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河中石獸> 河中石獸教案9篇

河中石獸教案

河中石獸教案9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河中石獸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學習要點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課時安排: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學生展示

  (一)課前三分鐘演講。

  (二)白板展示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並抄寫詞語。

  圮(pǐ)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沒 齧(niè)齒

  溯(sù)流 歟(yù) 曳(yè) 鐵鈀(pá) 臆(yì)斷

  2、詞語解釋

  曳鐵鈀(“鈀”通“耙”,平整土地用的農具)

  二石獸並沉焉( 並:一起)

  閱十餘歲 ( 閱:經歷 )

  蓋石性堅重 ( 蓋:句首發語詞 )

  但知其一 ( 但:只)

  是非木杮 ( 是:代詞,這)

  求之下流,固傎( 固:副詞,本來 )

  爾輩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為:介詞,被)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為坎穴(為:動詞, 成為)

  眾服為確論(為:動詞,是)

  一老河兵聞之 (之:代詞,指”“求之地中” 這種觀點)

  其反激之力 (之:結構助詞,的)

  3、譯句。

  (1)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

  (2)爾輩不能究物理。

  (3)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4、文學常識及背景

  作者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部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遺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料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5、透過預習,你知道故事說了一件什麼事嗎?

  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裡,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二、課堂提升

  1、匯入語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2、朗讀課文。個別學生讀或者集體讀。

  3、看課文註釋,試譯課文。疏通重點句子的含義。

  就課文不理解的句子質疑,小組內討論解決。師生共同討論。

  文言現象總結:

  ●通假字

  曳鐵鈀 (“鈀”通“耙”,平整土地用的農具)

  不亦顛乎 (“顛”同“癲”,瘋狂)

  ●古今異義

  二石獸並沉焉 ( 並,古義:一起 ;今義:並列 )

  閱十餘歲 ( 閱,古義:經歷; 今義:閱讀 )

  蓋石性堅重 ( 蓋,古義:句首發語詞 ;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義:只 ; 今義:錶轉折 但是,卻 )

  是非木杮 ( 是,古義:代詞,這 ;今義:判斷動詞,是 )

  求之下流,固傎( 固,古義:副詞,本來;今義:堅固 )

  爾輩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今義:物理學 )

  ●一詞多義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介詞,被)

  為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為坎穴 (動詞,成為)

  眾服為確論 (動詞,是)

  之 一老河兵聞之 (代詞,指”“求之地中” 這種觀點)

  其反激之力 (結構助詞,的)

  ●詞類活用

  棹數小舟 (名詞用為動詞 ,划船)

  暴漲 (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句式

  被動句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為……,表被動,可譯為“被”)

  倒裝句 當求之於上流 (狀語後置,狀語“於上流”放在動詞“求”的後面)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得”的後面省略了賓語“之”)

  4、質疑: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討論並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

  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裡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三、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學習要點:1、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學生展示

  1、朗讀課文,複習上節課內容。

  2、學生講析《課時練》基礎習題。(P87-88)

  二、課堂提升

  1、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討論並歸納:

  (1) 寺僧以為石獸被水衝到下游支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

  (2) 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石頭埋沒有在沙裡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衝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衝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衝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衝,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衝物的常物,認為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他幾十年的實際經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 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2、 質疑: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方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討論並歸納:

  第一種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三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3、質疑: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麼道理?

  討論並歸納,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三、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主觀臆斷,以致犯下錯誤或鬧出笑話的事例?與同學交流這類小故事。

  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四、佈置作業。

  編寫人:張聰

  教學反思: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12

  《河中石獸》教案

  一、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

  1. 重點 :

  (1)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學時間: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刻舟求劍”的故事嗎?(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裡。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刀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達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裡尋找劍。)同學們,這個楚國人按照這種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劍嗎?(不能!)他要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劍呢?(馬上從劍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裡尋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獸掉到水裡,過了十多年後,我們應該去哪裡尋找這尊石獸呢?(石獸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確的答案,就一起來認真學習《河中石獸》這篇文章吧!

  (二)交流作家作品資料

  作者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該書是紀曉嵐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三)掃清文字障礙,順暢朗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範讀

  2.明確重難點字的讀音

  幹(gān)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曳(yè) 杮(fèi)

  湮(yān) 齧(niè) 溯(sù) 歟(yú)

  3.學生集體朗讀課文,落實字音。

  (四)理解文句意思,整體感知課文

  小組合作學習,藉助註釋和詞典翻譯課文。學生邊讀邊譯,劃出疑難地方。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五)作業:

  完成本課練習題(課前將以下內容印發好,上課發給學生。)

  第27課《河中石獸》練習題

  一、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1. 古今異義

  ① 二石獸並沉焉 (古義:一起 今義:並列)

  ② 閱十餘歲 (古義:經歷 今義:閱讀)

  ③ 是非木柿 (古義:代詞,這 今義:判斷詞,是 )

  ④ 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語詞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⑤ 但知其一 (古義:僅僅,只 今義:錶轉折 但是,卻)

  ⑥ 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 今義:一門學科)

  2. 一詞多義

  一老訶兵聞之 (講學者的觀點)

  其反激之力 ( 助詞,的)

  如是再齧 (像)

  如其言 (按照)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被)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為坎穴 (成為)

  眾服為確論 (認為)

  3.詞性活用

  ① 棹數小舟 (名詞用作動詞,划船)

  ②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4.通假字

  曳鐵鈀 (“鈀”通“耙”,平整土地用的農具)

  二、特殊句式翻譯

  1.反問句——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怎麼能被洪水攜帶走呢?)

