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河中石獸> 河中石獸讀後感範文

河中石獸讀後感

河中石獸讀後感範文

  《河中石獸》讀後感一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裡,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經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一位學者在寺廟裡設立了學館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於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顛倒錯亂了嗎?”大家都很佩服,認為是正確的結論。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丟失在河裡的石頭,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衝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裡。像這樣又衝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顛倒錯亂了;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顛倒錯亂了嗎?”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

  河中石獸講的是一個寺廟的'山門的兩個石獸被洪水衝到河裡了,寺院的和尚在河裡尋找石獸。怎麼也找不到。方丈說,可能被衝到下游了,到下游找。一教書先生說,石獸那麼重,應該在原地沉到泥沙裡了。有一個老船工卻說,石獸可能跑到河水上游了。因為河水不斷沖刷石獸下的泥沙,泥沙沖走了,石獸就往上游走點。這樣不斷沖刷,就不斷地往上游走。所以石獸就跑到上游去了。後來果然在上游找到了石獸。這個故事有點離奇,但卻教給我們一個道理:凡事不要空想,要勤於觀察思考,要聯絡實際,才能知道事情的真實情況。

  《河中石獸》讀後感二

  初讀曉嵐之作《閱微草堂筆記》是在初中時看了選自於其的《河中石獸》。覺得很有感觸,便去看了這本書。

  《閱微草堂筆記》是清朝短篇志怪小說,於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慶三年年間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以筆記型式所編寫成的。其主要搜輯當時代前後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之流傳的鄉野怪談,或則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

  其內文記述若真若假,透過一個個精煉短小的故事折射出當時官場腐朽昏暗墮落之百態。但是對於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們,作者也深深地流露出對他們的同情與悲憫。 全集分五書,共二十四卷,分別為《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誌》、《姑妄聽之》與《陽續錄》。

  但整本書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篇《河中石獸》,請允許我把這篇不長的文章摘錄在這裡。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數小舟,曳鐵尋十餘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下,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 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擊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斷?”

  文章透過一個尋石獸的故事深刻的揭露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觀地做出判斷。

  想想如今的社會,有多少人與文中的和尚,還有講學家一樣做事情都據理斷呢?古人有云“三思而後行”。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深思熟慮啊!在許多時候,比如我們做題目時遇到了困難,不能夠果斷行事,要多加思考。這個道理在很多事情上都能適用。

  再說整本書,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閱微草堂筆記》有很高的評價:“惟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託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可見它的確是一本曠世之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