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課文研討及教學建議
望 嶽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泰山位於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果。未了,綿綿不盡之意。這裡,詩人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麼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為什麼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鍾,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後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裡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雲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表達了心情的激盪和眼界的空闊,然後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裡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詩人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任,沒有這樣的情懷,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
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二、問題研究
《望嶽》的藝術特色
杜甫曾到過泰山之巔,但沒有為此寫詩。這是三十年後他在《又上後園山腳》這首詩裡提到的:昔我遊山東,憶戲東嶽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日觀即日觀峰,位於泰山之巔的東南方,是遊人觀日出的最佳處。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矯首望八荒,再寫幾首決非難事,可他為什麼不寫呢?我們無妨做點推測──用後人的眼光來看,這大概是因為《望嶽》一首已經寫盡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詩人胸中才情,確實不需要再寫了。我們讀這首詩,在領略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同時,也彷彿看到了詩人那卓然獨立的形象;特別是讀到它的末聯,更使人浮想聯翩,彷彿跟詩人一道神遊於泰山的絕頂之上,進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氣概,對詩人青年時代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也就洞若觀火了。正因為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首詩歷來被譽為詠泰山的絕唱。
在此,我們也不妨拿李白的《遊泰山》組詩來做比較。組詩共六首,480字,可謂多矣,其中也不乏佳句,但意境則稍遜一籌,原因是李白用尋仙訪道的眼光看泰山,把泰山寫成了一個遠離人間的仙界,舉例如下:
玉女四五人,飄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其一)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捫蘿欲就語,卻掩青雲關。(其二)
偶然值青童,綠髮雙雲鬟。(其三)
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其四)
緬彼鶴上仙,去無雲中跡。(其五)
仙人遊碧峰,處處笙歌發。(其六)
李白長於想像,但這組詩給人的印象是泰山處處都有仙人在,反倒有損泰山的現實風貌。前人曾謂《望嶽》可以俯視李詩,的確是不刊之論。
春 望
一、整體把握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五月,賊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安家於州(今陝西富縣)。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詩人聞訊後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
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這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後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司馬光在《溫公續詩話》裡曾寫道: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一座繁華似錦的城市,曾幾何時,竟被毀壞到了無餘物無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這一聯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此聯向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詩人為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另一種以花、鳥為感恨的主體。這自然是詩人移情於物的結果。這兩種解釋實質上並無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
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意思是自開春以來戰火愈燒愈熾,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據史載,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初期,自京畿、坊至於岐、隴都曾遭到叛軍的侵擾,百姓慘遭殺戮。詩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後,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髮。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麼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杜甫陷賊中八個月,大約寫了二十來首詩,論深沉含蓄,當以此詩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石 壕 吏
一、整體把握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生動而流傳得最廣。
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後四句是這件事的尾聲,暗示老婦已被差吏抓走。
老婦致詞可分三層:第一層(前六句)寫老婦訴說三個兒子全都應徵赴鄴城作戰,已有兩個戰死沙場,說明這一家人已經為國家作出了重大犧牲。第二層(中間四句)寫老婦訴說家中現狀。室中更無人,隱去老翁逾牆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孫猶言孫子正在哺乳期間,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兒媳喪夫,本當改嫁,只因捨不得丟下孩子而仍留家中。無完裙,不止於說衣不蔽體,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層(最後四句)寫老婦自請應役。河陽,這是當時官軍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裡需要人,自願為戰士們做飯,以保全家中僅存的三個人。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當時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頌石壕老婦勇於承擔苦難的精神,表明他支援唐王朝進行的這場平叛的戰爭,希望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但他又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這又表明他為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別》的其他五首詩中。仇兆鰲《杜詩詳註》引張曰:凡公此等詩,不專是刺。蓋兵者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則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則慰之哀之。既刺而哀,這正是詩人思想矛盾所在。
這是一首古體詩,內容是敘事性的,但又帶有抒情色彩,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處處感到有詩人在。結尾以獨與老翁別含蓄地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達了他對這災難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二、問題研究
《石壕吏》的構思藝術
這首詩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其實並不簡單,但詩人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現了情節發展的全過程,精煉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歸功於詩人構思的巧妙。從詩題來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人對他用了暗寫,一出場只用吏呼-何怒來點出他的威勢,此後就讓他轉入幕後。對老婦則用明寫,把她所說的那些話寫成了一篇抒情獨白。其實呢,用心品味一番就會發現老婦的話句句都是差吏逼出來的。原來的情形很可能是這樣:差吏一進門就問汝家有男丁否,老婦答以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無人;最後是差吏仍逼著要人不已,老婦只好請從吏夜歸。總之,差吏的怒呼貫穿在老婦陳情的全過程中,其兇橫殘暴不言而喻。
詩人明寫老婦,暗寫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繫,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為此作出犧牲。正是出於這種考慮,他讚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在《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諸詩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詩人的這種心情來。
練習說明
一、研討下列問題,並背誦這三首詩。
1.有人說,《石壕吏》中老婦的致詞全都是吏逼問出來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麼?