  2.疑問句——可據理臆斷歟?

  (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第2課時

  (一)檢查上節課練習題的完成情況

  採用PPT或小黑板的形式公佈答案,以節省時間。

  (二)朗讀匯入

  集體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準確斷句。

  (三)合作探究

  PPT或小黑板出示本課須探究的題目,小組合作學習。

  1.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明確: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裡,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2.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明確:三位,他們分別是寺僧、講學家與老河兵。

  ⑴寺僧以為石獸被水衝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衝擊力,將隨水流而下。

  ⑵講學家認為石獸在下沉處深埋,因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石頭埋沒有在沙裡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認為石獸已逆流而上,因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衝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衝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衝越深,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衝,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

  3. 誰的方法是正確的?為什麼?

  明確: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確的。寺僧按照水衝物的常理,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係;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實踐經驗,綜合考慮了石獸、泥沙與流水的關係,符合物理學上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4.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四)課堂小結

  本文透過敘述找寺廟石獸一事,告訴我們做事不能主觀臆斷,而應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閱讀

  《冬夜讀書示子聿》——(南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詩意:古人做學問總是不遺餘力的,即使這樣,也是從年輕開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斷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自己親身的實踐。

  (六)作業

  1. 完成課後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2. 背誦課文

  《河中石獸》預習學案6

  課前預習:

  知識連結:作者簡介:紀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再加之後來對人情事故之通達,24歲便中進士,31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他為人為官剛直不阿,機智善辯,其淵博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其作品涉獵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領域。

  他的作品記錄很多親身經歷,詳述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內容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

  本文選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該書主要記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關於考據的文字。

  1.為下列加點字注音

  圮( )於河 募( )金重修 棹( )數小舟 曳鐵鈀( )

  木柿( ) 湮( )沒 齧( )沙 溯( ) 歟( )

  2. 本文作者 ,字 ,是 朝的 、 家,也是《 》的總篡官。

  3.本文選自《 》 一書,這是一部 小說,全書主要記述 ,其中也有不少 。

  4.用文中的句子寫出本文的主旨

  6.翻譯下列句子

  山門圮於河 譯:

  二石獸並沉焉 譯:

  爾輩不能究物理。譯:

  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譯:

  遂反溯流逆上矣 譯:

  課堂思辨:

  一、檢查預習

  二、匯入新課

  三、熟讀課文(抽讀、齊讀等方式)

  四、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1.結合課下註解弄懂課文意思 2.小組內互相釋疑 3.小組內串譯課文

  五、課堂探究

  1. 課文說了一件什麼事?

  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裡,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1、 故事中主要說了哪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分析一下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對於河中石獸的位置:

  寺僧判斷其在 ,

  依據是 ;

  講學家判斷其在 ;

  理由是 ;

  老河兵則判斷其在 ,

  是因為 。

  3、文中兩次寫道了笑:“講學家聞之笑之”、“老河兵聞之又笑之”,這兩次“笑”各有什麼含義?

  講學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各自表現出的性格特徵是什麼?

  寺僧:

  講學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斷為什麼是正確的?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麼結論?怎樣理解這句話?

  7、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

  分段:

  第一部分( 段 — 段):寫

  這部分以 (填表達方式)為主。

  第二部分( 段): 。

  這部分以 為主。

  8、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 ,而要 。

  當堂鞏固:1、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是非木柿 如是再齧 B、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後特徵為洛陽令

  C、一老河兵聞之 當求之於上流 D、山門圮於河 果得於數里外

  2、聯絡上下文,說說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2)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4)一老河兵聞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顛

  7)然則天下之事……

  3、對下列句子翻譯不當的一項是 ( )

  A.尋十餘里,無跡。(尋找了十多里,也沒有石獸的蹤跡。)

  B.眾服為確論。(眾人佩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判斷。)

  C.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找到石獸在幾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沒有找到。)

  4、閱讀:1.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2.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眾服為確論。3.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

  4.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用自己的話寫出下列代詞指代的內容

  ⑴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到了“石性堅重,沙性鬆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作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此得出的最終結論是___________(A、爾輩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C、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顛乎?);老河兵的最終結論則為_________(A、水不能衝石;B、再轉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擲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注音或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山門圮於河(倒塌) B.棹數小舟(划船)

  C、不亦顛乎(顛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一種見解是從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認為應在石獸落水處尋找石獸。

  B、一種見解是從水暴漲衝擊石獸而走作分析,認為應該到河的下游去尋找石獸。

  C、一種見解是從石性、沙性和水衝擊角度作綜合分析,認為應到獸落水的上游去尋石獸。D、三種見解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實踐更重要。

  質疑反思:

  總結點評:

  家長簽名:

  文言文閱讀(12分)

  河中石獸

  ①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③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④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⑴一寺臨河干( ) ⑵山門圮於河( )

  ⑶閱十餘歲( ) ⑷但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點詞語的古今異義。(4分)

  ⑴如是再齧 古義:( ) 今義:()

  ⑵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 ) 今義:(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聞之笑曰 B.當求之於上流

  C.一老河兵聞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4分)

  ⑴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翻譯

  ⑵然則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翻譯

  16.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2分)

  答案:

  (二)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經歷 ⑷只

  13.⑴這樣 判斷動詞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學

  14.D

  15.⑴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河水沖走呢?

