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韓愈與董邵南

韓愈與董邵南

韓愈與董邵南

  韓愈“以文為詩”,形成詩歌的散文化。以散文句法入詩,便於詩人馳騁筆力,提高詩歌的表現能力。韓愈與董邵南之間優質怎樣的故事呢?

  在安徽壽縣西南部60公里。安豐原名隱賢集。相傳,東漢即已形成集鎮,三國時曹操曾在此建爐製造兵器,故名百爐鎮。唐屬壽州安豐縣。文學家韓愈在其名篇《嗟哉董生行》中雲:“壽州屬縣有安豐,唐貞元時縣人董邵南隱居行義於其中。”

  董邵南是何許人也?董邵南,唐壽州安豐(今安徽省壽縣西南)人,自幼家貧,孝親而好學,刻苦上進,因董邵南在百爐鎮隱居,後人改百爐鎮為隱賢集。因當時不得志計程車人往往投靠藩鎮,而董邵南被投閒置散,他便決心到河北尋找出仕的機會。古時候,隱賢集西濱淠河,與霍邱縣隔水相望。因有舟楫之便,魚鹽之利,帆檣林立,商業繁榮。該集有董子墓、董子讀書檯,明嘉靖八年(1529年)壽州知州王瑩為之修有董子祠。

  董邵南與韓愈詩歌

  《新唐書.藩鎮列傳序》:“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孽萌,以成禍根。亂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賦稅自私,不朝獻於廷。效戰國,肱髀相依,以土地傳子孫,脅百姓,加鋸其頸,利怵逆汙,遂使其人自視由羌狄然。一寇死,一賊生,訖唐亡百餘年,卒不為王土。”。公元742年,唐代宗長子李適出生。 公元762年,唐代宗即位,李適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討伐叛軍,並晉封為魯王、雍王。公元779年,李適即位,是為唐德宗。唐德宗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德宗即位之初,勵精圖治,政局為之一新。建中元年(780)採納宰相楊炎的建議,宣佈廢除租庸調製及一切苛雜,實行兩稅法。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變為對大臣的猜忌,形成了拒諫飾非、剛愎自用;由武力削藩轉而變為對藩鎮姑息: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興元元年(784年)六月,涇原(治涇州,今甘肅涇川北)兵因不滿朝廷不給賞賜而在長安發動的兵變。《舊唐書。卷一三八姜公輔傳》:涇原兵變後,中央權力進一步削弱,應對地方的藩鎮割據更顯得無心無力。德宗成為第三個逃離長安的皇帝,從此不再信任宰相,對將領猜忌,更為重用宦官。德宗從對內廷宦官由“疏斥”轉而變為後來的委重,以宦官掌握神策禁軍和擔任監軍成為制度;且變為喜歡財物與大肆聚斂,改變了他的財政政策和用人政策。

  唐代雖平安史之亂,卻未能搗其巢穴,且又欲借封其降將制御契丹邊亂,終使其趁機割地自雄,形成河北藩鎮割據的局面,成德、盧龍、魏博三鎮。唐《摭言》曰:“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艱難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時有詩云:'大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唐“進士科”競爭激烈,士林重進士輕明經的風氣。董邵南應進士科,屢試不中,心灰意冷,隱居百爐,不得志,絕意於科舉,於是董邵南被投閒置散,不得已走向河北三鎮時,決心到河北尋找出仕的機會。董邵南不得志?絕非 “不才明主棄”,卻是懷抱利器卻無人賞識,如古燕趙之士一般,鬱郁不得志而成感慨悲歌之士。韓愈對董生的惋惜之情,亦暗諷了唐代朝廷未能延攬人才、舉用賢能,是迫使董邵南必須遠走他鄉,苦尋得以發揮長才的政治舞臺的原因。

  韓愈唐貞元二年(788年)十九歲時,懷著經世之志進京參加進士考試,一連三次均失敗,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韓愈二十九歲,受董晉推薦,出任宣武軍節度使觀察推官。在貞元十八年(802年)冬,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在任不過兩個月,為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飢狀》,因遭權臣讒害,貶官連州陽山令。先後兩次貶廣東。《新唐書·韓愈傳》因此特書“有愛於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韓愈三年任職陽山令,深入民間,參加山民耕作和魚獵活動,愛民惠政德禮文治,《昌黎文集》有古詩二十餘首,文數篇……元和四年(809年)冬被降職調為河南令,以後相繼任職方員外郎、國子博士。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後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

  當時朝廷仕途壅塞,而河北藩鎮藉此機會籠絡才俊,不經朝廷稽核即自行任命官員,朝廷既無力阻止,只好勉強承認。韓愈在唐貞元中期,為此寫了《送董邵南遊河北序》:“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欲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表達了對董邵南的鼓勵、慰勉、惋惜和同情。