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最好先讓學生了解故事發展的全過程,要把學生帶到詩的情境中來。例如差吏抓丁為什麼要利用夜間?老翁為什麼要逾牆?泣幽咽者是誰?把這類問題弄清楚了,才能進入詩境。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聯可作兩種解釋:(1)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到鳥鳴而感到驚心;(2)以花、鳥擬人,花感時而落淚,鳥恨別而驚心。你贊成哪一種解釋?理由是什麼?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設題目的是使學生進入詩中境界。應當注意的是,詩可以有多種解讀,但須言之成理;教師可以談談自己的見解,但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不同見解。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3.《望嶽》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作具體解釋。
這首詩意境深遠,初二學生由於閱歷尚淺,恐不易領會。設題目的是透過對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詩的大意。要一層一層地說來,先疏通文意,然後啟發學生運用想像來描繪詩中的圖景。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和有關資料。
二、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幕短劇。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於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設題目的是透過實踐活動進一步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並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關鍵是要合理地補充某些情節或細節,從而鮮明地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如果打算改編成短劇,最好採用集體編寫的形式,由教師或個別學生先擬出一個提綱,經討論後確定各部分的內容,然後分配角色,組織演出。在討論中必定會涉及一系列問題,例如全劇要不要分出場次,分幾場為好,詩人是否應當出場,如出場又該如何處理才好,等等,這樣討論下來,才能使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不要為演出而演出。
三、古詩中多用對偶句。對偶,又叫對仗,俗稱對對子,是把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方法。對偶句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便於記誦。例如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對偶句?把它們找出來,仔細體會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並模仿著寫一兩組對偶句。
對對子,這是古詩文的基本功。過去的學塾裡設有對課,人人必學。我們雖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視。設題目的在於給學生一點對偶常識,並嘗試著寫寫,有一點實踐經驗總是好的。如果時間充裕,也無妨讓學生從學過的古詩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來。試寫可以從教師出上聯學生對下聯入手,然後設定情境讓學生試寫全聯,以四言對、五言對為限。
參考答案:《春望》前三聯都是對偶句。按:杜甫好用對偶,他的近體詩中對偶句極多,不限於律詩中頷聯和頸聯,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中兩聯全是對偶,《八陣圖》(功蓋三分國)中,前一聯是對偶。
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擬用三課時教讀。大體的安排是:(1)《望嶽》和《春望》各用半課時;(2)《石壕吏》用一課時;(3)實踐活動(對偶練習、改編短劇並演出或其他)也用一課時。具體建議如下:
1.由於本課所選都是杜甫的詩,教學要求除理解這三首詩的內容並能熟練地背誦而外,還要使學生對詩人生平有個大致的瞭解。為此,教師應仔細構想介紹的方式,既要緊扣學習這三首詩的需要,又要使學生獲得比較深刻的印象,而且費時不多。初步想法是:
(1)只介紹詩人入蜀前的經歷,入蜀以後的經歷擬放到高中階段再作介紹;
(2)按年代順序作介紹,突出重點,主要講安史之亂以後,20歲以前的經歷不必講,客居東都(洛陽)一句帶過,困居長安十年可略講(有關資料所附詩人年譜可供參考);
(3)配上示意圖(見有關資料);
(4)時間以8分鐘為限。
2.這三首詩都要當堂成誦。要先練習背誦,達到基本成誦後,作一點分析,最後再檢查背誦(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要求默寫),務求能脫口而出。應注意的是:
(1)字面上的意思,註釋裡都講到了,不需要重複講解;
(2)要保證每首詩至少讀10遍,使學生達到口熟,這大約需要20分鐘,尚餘70分鐘,供教師自由支配;
(3)在練習背誦過程中,適當地加以點撥仍有必要,包括層次的劃分、對偶句的運用等,目的是加快記誦的速度。
注:古體詩中也常有對偶句(如造化二句、蕩胸二句、老翁二句、存者二句等),但不一定是律句,在初學階段用不著加以區分。
3.指導學生潛心涵詠的關鍵是要啟用學生的想像。應注意的是:
(1)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識。例如學習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兩句,就要指出這裡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二百公里;沒有這方面的常識,青未了的形象就很難想像出來。詩的末聯提到的絕頂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頂。
(2)設想詩人當時的情境。例如《春望》一首,詩人望的地點無妨假定在曲江之畔,再參照他的同期作品《哀江頭》中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等句,便可以想像出詩人當時的情境來。