  ⑵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一點道理就可以主觀臆斷嗎?

  16.事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獸》表格式教案11

  課 題

  河中石獸(初案)

  年 級

  七年級

  學 科

  語文

  主 備 人

  饒曉月

  稽核時間

  20xx.12.1

  參與人員

  藍永亮、王國芳、紀慧敏、夏慧慧、李慧、翁飛雪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歸納課文的中心意思

  2、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 語句的意思。

  3、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思路,歸納課文的中心意思

  一、匯入新課:

  展示圖片:這幅圖片是清代學者的書房,取名“閱微草堂”知道這位學者?

  二、自學指導、合作探究。

  (一)展示預習成果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做“導學案”“基礎達標”1——3題

  (一)做完後,學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後說原因,要規範完整

  (二)讀課文。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2、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三)藉助註釋和詞典翻譯課文。(四)合作探究

  1、故事說了一件什麼事?2、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3、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4、總結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5、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三、大組彙報,教師點撥。

  1、2題略

  3、可分五層:一頭一尾,中間三層。開頭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第一種尋找方法;接著是另三種不同的尋找方法;最後,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理臆斷”。

  4、四種:一在河中原地尋找兩個石獸,理由原地是石獸沉落的地點;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輕,石獸會漸沉漸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於河水衝激,石獸反而會溯流而上。

  5、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第二種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第三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第四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歸納本文中心: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四、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做導學案拓展 練習題。

  五、課堂小結,單元迴歸。

  教學參考:河中石獸究竟到哪裡去了?

  河中石獸究竟到哪裡去了?

  清朝紀曉嵐的《河中石獸》是一篇著名的文章,文章記載了一個故事,一個廟門外的兩隻石獸連同山門一起落到河裡,十多年後,廟裡的和尚要重修山門,就到河裡尋找石獸,始終沒有找到。後來經一位老河兵的指點,在上游數里處找到了石獸。對石獸不是沉在原處,也不是被水衝到下游,而是跑到河流的上游的原因,老河兵給出的解釋是,石頭又硬又重,河沙又松又輕,水衝不走石頭,它衝在石頭上反激過來,一定會衝激石頭下面的沙子,形成坑穴。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底部一半的時候,石頭一定會倒在坑穴裡。像這樣,水再衝激石頭底部的沙子,石頭再倒在坑穴裡,不斷地反覆,石頭就逆流而上了。

  對老河兵這樣的解釋,沒有人提出過懷疑。

  好多年前,我為了幫助一位初中語文教師備課,為她設計了一個教案,用一個自己設計的簡易教具,模擬河水衝激河沙,想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石頭怎樣一點一點地往上游“走”的情景。我和這位老師來到操場的沙坑旁,找來了一塊有點像石獸的磚頭(石獸的形狀不是圓球形,也不是圓柱形的),放在沙子上,用手模擬水衝激,掏空磚頭底部的沙子,想看到磚頭翻倒在沙坑裡的情景。這時,不可思議的情況出現了:沙子掏到磚頭底部一半的時候,它不是往前翻倒在沙坑裡,而是斜斜地滑了下去,再掏空磚頭底部的沙子,磚頭還是向下滑,越滑越深,一點也沒有老河兵所說的石頭往前倒在坑穴裡的意思。

  這個 “實驗” 出乎意料的結果引起了我的思索。石頭為什麼不會翻倒在沙坑裡,而是滑落下去?仔細一想,恍然大悟,石頭要翻倒在沙坑裡,需要有一個從後面往前的推力,可是實際情況是,這樣一個從後往前的推力是不存在的,所以,石頭不可能往前翻倒在沙坑裡,只會向下滑動,更深地陷入沙子裡。

  我又猜想,如果石頭是圓球形的,或者是圓柱形的,會不會出現老河兵說的情形呢?圓柱形的石頭是會滾動的,但是,按上面所說的方法去試驗,隨著水流把石頭底下的沙子沖走,石頭朝前滾動的同時,也往下滾動,這樣石頭越滾越前,越滾越深,等到石頭的一半陷入沙中的時候,就再也不可能出現水沖走石頭底部的沙子,石頭再向前滾動的情況了。如果上面的猜想是正確的話,那麼,石頭向前滾動最多是這個圓柱形石頭半徑的距離,根本不可能滾到距離石頭落水處向上遊方向數里的距離。如果是個圓球形的石頭落到水裡,那就根本不可能出現水流衝激石頭底部的情況,水流衝到石頭上,因為石頭是圓球形的,所以水都從石頭的兩旁流走,不會出現流水反激回去的現象。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猜想和推理,但是,我相信,這些猜想和推理是正確的。由此判斷,紀曉嵐的《河中石獸》中所記載的故事,缺乏真實性。

