寶玉在娶親時,黛玉正好去世了。暴雨那邊的喜樂聲和黛玉所在的瀟湘館的哭聲成了鮮明的對比,相比之下,黛玉那邊更顯淒涼。黛玉在那一章,僅在那一瞬,生命之花凋零,告別了寶玉,告別了賈府,告別了這個世界。黛玉的人生是淒涼悲慘的。我為她感到些悲傷,但也有些高興。悲傷的原因很簡單,這麼一個才女就這麼離開了。從“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到“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不論是《葬花吟》還是《海棠詩》;不論是《詠菊》還是《菊夢》。無論是哪一首都蘊含著她的才華。詩,就像她美麗的靈魂,像她精神的寄託。每一次看到她的詩,總有一種一把鋒利而尖銳的刀深深插入心中,悲傷的感情在心中迴盪。而其中的《葬花吟》像萬箭穿心般疼痛。高興,那也是有理由的。我認為死對她來說不像是一個悲傷的結局,更像是一種解脫。病痛的折磨,與寶玉成不了眷屬……這一系列的事情無不把她折磨的遍體鱗傷。與其被折磨的遍體鱗傷喘不過氣還不如以死為解脫,沒有病痛,更無心痛。對她來說也是一個好的結局。黛玉的死也算應了《葬花吟》中的“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有死必有悲,黛玉的病弱身子也早就註定了她此生必定悲哀悽慘。那一瞬,黛玉的“花”,落了。她的魂,伴風而散。這一章,把我的情感牽引到了悲傷的頂點。悲傷多不如惋惜多,雖然她與寶玉不能終成眷屬。可至少,她解脫了……
《紅樓夢》描繪的生動形象,一字一句,一言一語,無不牽動著讀者的心情,好似完全融入其中。這也是曹雪芹的厲害之處了吧。
《紅樓夢》,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悲劇。
《紅樓夢》,是一個含笑的悲劇……
功!他時時刻刻嚮往自由,他是無罪的,他確實應該自由!在安迪自由後,領走了典獄長的錢。就以貪汙,謀殺的罪名把典獄長告上了法庭,典獄長最後也開槍自盡了。
試問,要是沒有安迪對自由的追求獄努力,他,能成功嗎?
其中,安迪與瑞德的一處對白一直在我心中醞釀。安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牆關不住,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完全屬於自己。”瑞德:“你指什麼?”安迪:“希望。”瑞德:“朋友,我告訴你,有希望才危險。希望能把人弄瘋,希望無用,你最好認命。”沒錯,希望能把人弄瘋,安迪就是這樣,心中懷有希望,拿著一把小鐵錘挖向成功,在常人看來這是瘋狂之舉,希望是有用的。
只要常懷一顆希望的心,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也終會找到溫暖的海港。夢想不是說實現就能實現的,哪怕你的夢想十分荒唐,也要去努力。王俊凱說過:“如過夢想有捷徑的話,我想,那一定是堅持。”如今,他和另外兩個搭檔也成為人氣高的少年組合。他們也曾失敗過……想要成功得有方向,想要成功就要堅持,想要成功那就不能言敗。
努力吧!說出自己的夢想!去為它奮鬥!
讀《紅樓夢》有感14
一段纏綿的情緣,兩眼流不盡的淚水,三人生死糾葛的愛恨情仇……
初遇時,那句,"這位妹妹我曾經見過",一眼,她入了他的眸,他也入了她的心。此後,她流淚是為他,他瘋魔也是為她。沒人知道,他曾是神瑛侍者,她曾是一枚絳珠草,木石前盟,是他們的緣,亦是他們的劫。
神瑛侍者帶著五彩石來到繁華紅塵,而絳珠草為了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也追隨侍者而去,許願以一生的淚水來報答。她確是留了一輩子的淚水,耗盡了心神,最後鬱鬱而終。
神瑛侍者入世,銜玉而生,故名寶玉,一年後,姑蘇林黛玉出生,她就是絳珠仙子。在賈敏去世,林如海逐年老去的情況下,為了黛玉有人陪伴,教導,林父將黛玉送去賈府,黛玉與寶玉糾纏一生的命運便就此開始了。
寶玉與黛玉相識相知,他們興趣相投,在封建制度,森嚴等級下,他們都有著與世不容的逆骨。他們的相戀同所有的戀愛相似,甜蜜而又酸澀。他們矛盾過,黛玉曾因爭吵誤會剪碎了贈予寶玉的香囊;他們契合過,黛玉葬花,"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道盡了歲月的無情,時光的殘忍,寶玉亦有感而發,悲慟大哭;他們思念過,當寶玉失玉,神智迷失時,誤以為黛玉將要歸家,他的淚水裡,是最真摯的情;他們痛苦過,當黛玉病重,為寶玉的訊息病況疏好疏壞,而彼時正神志不清的寶玉,因將要娶黛玉為妻而有了一絲清明。兩個痴兒,為彼此傾心,為彼此傷神,誰又知這只是一場註定沒有結果的姻緣。