(3)抓住詩中的關鍵字眼來描摹當時的情狀。例如《石壕吏》開頭四句中,要抓住暮投夜捉人逾牆等字眼把情節開端時的緊張氣氛想像出來。
4.講對偶可以適當地延伸到對聯,舉例儘可能地跟課文內容掛鉤。例如:
泰山南天門聯:門闢九霄,仰步三天勝蹟;階崇百級,俯臨千嶂奇觀。(作者佚名)
杜甫草堂聯:草堂傳後世,詩聖著千秋。(朱德)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
有關資料
一、杜工部年譜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遊吳越。
開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吳越歸,赴京兆貢舉,不第。
開元二十五年(737)公遊齊趙。(《望嶽》作於此年前後)
開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東都(洛陽)。
天寶四載(745)公在齊州。
天寶五載(746)公歸長安。
天寶十載(751)公年四十,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
天寶十四載(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往奉先。(安祿山於同月發動叛亂。)
肅宗至德元載(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六月又自白水往州。聞肅宗即位,自羸服奔行在,遂陷賊中。
至德二載(757)四月,脫賊,謁上鳳翔,拜左拾遺。八月,還州省家。十月,上還西京,公扈從。(《春望》作於本年三月)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遺,六月出為華州司功。冬晚,離官,間至東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東都回華州(《石壕吏》作於此時)。七月,棄官西去,度隴,客秦州。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二、關於《望嶽》的參考資料
1.仇兆鰲《杜詩詳註》對這首詩的評註
此望東嶽而作也。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岱宗如何,意中遙想之詞,自齊至魯,其青未了,言嶽之高遠。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鍾。矗天而峙,昏曉於此判割。二語奇峭。王嗣《杜臆》雲:蕩胸句狀襟懷之浩蕩。決眥句狀眼界之空闊。公身在嶽麓,而神遊嶽頂,所云一覽眾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絕頂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蕩胸由於曾雲之生,上二字因下;決眥而見歸鳥之入,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順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2.賞析例文
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裡,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終當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三、《春望》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便把家小安頓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訊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四、《石壕吏》賞析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線的時代!而杜甫,卻於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裡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可以設想,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或者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瞭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讀杜心解》),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裡生髮出來。不說徵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百姓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牆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併為老婦以下的訴說製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係。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裡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尋,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裡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裡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裡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子,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本子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可見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後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兒媳婦低聲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