  《塞翁失馬》教學反思

  今天,我們學習了這冊書的最後一課《塞翁失馬》。這一節課我收穫了很多。

  這節課我還是按著以往的教學程式來進行。首先讀每日名言:人不是因為看到而相信,而是相信了才看到。人總是按著自己的思想去行動。我覺得這句話學生能理解的很不錯。但是幾個程度好的學生他們的理解都不太貼邊。我突然意識到昨天我們所學的《智子疑鄰》學生並沒有理解。於是我舉了個例子:假如站在我面前有兩個學生一個是甲一個是丙。我比較喜歡甲,但是丙每天都會給我一些糖吃。而甲只是每天都是對我微笑給我鼓勵。無論丙怎麼給我好吃的。我對他都是視而不見,在我的心裡沒有一絲的溫暖感動而言。雖然甲什麼都不給我,但是我在內心裡就是覺得甲很好,所以我對甲總是充滿了真誠,總是很在意,對他噓寒問暖。而無論丙如何努力,我在內心裡就是不接受他。回到這個句子當中,對於丙來說,雖然他一直努力去做,希望引導我的感動,我的關注,但是在我的眼裡就是看不到,而不相信他對我是真誠的。而不相信他的出現能給我帶來多少快樂。而甲雖然沒有做什麼,但是我卻感受到他對我的真誠,而感受到一種力量。所以我看到他的存在。所以我才會走近甲,而遠離丙。經過舉這個例子,同學們終於有點醒悟了。透過這句話的理解,我發現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很差,或著說學生的理解能力太差。

  然後我們開始學習《塞翁失馬》,我找同學們逐字的翻譯,然後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翻譯整句話。這樣學生即能掌握一些實詞的用法及意義。還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一節課很快就講完了。

  我覺得學生應理解的很好了。但是當我批昨天留的作文時,我突然意識到雖然我昨天講了好幾個寓言故事。但是真正能聽懂並且理解其內在意義的學生比較少。大部分學生就是把故事又講了一遍,至於感悟談得太少了。不會聯絡實際,所以我在想,每天我都學生進行一些拓展,或許我講給的只是少數人學生,大部分學生還是不能很好的理解,我這種拓展到底有沒有什麼意義。對於程度較好的學生來說,我這樣做對他們的成長應是非常有意的,因為有利於他們能力的提升,對於程度較差的學生可能來說是比較難的。但是隻為他們的不理解而放棄拓展那麼就會沒有優秀學生了。或許不是學生的能力太差,也許我所講的內容太難理解,或許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行,還是沒有讓大多數學生去接受,我要慢慢的去探究到問題到底是出現在哪裡,看似喧鬧的課堂,我的學生到底能學到多少。

  為了應對期末考試,我想我還是應以基礎知識為主,程度好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尤其是語文學科我應照顧的是大多數學生。不能把太多的學生甩掉。這節課給我的期末複習指引了方向,必需抓住基礎而且複習的速度要適度。讓學生會了才是我的真正目的。

  我們老師設計教學內容時一定要適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否則很收到好的效果。

  《河中石獸》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是教材中新加的一篇文章,讓學生去預習,程度好的學生告訴我,他們讀不懂,也能理解對於初一學生來說,這篇文章原是高中練習冊所選的習題,可見,這篇文章的難度。

  我在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後,我改變了我的教學策略,我原打算讓學生合作來學習這篇文章。一個學生讀,另一個學生結合課下註解進行翻譯。但是看來是不行的,一是由生生合作變成了師生合作。我帶著大家逐字逐句的翻譯,當然是結合課下註解,學生知道由他們說,他們不會的由我來引導他們。這樣一節課下來,領著學生讀翻譯背誦,感覺效果還是很不錯的,中下等學生都能跟著思路走。並且能夠記一些知識點。看來這種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在做練習的時候,我採取的是小組競賽形式,同學們充滿了鬥志,透過檢驗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透過這篇文言文教學使我明白,對於難度比較大的文章,老師還是要領著學生藉助課下註解,逐字逐句的翻譯的,這樣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學生自己動了腦,然後老師又引導他們進行自己總結,應該說課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對於簡單的文言文教學,老師可以學生合作,老師引導幫助他們完成。

  在帶領學生翻譯完之後,引導學生思索這篇文章圍繞著什麼寫了什麼,作者要表達什麼思想。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但是我發現學生說全的很少,這樣我領著學生看文章的標題,標題告訴我們這篇文章要寫什麼,在寫的過程中,有哪些人物,他們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最後作者透過他們的事情想要告訴我們讀者什麼觀點。經過我幫助學生一步步的梳理,同學們終於概括了出文章所寫的內容,但是作者藉此要表達什麼思想呢,學生還是茫然,最後我引導孩子本文的表達方式有哪幾種,最後引導學生找出本篇文章議論的句子,探究文章的主旨。自我感覺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效果還可以的。

  透過本節課,我明白,要想取得好得教學效果,教師必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依據學情選擇教學方法然後,創設好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得開心,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老師一定要敢於創新,這樣你的學生才會敢於創造。

河中石獸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含義,懂得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實踐出真知”的含義,懂得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難點: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知識連結】

  1、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人。清代文學家,乾隆十九年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戌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親自撰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寫作背景: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題目是編者加的。《閱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志怪小說,於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慶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以筆記形式編寫成。在內容上,主要蒐集當時流傳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鄉野怪談,或親耳聽聞的奇聞軼事;在空間地域上,範圍遍及全中國,北至烏魯木齊、伊寧,南至滇、黔等地。

  3、筆記小說:是一種帶有散文化傾向的小說創作形式,它的特點就是兼有“筆記”和“小說”的特徵。“筆記”使其在記敘上獲得了一種散文化的記敘空間,在這一空間裡,作者可以敘述,也可以表達別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觀點;而“小說”則是一種帶有故事性的敘述和創作,由於“筆記”本身獲得的自由空間,可以使“小說”創作與散文化的“筆記”敘述相互交叉,優勢十分明顯。

