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高中古詩文教育研究綜述

高中古詩文教育研究綜述

高中古詩文教育研究綜述

  古詩文是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此,語文界研究與探索如火如荼、方興未艾。本文根據筆者所蒐集和掌握的資料,將近兩年高中古詩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動態綜述如下。

  一.關於高中古詩文教材的是與非

  1.科學拷問教材編寫

  肖建雲在《百年語文教育低效原因探析》(《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中認為,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中,白話文所佔比例太大,而古詩文所佔比例太小,白話凌駕文言,這是百年語文教育低效的根本原因,倡導並期盼對語文教育來一場革命,讓古詩文成為中學語文教材主體,把積累知識和背誦詩文作為教學重點,以誦讀為主要教學方法,改革高考內容和形式,看重中國古代的傳統教育經驗,慎取外國的做法,切實提高中學語文教育效率。

  嚴寅賢撰寫《讓高中語文教材成為普及傳統文化之根――高中語文教材古典作品編寫管見》(山東教育(中學刊),2012.7/8),認為中國古典作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存在著“節選”、“單薄”等幾十年如一日的問題,而升入大學中文系繼續深造學習古典文化的寥若晨星,導致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基本上是侷限在高初中語文教材所接觸到的“支離破碎”和“一鱗半爪”,不能全方位、立體性地瞭解把握,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過於隔膜、過於陌生,對高中語文教材文言部分的編寫,主張在理念上應旗幟鮮明地承擔起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在內容上應動大手術,使之成為“大部頭”,做到文言教材獨立化,選文系列化、單元化、“詳釋”化,讓高中語文教材成為普及傳統文化之根。

  2.關注研究具體文字

  熊言安、姜若虛的《〈木蘭詩〉研究綜述及教學建議》(中學語文教學,2013.3),從《木蘭詩》的版本和年代、文字結構、主題思想以及教師對文字的教學處理等方面,將前賢和今人對該文字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並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認為問題設計應具有系統性、層進性和生成性,提出了問題設計的具體的教學建議。

  3.積極探索教材體系

  二.關於高中古詩文教育教學的對與錯

  1.深入探討教育理念

  馮現冬、張偉忠撰寫《古詩文教學中的喚醒方略》(《課程?教材?教法》,2013.4),主張把喚醒教育的理念引入古詩文教學,可以考慮從語言文字、主題意蘊和審美體驗等三個層面入手實施喚醒教育。首先,要透過語言文字的溯源性解讀,喚醒語言文字本身的文化魅力,要喚醒舊知,補充新知,在語言文字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絡,以激發興趣,豐富積累,理解文字;其次,要還原寫作背景,知人論世,要重視並喚醒學生,引發學生心靈的震顫和情感的共鳴,自主感悟並理解主題意蘊,把握創作意圖;再次,要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品味美感,在探究中體悟美感,從而喚醒學生的審美體驗,引發學生對世界、自然、人生的欣賞與探究。

  2.深入研究教育問題

  馮為民在《語文教學的迷茫與混沌》(《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9上)中,認為現代高中生的文言文功底普遍較弱,文言文閱讀能力越來越差,也許語文教師會有一大堆主客觀原因,但文言文教學的畸輕畸重卻是難辭其咎的首要原因。認為只重“言”而忽視“文”或只重“文”而忽視“言”的文言文教學都事倍功半,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並且指出,文言文教學既要重“言”,又要重“文”,應立足於“言”組織教學,在教學“言”的過程中重視融合“文”的內涵。既要關注文言文語言形式的文化屬性,又要關注文言文所承載內容的文化特性;既要關注文字的文化內涵,也須藉助特定語境感知文字文化內涵,透過走進文字,在研讀與探究中去感受文言的美,感悟文化的美,獲得有意義的生命體驗,並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張君平的《關注文體特徵 感受文言之美――以《阿房宮賦》為例談文言文教學內容的確定》(《語文學習》,),也指出當前“文言教學的現狀是‘言’‘文’分離”,認為文言教學“文”“言”應該並重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美妙的文言本是一個有機整體,其文、言、藝術表現手法、作者之情志同樣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缺一不可的”。文章贊同周振甫先生所提出的文言教學須追求“立體的懂”,即要解決一個字在不同文字語境中意義和用法的不同變化,並且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經驗,認為文言文教學內容的確定,一是要“關注文體特徵――文與質之契合”,充分認識文體特徵,挖掘文體的突出特點,從而體悟作品的獨特感染力;二是要“感受文言之美――文與言之契合”,必須“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文言語句的背後深義,理解文言作品之意境。

  馮善亮在《入境,古詩鑑賞教學的落點》(《語文教學通訊》,2012.6B)中,針對目前古典詩歌鑑賞教學缺乏詩意的現狀,提出把“入境”作為教學落點的.策略,即把“入境”作為重要內容、教學指向和調控教學的準則。

  3.討論交流教學方法

  針對目前中學古詩文教學往往存在著教師放棄對學生“誦讀”能力培養的弊端,黃春來在《因聲求氣說與古詩文閱讀教學》(《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12.10》中,提出必須重視對古詩文誦讀水平的培養,論述了“因聲求氣”對於美感教育的重要意義,認為以誦讀而通古人之神氣,因聲而通其文法、句法、修辭,誦讀是進入寫作的第一法門,透過“因聲求氣”,可以感受古代詩文的音樂美,可以體味古人的人格美,可以促進古人優美生活形式的物件化,從中獲得美感教育,達到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何耀東在《古詩詞虛實結合手法分類典例賞析》(《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12.11)中,將古詩詞中常見的虛境分為“夢幻之境、預期之境、聯想之境、遙想之境和暗寫之境”等五類,並舉例分析古詩詞虛實結合手法的妙處,認為虛實結合是古詩詞營造意象、意境以表達詩人思想情感時所常用的一種結構特徵、一種藝術手法,常以虛境逼真、新奇而取勝,以虛實結合的自然和新巧而取勝,從而豐富詩歌形象、昇華作品主旨、強化感情宣洩,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和詩情悠長的審美情趣。

  朱少山在《高中語文宋詞的教學策略》(《語文月刊》,2013.3)中,以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的第四單元教學內容為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宋詞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詞之教學,讀之為要,要讀出意味,讀出境界,讀出情感;抓住詞的意象、意境、形象和藝術特色等重點,做到知人論世、以點帶面、綜合突破;解析重點詞句或意象時,要從歷史發展的宏觀視角出發,進行求同比較閱讀,以詞論詞,以詞證詞,來拓寬學生知識視野,達到提高他們語文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