金玉良緣,本是兩個人的幸福,這裡,卻是三個人的悲劇。黛玉魂歸離恨,寶玉看破紅塵出家,而寶釵,一人獨守半生寂寞。黛玉清高淡泊,悟性極高;寶玉天資聰穎,多情而又痴情;寶釵曾有詩"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他們都有絕世的才情,可惜在腐朽且日漸衰落的大觀園的禁錮下,他們的人生走向了遺憾,走向了生離死別的結局
我仿若還能看見黛玉泯唇一笑間的風情,還能聽見那委婉哀怨的葬花吟,我感受到了寶玉與姐妹嬉鬧時的愉悅,體會到寶玉出家時四大皆空,茫然若失的心痛,我眼前還有寶釵嫵媚秀麗的身姿在浮現,耳邊仍有她半生孤寂的嘆息在迴響……
曲終人散,唯留一杯清茶,淡淡品,似有餘韻……
讀《紅樓夢》有感15
是在一個角落裡發現它的,在陰暗的角落,透著厚厚的灰塵,隱隱約約地看見了書題,厚厚的一本,抽出,便欣賞起來,曲折的故事情節,優美的文筆,把我帶入了清朝,帶入了大觀園……
驚——黛玉之清秀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好一個“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坐在窗前,微風陣陣,冒著被老媽發現的危險,我仍是翻開了《紅樓夢》。黛玉的身世本就撲朔迷離,再加上貌若天仙的清秀之美,更讓我對她的身世表示懷疑。雖然沒見到,但仍是能想象出那一副病態美,若西施般的清秀之美。
奇——寶玉之叛逆
寶玉,本就是來歷不明的人物,身家性命全系在“通靈寶玉”上,如此便可證明,後文寶玉的玉丟失之後,賈府漸漸衰敗,黛玉葬花,寶玉被和尚帶走的緣由了。而這麼一個不平凡的人表現出來的性格,也令人驚奇。寶玉骨子裡透的,是對封建統治社會的叛逆,他厭惡官場人心險惡,不滿於封建社會的種種規矩,而他與黛玉的愛情也是由於他的叛逆。但這種叛逆,也是造成寶、黛二人最後結局的關鍵……
“鈴……”門鈴響了,我趕緊把書放進抽屜裡,安分的作業。恩?不對,好像……走出房間一看,是對面那戶人家。哎,虛驚一場!於是,又不忙不迭地坐好,拿出《紅樓》。
嘆——人世之悲涼
《紅樓夢》中的寶黛愛情是那麼悽婉哀怨,榮、寧兩府的盛衰歷史也令人扼腕嘆息。不知何時,風已斑駁了眼前的字跡。無淚、無怨。黛玉的結局,是她的歸宿。她可能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也可能絕望悲哀,卻仍無怨無悔。但不論怎樣,她最終是落到了這副田地,“一把濁淚憐自身”,“為君消得人憔悴”。與其說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劇的起因,還不如把責任歸到萬惡的封建社會,以元春為首的封建集團無情地扼殺了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寫書必有本,而作者曹雪芹若是一樣失去了至愛,當血淚灑盡的曹公轉身面對不堪回首的歷史時,怎能不發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嘆!《紅樓》講述的,不只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它告訴我們更多的,是這個社會的人性世態與令作者曹先生寒心的一些社會現象。
我不自覺的嘆出一口氣,而這時,媽媽不知何時已來到了我的身後,書被收走。啊,我的《紅樓》!
贊——先生之文筆
帶著書被收走的陰霾,我仍是固執的回想,字裡行間,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舒適感,完全陶醉在曹先生優美的文筆中。如流水涓涓,如驟雨傾盆。先生的文字,讓我彷彿身臨其境。隨著寶玉、黛玉一同嚐遍人世酸甜。隨著先生一起,看榮、寧兩府由盛到衰,明知其中的奧秘,卻笑答:“天機不可洩露”。而其次,便是先生的機智。人名、地名被先生取得優雅而內含天機。“瀟湘館”,“消香館”;“賈府”,“假府”……這近千個人名中,無不包含著人物的故事、性格。而這些,便足以讓讀者拍案叫絕。
捧讀先生的作品,不禁讓我浮想聯翩:多想像先生一樣,腹藏百書,也創作一部鉅著。這便是我現在跋涉一座座山要追尋的那個海。
可以說,是先生許了我這一個“紅樓夢”。
我又把它放回陰暗的角落,因為我已有夢。希望下一個朋友也可以像我一樣,對著書,輕輕地說道:“許我一個‘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