  【自主預習】

  給下列字詞注音。

  河干( ) 門圮( ) 船棹( ) 曳 ( ) 湮沒( )

  齧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斷( )

  【朗讀課文,翻譯】

  1、翻譯全文。

  2、完成《學輔》P86 第2、3、4題

  3、理解重點詞。《學輔》P86第5題。

  4、 重點理解的句子:

  (1) 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3)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

  2. 課文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試概括各層大意。

  【再讀課文,文字探究 】

  3、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分析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試歸納總結。

  經 過

  人 物

  尋找地點

  原 因

  結 果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第四種

  4、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5、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了“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為什麼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這說明了什麼?(《學輔》第12題)

  6、結合全文,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徵。

  7、“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把握文章主旨】

  8、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學輔》第11題 )

  【寫作鑑賞】

  1.層層鋪墊。

  2.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3.細節描寫增加了文采和可讀性。

  【小結】

  【隨堂測試 】

  1、 課後第五題

  2、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到了“石性堅重,沙性鬆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作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此得出的最終結論是___________

  A、爾輩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C、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老河兵的最終結論則為_________

  A、水不能衝石; B、再轉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顛; D、石必倒擲坎穴中。

  3、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一種見解是從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認為應在石獸落水處尋找石獸。

  B、一種見解是從水暴漲衝擊石獸而走作分析,認為應該到河的下游去尋找石獸。

  C、一種見解是從石性、沙性和水衝擊角度作綜合分析,認為應到獸落水的上游去尋石獸。

  D、三種見解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實踐更重要。

  4、下列句中劃橫線的詞古義和今義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D.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5、下列句中黑體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山門圮於河(倒塌)

  B.棹數小舟(划船)

  C、不亦顛乎(顛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還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主觀臆斷,以致犯下錯誤或鬧出笑話事例?

  7、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啟示?

河中石獸教案 篇3

  一、積累運用

  1.“斗酒詩百篇”是指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__________請你寫出本學期你學到的他的一首詩。

  2.短文修改。

  ①人活著要吃飯,人活著也要讀書;吃飯是人的本性,讀書也是人的本性。②讀書可以有目的地讀,也可以無目的地隨便翻翻。③書海無邊,只能有選擇地讀一些代表作。④讀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實驗、實踐、實力)。⑤讀死書,死讀書,結果造就了兩腳書櫥,“百無一用是書生。”⑥但是如果是個“讀書種子”,帶著樂趣讀書,就能興味盎然地吸收書中,長成大樹,成為棟樑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處標點使用不當,請寫出修改方法。

  (2)從第④句的括號內有三個備選詞語,請選出一個最符合語境的。

  (3)第⑥句有一處語病,請寫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閱讀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題。

  農夫耕田

  農夫耕于田,數息而後一鋤。行者①見而哂之曰:“甚矣,農之惰也!數息而後一鋤,此田終月不成!”農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鋤,一鋤盡一身之力。未及移時③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僕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後知耕之難也。

  農夫曰:“非耕難,乃子之術④誤矣!人之處事亦然,欲速則不達也。”行者服而去。

  註釋:①行者:過路人。②所以:用什麼方法。③未及移時:還沒過多少時間。④術:方法。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l)農夫耕于田 於:

  (2)欲速則不達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

  未及移時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僕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後知耕之難也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甚矣,農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6.這則寓言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河中石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初步讀通淺顯文言文。

  2、依據語境解釋文言詞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養成注重實際調查得出結論的習慣,防止主觀臆斷的不良傾向出現。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課時劃分

  二課時

  教學投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熟讀課文,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圮(pǐ)募(m) 棹(zho)柿(fi) 湮(yān) 齧(ni) 溯(s) 歟(y)

  2.,看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語 :幻燈片出示(南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學生齊讀,理解這首詩的意思。

  詩意解析:這是陸游的一首教子詩,作於寧宗莊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詩人就知識的獲取,從兩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氣力,一是要躬行。詩中表達的思想不僅是冬夜讀書的體會,更是詩人勤奮學習的經驗總結。

  詩的前兩句,從古人的經驗談起,其中無遺力三個字,概括了古人做學問用功程度;詩的次句,既道出了做學問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也強調了少壯功夫的重要。告誡兒子在年輕時抓緊大好時光努力學習,莫讓年華付水流,只有重視了少壯功夫,將來才會有所成就。

  詩的後兩句則是從書本知識與實踐的關係著筆,強調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一定要經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要躬行至少有這樣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在學習過程中的動腦、動手、動嘴就是學生的一種躬行。我們現在不是提倡啟發式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嗎?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問、討論、練習,就是學生的一種實踐活動。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沒有學生的躬行參與,就幾乎無法進行,即使古人學習內容以文史為主,學習過程也有一個躬行問題,學了文章詩篇要背誦,是一種躬行,不是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古訓嗎?懂得了文章的起承轉合,還要自己練筆寫作,否則,先生講得再多再妙,學生的文章還是做不好的。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躬行。這個躬行就是社會實踐,要透過社會實踐去檢驗已學的知識,要透過社會實踐把書本知識化為己有,為己所用,還要透過社會實踐去鞏固、深化已學的知識。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三、教學過程

