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韓愈《祖席(得秋字)》

韓愈《祖席得秋字》

韓愈《祖席(得秋字)》

  韓愈的《祖席(得秋字)》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整首詩抑鬱低沉,抒發作者對宦海沉浮的無奈及對友人的關心。

  祖席(得秋字)

  淮南悲木落,而我獨傷秋。

  況與故人別,那堪羈宦愁。

  榮華今異路,風雨苦同憂。

  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

  【創作背景】

  公元806年(元和元年),韓愈的門生皇甫湜,在對策中觸犯了宰相,牽連到其舅王涯。公元808年(元和三年),王涯被貶為州司馬,是年秋,復徙袁州。韓愈與王涯是同年進士,兼有與皇甫湜之誼,因而寫《祖席》二首相送。一首雲“得前字”,一首雲“得秋字”,即分別以“前”字、“秋”字為韻。此選後一首。

  【賞析】

  首聯是開題,主要寫木落悲秋,古今同慨:“淮南悲木落,而我獨傷秋。”“淮南”即西漢淮南王劉安。他在《淮南子·說山》中,有“桑葉落而長年悲”之句。兩句意思是說:淮南王當年曾悲哀秋來草木零落,而作者自己也見秋至而獨自傷懷了。在古漢語中,“悲”和“傷”雖為同義詞,但“傷”卻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層。特別加一“獨”字,情味更濃,表示了詩人對朋友冤情的理解與悲傷。並切“秋心為‘愁’”之題旨。頷聯承首聯之意而再推進一步:“況與故人別,那堪羈宦愁。”意思是說:有情人見秋葉落本來就傷悲,更何況是在這愁心的.季節要與好友相別呢?故人相別,已是痛苦難耐,更何況再加上羈宦之愁呢?“羈”是羈絆,“羈宦”相聯,便有從京城外放為官,常常倍受監視、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這一聯中的虛詞用得好;“況與”與“那堪”相搭配,至少有兩點妙處:一是幾層意思相遞進,一層更比一層深入;二是這種“流水對”,轉折輕靈,語氣如行雲流水,使人覺得似乎未用對仗,而實際上卻是十分工穩的對偶。

  頸聯轉入回顧友情和敘述今日之悲:“榮華今異路,風雨苦同憂。”上句暗用《淮南子·說林》篇中“有榮華者,必有憔悴”之意,下句用《詩經·風雨》篇中“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之語,表示天時不利,憂思君子之情。兩句意思是說,當年同科進士,本望同有榮華之樂;而今已成異路之人,願與君子風雨同憂。此聯用典自然貼切,讀之不覺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言。並且這種“不能同樂,便來同憂”的感情,更體現出友人間的關懷。

  尾聯歸結到送別的用意上來,勸朋友要想得開,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意思是:您不要以為屬於江南西道(今屬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離京城太遠,那裡的江山如畫,風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裡暢快地遊賞。言外之意是:千萬不要以暫時的榮辱升降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體,保持開朗的心懷。這比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義上更加豐富動人;因為王勃的詩只單純表現了“身可離而心相近”之意,而韓愈的詩卻替友人著想,提出瞭如何解脫精神苦惱的勸勉。

  這首詩在藝術上有兩個特點:1、詩人雖然寫的是一首格律嚴格的律詩,但能一氣呵成,明白如話;2、此詩的虛詞用得好,典故用得活,敘述友情和勸勉友人,皆能情真意切,而在表現手法上卻又不即不離,使深情厚誼溢於言外。

  拓展閱讀:《送進士劉師服東歸》(作者:韓愈)

  【作品介紹】

  《送進士劉師服東歸》的作者是韓愈,被選入《全唐詩》的第340卷。

  【原文】

  送進士劉師服東歸

  作者:唐·韓愈

  猛虎落檻阱,坐食如孤豚。

  丈夫在富貴,豈必守一門。

  公心有勇氣,公口有直言。

  奈何任埋沒,不自求騰軒。

  僕本亦進士,頗嘗究根源。

  由來骨鯁材,喜被軟弱吞。

  低頭受侮笑,隱忍硉兀冤。

  泥雨城東路,夏槐作雲屯。

  還家雖闕短,把日親晨飧。

  攜持令名歸,自足貽家尊。

  時節不可玩,親交可攀援。

  勉來取金紫,勿久休中園。

  【註釋】

  ①劉師服:唐時凡應進士舉者皆日進士,得第則稱前進士。此詩蓋送師服下第東歸。

  ②“犭屯”:同“豚”,小豬。

  ③騰軒:飛昇。

  ④硉兀:突出。律兀冤,指才高而下第。

  ⑤闕短:匱乏。

  ⑥令名:美名。

  ⑦金紫:指稱高官顯位。

  ⑧中園:園中。指家園。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 字退之,洛陽人,文學家,世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三歲即孤,由嫂撫養成人,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陽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贈禮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贊成改革主張,又反對藩鎮割據。尊儒反佛,比較關心人民疾苦 。

  韓愈在文學上主張師承秦、漢散文傳統,積極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師說》、《進學解》等,皆為名篇。韓詩力求創新,氣勢雄偉,有獨特風格,對宋詩創作影響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