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牧> 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閱讀答案

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閱讀答案

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閱讀答案

  杜牧的《自宣城赴官上京》抒發了詩人有志作為,但又仕途不如意,浪跡山水青樓又不甘心的矛盾心態。

  自宣城赴官上京

  杜 牧

  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淹留。

  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

  千里雲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

  塵冠掛卻知閒事,終擬蹉跎訪舊遊。

  注

  瀟灑:形容人的超逸脫俗。十過秋:十多年。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傳師江西幕,轉宣城,又轉淮南牛僧孺幕;一度升為監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東都,後又到宣州崔鄲幕,至內升左補闕的開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

  遲留:即滯留,有流連、耽擱之意。

  謝公城:指宣城。因南齊謝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謝公樓、謝公亭等多處古蹟,故稱。

  蘇小:南齊時錢塘名妓蘇小小。

  雲山:泛指山川秀色。

  襟韻:指人的情懷風度。

  塵冠掛卻:辭官不做。閒事:等閒之事,平常的事。

  蹉跎:光陰白白地過去。

  相關試題

  (1)頸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試簡要分析。

  (2)這首詩反映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①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借對雲山發出喝問,點明詩人未放棄自己的抱負;借對人世的發問,點明不甘心虛度此生的願望。②在全詩中起轉折作用。由對之前生活的描寫,轉向內心情感的表達。

  (2)反映了詩人一方面想要做官,一方面又無意仕進的矛盾心情。前兩聯詩人回顧自己詩酒風流的放浪生活;頸聯轉為感慨生平,不甘心終老於此;尾聯寫“掛冠”之事,認為身處官場只會虛度光陰,耽誤去“訪舊遊”,流露出歸隱與入世的`內心矛盾。全詩一波三折,抒發了詩人有志作為但又仕途不如意,浪跡山水又不甘心的矛盾心理。

  拓展閱讀: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賞析

  830年(唐大和四年),杜牧隨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幕僚於宣城,到839年(唐開成四年)杜牧內調為左補闕,在宣城時達十年。這年春天,杜牧告別宣城,踏上赴官上京的途中,正巧又遇見從舒州回宣城的好友裴坦。杜牧是個重情誼的人,和故人的再次邂逅相遇,又要匆匆離別,回首自己十年兩度在宣城的幕府生涯,詩人感慨唏噓,寫下了這首《自宣州赴官上京》,贈好友裴坦。

  這是一首七律,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 首聯兩句,作者概寫在宣城的十年美好生活。“ 瀟灑江湖十過秋”,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進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冬季,入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幕,後隨其赴宣歙觀察使任,為幕僚。833年(唐大和七年),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闢為推官,轉掌書記,居揚州,頗好宴遊。835年(大和九年),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837年(唐開成二年),入宣徽觀察使崔鄲幕,為團練判官。旋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員外郎。839年(唐開成四年)杜牧內調為左補闕,春天告別宣城,整整十年。這十年間,杜牧公務之暇,呼朋喚友,天天喝酒,遊山玩水,賞曲聽歌。“酒杯無日不遲留”,是說作者沒日無不飲酒賦詩,“不遲留”,即“不停留”。十年美好生活,值得回味。詩“蕭灑”兩字領起,具有統領全篇的作用,也為全詩定下了自由自在的基調。

  第二層,中間四句,對宣城十年美好生活的具體回憶,表達離對宣城的不捨之情。頷聯“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寫詩人在宣城遊山玩水、拂柳踏歌的歡快生活。自唐以後,宣州城區以紀念謝脁命名的建築還有:條風、清署、迎春、觀風、雙溪、懷謝、雲齊(以謝脁《遊敬亭山》“合沓與雲齊”詩句命名)、綺霞(以謝詩“餘霞散成綺”句命名)、澄江(宋時建,以謝詩“澄江靜如練”句命名,故作者說“謝公城”。蘇小小,南齊時錢塘一帶的著名歌女,才情獨具,容貌絕美,其家門前種植著很多楊柳。那些春風楊柳在浩瀚時空中飄拂了三百多年.此泛指名歌女。作者在謝公城盡情遊玩,並在宛溪、句溪嬉戲,醉臥溪邊,夢驚遊迥,並出入歌樓,把歌問盞,時有“宛溪垂柳最長枝,雖被春風盡日吹。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溪柳有感》)的景象。頸聯“千里雲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道出了作者對這自由生活的無限懷念。“千里雲山何處好?”是一個疑問句,“雲山千萬裡”,哪裡好呢,說是“疑問”,實際上詩人心中早有答。 “幾人襟韻一生休。”這是一個感嘆句,是對上句問題的回答,說是沒有多少人的襟懷韻致而能與山河一樣開闊、美好。而我,在宣城的十年,算得上啊。作者在這裡用否定來作肯定。

  第三層,尾聯兩句,寫對自己前去做得如不如意,還是要回來重遊故地的,進一步表達自己對宣城的念念不捨。“塵冠掛卻知閒事,終把蹉跎訪舊遊。” “塵冠掛卻”是指辭官的意思。作者說,假如將來有一天,官做得不如意,辭去官職,拋開政務,還要來與人們促膝談心,家長裡短。到那時,我還會回來的,再來和大家相聚,故地重遊。

  這首詩自始至終,表達詩人對宣城的眷念、不捨之情。在寫作上詩人首先將現實生活中許多事物的形態和生動形象,加以概括,表達主觀上的情感波讕,集中而凝練。中間引興託喻,借物抒懷,抒發自己宣城許許多多的美好記憶,進一步表達對宣城的眷念。最後,作者的思路開闊,視通萬里,思接千載,想象豐富,自由灑脫,又不偏離主題,再一次表達對宣城的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