  1.交流作家作品資料。

  作者紀的,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部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遺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料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2. 朗讀課文。

  3. 就課文不理解的詞語質疑。現在小組內質疑小組不有解決的交全班討論。

  四、課堂小結

  1. 古今異義

  井:古義:一起 二石獸並沉焉。

  今義:並列

  閱:古義:代詞 這 是非木柿

  今義:閱讀

  是:古義:經歷 閱十餘

  今義:判斷詞 是

  蓋:古義:發語詞 蓋石性堅重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義:只 但矢其一

  今義:錶轉折 但是,卻

  2. 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 離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被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為坎穴 成為

  橘生於淮南則為橘 是

  為其來也 在

  3.詞性活用 棹 名詞用為動詞 划船

  4.漢字能假 同癲,瘋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理解與探究第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 朗讀課文,複習上節課內容。

  2. 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製作相關演示課件。

  3. 就課文不理解出質疑。

  二、導語

  上節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

  三、正課

  1. 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

  1、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討論並歸納: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裡,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2、從不同的角度複述課文:

  (1)從作者的角度複述:

  (2)從講學家的角度複述課文;

  (3)從老水兵的角度複述;

  (4)從寺中僧人的角度複述。

  3. 質疑: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討論並歸納:

  (1) 寺僧以為石獸被水衝到下游支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

  (2) 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石頭埋沒有在沙裡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衝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衝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衝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衝,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衝物的常物,認為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他幾十年的實際經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4. 質疑: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討論並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

  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裡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5. 質疑: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方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討論並歸納:

  第一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三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6. 質疑: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麼道理?

  討論並歸納,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四、課堂小結

  本文透過尋找倒塌的河裡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據主鳳推理,實踐出真知。

  五、作業

  1. 完成課後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2. 拓展閱讀

  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 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 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附譯文: 趙孝成王立七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佈的謠言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絃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也難不倒他,可是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 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讓他做將軍趙王說:為什麼?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說:您就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您一定要派他領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了。

  趙括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飢餓,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死趙括趙括軍隊戰敗,幾十萬大軍於是投降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就包圍了邯鄲,有一年多,趙國幾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國、魏國軍隊來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終於沒有株連她

  1、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趙軍固壁不戰 壁: 軍營 營壘

  B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合變: 兵法

  C 妾得無隨坐乎 隨坐 引別人犯法而被牽連獲罪

  D 悉更約束 約束 規章制度

  2、下面各項完全表現趙括紙上談兵,自以為是的一組是( )

  ① 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

  ②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 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③ 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④ 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⑤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⑥ 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

  A ②③④ B ①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趙奢死,藺相如病重,趙王派廉頗攻打秦國,秦國幾次打敗趙軍後來秦國幾次挑戰,廉頗都採取堅守不出的戰略,使秦軍幾次挑戰都無效。

  B、秦軍採取離間計使趙王懷疑廉頗,因而撤換了廉頗而用趙括為將。

  C、趙括執掌軍中大權後,不像他的父親平時與軍中士兵同甘共苦,關心士兵,而是高高在上,自私貪財說明趙奢早就認為他是這種不可救藥的人。

  D、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就立即改變軍中的規章制度,撤換了許多軍吏,動搖了軍心,作戰時糧道又被秦軍切斷,軍隊被切分,最後自己也被殺,全軍覆沒,應了他父親的話。

  4、把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2)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

  (3)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

  課外練習答案:

  11、D 12、C

  13、答案見譯文

河中石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註釋來疏通文意,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養成注重實際調查結論的習慣,防止主觀臆斷現象的出現。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匯入:

  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三、初讀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圮 募 棹 曳 鈀 杮

  攜 湮 齧 坎 溯 臆 歟

  2、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3、學生藉助註釋,同桌合作翻譯課文。

  【譯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 山門 圮(pǐ)於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 倒塌到河裡,

  二石獸並沉焉。

  (門旁)兩隻石獸也一起沉到河裡了。焉,助詞,無義。

  閱十餘歲, 僧募金重修,

  經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求二石獸於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尋找那兩隻石獸,居然沒找到,

  以為順流下矣。

  認為石獸順著河的方向衝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便划著幾條小船, 拖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一點蹤跡也沒有?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有個學究在廟裡開館執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

  “爾輩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怎麼能被洪水帶了走呢?

  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

  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

  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著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沿,順流而下。

  眾服為確論。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老河兵聞之, 又笑曰: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後,又嘲笑說:

  “凡河中失石, 當求之於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

  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語詞。

  水不能衝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衝的力量,

  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漸激漸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擲坎穴中。

  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半身空著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

  像這樣再衝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

  轉轉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這樣一再翻轉不停,於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地尋找,不是更荒唐嗎?”

  如其言, 果得於數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著哩,

  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四、整體感知,探究課文。

  1、學生朗讀課文。

  (1)、 故事說了一件什麼事?用一句話來概括

  (2)、劃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說說他們都用什麼方法或理由尋找石獸,結果怎樣?

