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故事
引導語:大詩人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這位大詩人有什麼故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韓愈與郾城
韓愈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有獨到的建樹,堅決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故宋人蘇軾對他推崇備至,稱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弱”的豐功偉績。但他最大的歷史貢獻在就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他為文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大家可曾想到,這樣一個文學大家,曾經在漯河居住過一段時期,並在這裡沙場建功立業,揮毫為我們郾城寫過幾篇詩歌呢。
那麼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之稱,先後擔任過四門學博士、監察御史、中書舍人等文職的韓愈,卻怎麼會在朝廷出現危難之時,能毅然披掛上陣,擔負起軍事參謀的重任,到郾城縣參加討伐蔡州叛亂的戰役呢?
檢視《舊唐書》、《讀史方輿紀要》以及歷代《郾城縣誌》記載,就可以發現“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面臨的最大問題有三個,第一就是藩鎮割據,第二就是宦官專權,第三就是朋黨之爭。
這裡邊尤其以藩鎮割據最為嚴重,它威脅到了唐王朝的統治。什麼叫藩鎮割據?說白了,就是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的這些藩鎮的將領,不想再聽朝廷的號令,想要跟朝廷分庭抗禮、獨立山頭。在唐憲宗的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去世了,他的兒子吳元濟自己宣佈自己為節度使,就等於自己宣佈自己是候補節度使,這等於是公開地向朝廷叫板,跟朝廷要官做。抓住這個機會, 唐憲宗決定鎮壓位於河南蔡州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然而討伐蔡州的戰爭並不順利,朝廷的軍隊遭到了頑強的抵抗,而且這些藩鎮的將領秘密派刺客刺傷了當時主戰的宰相裴度,唐憲宗對討伐蔡州開始動搖,主戰的韓愈給皇上寫了一封奏章。這封奏章的名字叫《論淮西事宜狀》,在這封奏章當中,韓愈的核心思想是要給唐憲宗鼓勁兒,他上書發表了自己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發動群眾討伐叛賊、各個擊破分化瓦解、對於敵軍計程車官區別對待寬大為懷等四點主張,後人林雲銘《韓文起》對於韓愈這個奏章評論“可謂料敵如神,非文士紙上談兵套語”,皇帝看了他的奏章信心大增。 在宰相裴度等人的決意堅持下,於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朝廷任命當時的宰相裴度為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負責全權處置討伐淮西的叛軍。朝廷任命韓愈為行軍司馬(相當於最高統帥部的參謀長),隨裴度去前方作戰。
韓愈作為行軍司馬於元和十二年七月從洛陽出發,八月到達郾城西五十里的裴城村(歷史上曾稱作匯渠鎮、浀陽鎮、河陽灘等名字),後轉至郾城縣城。裴度到郾城後,首先奏請取消監軍宦官,讓其各主將掌握兵權。十月,裴度帶領李光顏、田布、韓愈等將領親至前線郾城東南的沱溝,視察正在修建的防線。駐五溝營一帶的蔡兵突然襲擊裴度,但李光顏早已派兵埋伏於溝中,待蔡軍走近時,突然襲之,蔡州兵倉皇逃竄,但歸路又被伏兵斷絕,只好丟掉坐騎越溝逃跑,墜壓而死1000餘人。
那麼韓愈在郾城日常的軍隊事務當中協助裴度處理軍政要務,在討伐蔡州期間他的貢獻主要有那些呢?