  韓愈寫的《嗟哉董生行》:“淮水出桐柏,山東馳遙遙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側,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壽州屬縣有安豐,唐貞元時縣人董生召南隱居行義於其中。刺史不能薦,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門外惟有吏,日來徵租更索錢。嗟哉董生朝出耕夜歸讀古人書,盡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漁。入廚具甘旨,上堂問起居。父母不慼慼,妻子不諮諮。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識,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無時期。家有狗乳出求食,雞來哺其兒。啄啄庭中拾蟲蟻,哺之不食鳴聲悲。彷徨躑躅久不去,以翼來覆待狗歸。嗟哉董生,誰將與儔?時之人,夫妻相虐,兄弟為讎。食君之祿,而令父母愁。亦獨何心,嗟哉董生無與儔。”。韓愈寫該詩歌,時值被貶,前途未卜,心有慼慼,必將備加小心、縱有萬般艱險,也將赴之蹈之。

  拓展閱讀:韓愈師生觀

  韓愈認為師生之間沒有絕對的不可逾越的鴻溝,誰先懂得道、誰有學問,誰就是教師,即“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到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說,由於對“道”的造詣不同,對“業”的專攻不同,學生在某一方面不如教師,教師也不一定處處比學生高明。從長遠來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在某方面一定能超過老師。因此,做學生的不能自卑,學生要向教師學習,但不能迷信盲從教師,要立志發奮,敢於超過老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做教師的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並非通曉一切知識,自己也有知識的侷限性,因此不應滿足於自己已有的知識,更不可有“學閥”思想,以權威自居,壓制學生,害怕其超過自己,要以知識、人格和精神的魅力贏得學生,要不斷學習,包括向自己的學生學習。師生們要效法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精神,從而形成人們互動為師、相學較長的新風氣。既然“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作為學生向先聞“道”的教師學“道”,向“術業有專攻”的教師學習他們的專長,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這就是說,師生之間的關係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即師生之間可以相互為師。韓愈認為教師不可能全知全能什麼都會,只不過是聞道在先,有某一方面的專長而已,否定了教師決定一切的做法,這一思想難能可貴,符合現代教育理念。

  第一,師生關係必須立足於現實,而不能超脫於現實之外。“只有走進現實的教學,教學論所擔負的指導實踐與完善自身體系的任務才有可能完成。同時,只有把教學看做是教師和學生的特殊交往生活,以教學生活視角看待教學問題,尊重學生的發展,尊重教師的反思,教學論才能超越現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化。並且,以生活的視角看待教學,將為未來教學論走向開放性、融合性提供契機。” 教育本身屬於社會的子系統,受到社會影響是不可避免的,而教學在與社會生活交接的地方卻機械地存在著的,沒有能夠整合學校及社會的生活,使教育的合力真正能對學生起作用。這就要求教學要回歸生活。

  第二,新型師生關係的建立要求突破二元對立的桎梏。如果教育不能從根本上擺脫這種主客體二元對立思維的束縛,教學中所存在的師生關係的不平等、對立、衝突等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把教師當做教的主體,同時又把學生當做學的主體,或者說僅把學生當做學的主體,人為地將教師與學生對立起來,教師與學生只是教學中兩種並行的存在,所發生的關係都是外在力量強迫出現的結果,導致一切美好的理論只是理論而已。突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二元對立必然要求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情感方面的品質。對話,是教師和學生在精神層面實現相互溝通的必要條件。師生關係不應是單向的和單純資訊性的,而應是雙向的、互動作用的對話。實現對話要求師生關係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教學不再是知識的教師教授無知的學生,而應該更多地體現為師生共同探索、相互影響。而且,當前教育的發展要求建構師生之間的“ 我—你” 關係,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係,是一種對話、交流、溝通的關係,師生關係的發生與維持不僅是因為知識的授受,還應該有情感的交流和對未知領域的共同渴望及探索。

  第三,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係。師生關係絕對不能預設也不是預成的,師生關係是在紮根現實生活的教學發展過程中不斷生成的。教師和學生都是不斷髮展著的主體性的人,本真意義的教學的發生依賴於人的不斷髮展著的主體性。“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透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互動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教學的活動過程。”教學並不是一成不變地存在著的,而是各種各樣的要素(包括內在和外在的)在相互作用、追求教學之所“是”的過程中“成為”的。生成性的教學消解了主體、客體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主客體實現了統一,學生在非物件化的學習過程中,透過感受、體驗,讓自己思想的變化自行顯現並能夠為自己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