  (3)、 為什麼只有老兵找到石獸?作者是怎樣看待這問題的,得出什麼結論?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主觀臆斷以致犯下錯誤或鬧出笑話的事經常發生。古人編輯的一些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給我們深深的思考。比如“拔苗助長”,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長,卻不知道違背生長規律。結果鬧出了笑話。你能例舉出哪些事例?可以仿照只知------,不知-------的句式來表達。

  2、在我們的生活中,處理事情、看待問題怎麼做算是比較恰當、比較合理呢?學生歸納。

  、佈置作業。

  1、背誦《河中石獸》。

  板書:

  河中石獸 紀昀

  廟僧 下游 無跡

  講學家 地中 失敗 實踐經驗

  老河兵 上游 成功

河中石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心內容,把握課文所闡述的事理。

  2、分清層次,理解層與層之間的聯絡。

  河中石獸

  一、匯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

  三、理解課文

  四、評價賞析

  五、謀篇立意

  六、寫作特色

  匯入:這篇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廟靠近河,廟門倒塌之後,門旁的兩隻石獅也掉到了河裡。後來要修廟,決定要把石獅打撈上來。有人說,到下游去找,因為石獅被水沖走了,結果在下游沒找到。一個讀書人說,石獅肯定沉到沙泥裡去了,因為石頭重,沙泥輕,結果在廟前的沙泥裡也沒找到。一個老水手最後說,這兩個石獅在上游,結果果然在上游打撈到了。怎麼會到上游去呢?閱讀完課文後我們便知道了。

  作者簡介:紀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再加之後來對人情事故之通達,24歲便中進士,31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他為人為官剛直不阿,機智善辯,其淵博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其作品涉獵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領域。

  他的作品記錄很多親身經歷,詳述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內容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本文選自他的文言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

  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千,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河中石獸教案 篇7

  【導學目標】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積累文言詞彙,並能背誦課文。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課時計劃】2課時

  教法指導:

  1.自主學習 讓學生圍繞“自學互研”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著導學目標,認真閱讀課文及相關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句子、詞語,儘量獨立完成步驟二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於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驟二中的答案,同小組內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驟三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後,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

  情景匯入 生成問題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是蘇軾遊石鐘山後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經過實地考察卻得出錯誤結論時,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事情不親眼看親耳聽,卻憑主觀想象去判斷它的有無,可以嗎?今天將要學習的《河中石獸》一文,同樣給我們帶來深深的思考。

  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生難字詞

  (1)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齧(niè)溯(sù)歟(yú)

  (2)詞義

  一寺臨河干(靠近) 山門圮於河(倒塌) 閱十餘歲(經過,過了)

  爾輩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規律、道理) 眾服為確論(精當確切的言論)

  可據理臆斷歟(主觀地判斷) 求石獸於水中(尋找) 如是再齧(這樣)

  竟不可得(終於,到底) 但知其一(只)

  蓋石性堅重(表議論的發語詞,無實義) 爾輩不能究物理(你們)

  以為順流下矣(認為) 然則天下之事(既然這樣,那麼)

  (3)通假字

  曳鐵鈀(“鈀”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傢俱)

  不亦顛乎(“顛”同“癲”,瘋狂)

  (4)古今異義

  一寺臨河干(古義:水邊,河岸;今義:一為與“溼”相對,二為做)

  爾輩不能究物理(古義:指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門學科)

  蓋石性堅重(古義:發語詞;今義: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一詞多義

  之聞之笑曰(代詞,代指到下游尋石獸十餘里這件事)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代詞,代石獸)

  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講學家的議論)

  其反激之力(助詞,相當於“的”)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介詞,被)

  眾服為確論(動詞,認為)

  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動詞,成為)

  如如是再齧(副詞,像)

  如其言(介詞,按照)

  學法指導:

  詞語的作用分析法

  詞語的作用一般有:

  1.精確性作用。指詞語在詞類選取、概念表達上的準確、恰當(主要指動詞、形容詞),在表意上的精確、嚴密(主要指修飾、限制、補充性詞語)。

  2.形象性作用。指詞語在寫人、敘事、繪景中具有鮮明、具體、生動傳神等作用,一般都會採用修辭或者一些動詞來體現。

  3.情感性作用。指詞語表達喜好、熱愛、讚美、頌揚或厭惡、貶損、批判、揚棄等思想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詞語的比喻義、引申義和雙關義。

  4.結構性作用。指詞語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應、過渡、伏筆、設定懸念、激發讀者興趣、推動情節發展、總領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6)重點句子翻譯

  ①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交流點撥】搖著幾隻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沒找到(它的)蹤跡。

  ②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交流點撥】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洪水沖走呢?

  ③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

  【交流點撥】像老河兵所說的那樣,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處找到了石獸。

  ④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交流點撥】那麼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據(一個方面的)道理就主觀臆斷嗎?

  2.作者名片

  紀昀(1724~1805),字曉嵐,晚年自號白雲,清代學者、文學家,乾隆年間進士,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學識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他主編的《四庫全書》被稱為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對儲存中國文化有很大貢獻。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字

  1.朗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朗讀節奏。

  (2)聽範讀錄音,並提示朗讀節奏。

  2.疏通文意

  (1)譯文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中,兩隻石獸一起沉沒於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後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向下遊)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石獸)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裡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狂(的做法)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固然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嗎?”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幾里外尋找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2)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交流點撥】講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裡,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3)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請概括各層大意。

  【交流點撥】可分三層:

  第一層(1段):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尋找未果。

  第二層(2段):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裡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3段):老河兵講解應當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層探究

  1.故事中幾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什麼?為什麼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交流點撥】(1)寺僧以為石獸被水衝到下游去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他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係。