第一就是在戰爭開始之前,協助裴度理順人事關係,協調軍隊之間的關係,使中原地區最受朝廷重視、勢力最大、地位最高的宣武節度使韓弘等將領聽從裴度的`統一調遣,避免窩裡鬥、後院起火,給討伐造成掣肘。
第二韓愈看到蔡州精兵都被李光顏吸引到了郾城東南的汝河、洄曲河沿線,蔡州後方空虛,向裴度提出自己帶一支精兵,夜襲蔡州城。你看看韓語不僅在戰略上是有眼光的,而且為討伐叛軍提供正確的戰術,但裴度考慮時機不成熟未同意此方案。後來裴度手下有一員大將李愬,再次向裴度提出奇兵夜襲蔡州城,李朔的軍隊在下大雪的夜晚從嵖岈山出發,連夜到達了蔡州城下,佔領了整個的城池,李愬把吳元濟押解到長安,其他藩鎮將領們一看吳元濟倒了,都紛紛歸順朝廷,平定藩鎮之亂取得了全面的勝利。班師回朝之後,朝廷論功行賞,韓愈因為在這次征戰中有出色的表現,被提升為刑部侍郎,位居四品。
韓愈雖然是來打仗的,但是作為大文豪,在戰火硝煙的百忙中,韓愈抽出時間,遊覽郾城當地的風景,並吟詩作賦,留下名作詩篇傳承於世。郾城古縣城緊鄰溵水(即現在的沙河),水清樹多,風景優美,為了休憩方便裴度在河邊建了溵亭(根據明嘉靖33年版《郾城縣誌.卷六.故跡篇》記載:“溵亭,在縣東一里許,溵水之陽,昔裴度徵吳元濟時築之,以為遊息之所,今亭廢,而故址尚存。”清乾隆版《郾城縣誌》記載:“溵亭,縣東南一里許,溵水之陽,裴度徵吳元濟時築之,為遊息之所,故址尚存,金元元好問有溵亭詩。”)
根據這些記載可知,溵亭為唐人在此築亭,即是平叛吳元濟時,裴度、韓愈、李正封、馮宿、李宗閔等人所建的遊覽觀感處,也是密謀平叛的策劃之地。它為四方亭,四根方形木柱上橫架木樑,亭內掛落上有精美雕飾,四隅戧角飛翹,四邊有石頭圍欄,亭內有石凳石桌,供遊人小坐。置身亭中,可聞沙河水淙淙,不絕於耳。韓愈與李正封的千言聯句《晚秋郾城夜會聯句》(附後)詩,便始於此,這首詩歌主要描寫討伐蔡州戰爭的激烈戰場情景,隨後又將該詩由韓愈親筆題於郾城彼岸寺的牆壁,其彪炳昭然,為眾人所知。韓愈作了另一首名字叫做《郾城晚飲奉贈副使馬侍郎馮李二員外》的詩歌,“城上赤雲呈勝氣,眉問黃色見歸期。幕中無事惟須飲,即是連鑣向闕時。”也描寫了戰爭期間他們想早點旗開得勝、凱旋而歸的心情。在郾城半年後平定叛亂,歸途中韓愈寫的另一首詩《過襄城》意思表達的更明確,“郾城辭罷過襄城,潁水嵩山刮眼明。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遠來迎。”後來韓愈《進撰平淮西碑文表》就是描述郾城討伐蔡州的事情。
郾城人民也沒有忘記這個文豪,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知縣傅豫創書院,書院名字就叫做景文書院(即現在的郾城教師進修學校)。韓愈諡號“文”,“景”即景仰、景慕、佩服。“景文”就是景仰唐代大文學家、古文運動倡導者韓愈博古通今、倡導儒家文化的精神,懷念他在郾城討伐蔡州作出的突出貢獻。書院的名字寓意激勵仕子們埋頭讀書、奮發向上、以冀魁名高中,取得像韓愈那樣的成績,來光宗耀祖。明朝我們本地一個詩人叫做陸淵之,寫過一首詩《郾城懷古》,其中就有“弔古多名筆,何人續退之。”詩句來讚美韓愈在郾城的貢獻。
韓愈提倡古文,是在“復古”的口號下,主要對文風、文體和文學語言的一場文學革命,與歐洲的文藝復興相似。 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其形式就是反對駢文,提倡古文。目的在於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
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所以漯河人要保護本地歷史傳統資源,把優秀的本土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挖掘、整理和研究,使之在保護中得以傳承,在傳承中創新、發展,為今所用。只有這樣我們本土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就會以新的方式與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將會建構一個更好的美麗、富裕、和諧的新漯河,實現廣大群眾精神層次上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