  (2)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石頭埋沒在沙裡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水不能沖走石頭,水的反衝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衝越深,深到石頭一半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衝,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所以他的方法是對的。

  2.透過尋石獸的故事,比較三類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徵。

  【交流點撥】寺僧:毅力堅定而經驗不足。

  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老河兵:有實際經驗,並能夠透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對事物做出準確判斷。

  3.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交流點撥】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外閱讀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進一步瞭解紀昀其人其文。

  2.閱讀以下小故事,領略紀曉嵐的過人智慧。

  紀曉嵐年僅30多歲的時候,只是個編修。主人家請他為高壽老母親寫賀詞,已是特別看得起他。當紀曉嵐寫完第一句時,四座皆驚。至四句書畢,眾人皆呼“高人”!詩云: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生個兒子去做賊,偷得蟠桃壽母親。

  3.蒐集有關勇於實踐的名人名言。

  【交流點撥】百聞不如一見。——班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毛澤東

  力行而後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於一隻蜜蜂不釀蜜。——薩迪

  經驗是永久的老師。——歌德

  實踐是思想的真理。——車爾尼雪夫斯基

  板書設計

  寺僧——求之下流——無跡

  講學家——求之地中——失敗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河中石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係,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 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2、 文章中相關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著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鑽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著。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麼?”語方脫口,轉眼一瞧,座旁正坐著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著他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眾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著皇帝的統稱,並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皇帝稱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鬚笑悅。

  三、初讀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 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藉助註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譯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 山門 圮(pǐ)於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 倒塌到河裡,二石獸並沉焉。(門旁)兩隻石獸也一起沉到河裡了。焉,助詞,無義。閱十餘歲, 僧募金重修,經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求二石獸於水中, 竟不可得,便到河中尋找那兩隻石獸,居然沒找到,以為順流下矣。認為石獸順著河的方向衝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尋十餘里無跡。便划著幾條小船, 拖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一點蹤跡也沒有?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有個學究在廟裡開館執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爾輩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豈能為暴漲攜之去?怎麼能被洪水帶了走呢?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沿河求之,不亦顛乎?”順著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沿,順流而下。眾服為確論。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一老河兵聞之, 又笑曰: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後,又嘲笑說:“凡河中失石, 當求之於上流。“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語詞。水不能衝石, 其反激之力,(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衝的力量,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漸激漸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擲坎穴中。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半身空著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如是再齧,石又再轉。像這樣再衝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轉轉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這樣一再翻轉不停,於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求之下流, 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地尋找,不是更荒唐嗎?”如其言, 果得於數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著哩,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五、佈置作業

  1、 熟讀課文,預習課後訓練題。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製作相關演示課件。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複習文言文加點字解釋。

  二、思考問題。

  1、 故事說了一件什麼事?

  2、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3、 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三、請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次大意。

  可分五層:一頭一尾,中間三層。

  開頭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第一種尋找方法;接著是另三種不同的尋找方法;最後,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理臆斷”。

  四、總結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1、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多媒體演示】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 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五、分析最後一層,概括文章的中心。

  1、 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2、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聯絡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

  六、拓展閱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訓練題。

  2、 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

  【附】

  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遊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水中石獸真會向上遊

  吳德鋒

  紀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是出名的清人筆記小說之一。蔡元培先生將它與《紅樓夢》、《聊齋志異》鼎足並列為“有清一代三大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中的《河中石獸》這個故事,頗負盛名。

  近來有人對紀昀的這個說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於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為紀昀所說的這個故事,儘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遊,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並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生在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幾乎與紀昀所記一模一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裡去了。十多年後,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於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麼“遊”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遊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遊”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說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年4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河中石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 熟悉並理解這篇短文的內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3. 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1. 藉助故事闡述認識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尋找石獅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結果。

  3. 對講學家和老河兵的認識、評價。

  學習內容

  整體感悟

  紀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24歲便中進士,31歲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其淵博的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成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官至禮部尚書。其作品與其淵博的學識一樣,涉獵廣泛,內容雜博,包括了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紀昀記錄了許多他的親身經歷,詳述了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的一切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

  《河中石獸》對於我們的思維和認識具有較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不同的人因為各自的閱歷和經驗不同,其思維方式必然也會迥乎不同,對於事物的客觀規律的認識也難免受種種條件的侷限,但我們人類的認識畢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中,經常因為某些這樣那樣的原因而造成謬誤,有時甚至是集體的長期把謬誤當作真理頂禮膜拜,尤其是由於某些當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這些謬誤神聖化後,人們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傳統的認識豐富了人們的思想,但它同時也束縛了對事物的認識更新和發展。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永珍,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舊的思維或認識模式,仔細審察並研究客觀世界的規律。

  《河中石獸》敘事簡約,與他一貫的寫作風格相同。全文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樣,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思維是划著幾隻小船,順著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可是講學家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進行推理就一定正確嗎?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鬆散而輕浮,石獅沉到泥沙上,就會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論也許能讓眾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講學家的理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嗎?老河兵因為自己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有關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習性有更細緻的瞭解,因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流水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擊的力量,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衝,泥坑越深,到了石頭的一半,石頭必然倒陷在泥坑裡。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就再倒轉,轉呀轉呀轉個不停,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這則短文重點在寓理於事,作者在最後一段很清楚地表明瞭寫作的意圖:“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既是對講學家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又指明瞭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當在讀懂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同學們應廣泛聯絡實際,加深對課文主旨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