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隨筆
弟子規隨筆1
自己有幸出生於70年代中後期,既沒有經歷大鍊鋼鐵的無奈,也沒有生活在在崇尚白卷英雄張鐵生的時代,更沒有淹沒在上山下鄉的洪流中,帶著這份慶幸,懵懵懂懂的我走進了80年代。80年代末華夏九州雖沒有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但是全國已經一掃萬馬齊喑的沉悶形勢,改革開放的東風吹遍了全國,教育的普及,言論的自由,為出生於七十年代中後期的人創設了良好的成長環境。雖然還不是很懂知識能改變命運的真正內涵,但是看到自己比父輩能接受教育提高素養而由衷的高興,所以十年寒窗,雖沒有頭懸樑、錐刺孤,但也算是苦讀用功,門門功課在班級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學業結束了,帶著青年人的憧憬興沖沖地邁上了工作崗位,雖沒有變革社會造福人類的宏偉抱負,但是建立一翻事業的豪情還是激盪著胸懷。可參加工作後,才發現,自己好像是一個教育半成品,上學時的數學除了學會解算式還是解算式,語文好像除了學會寫生字、造句子,出口成章、下筆入神的能力基本未形成,面對公眾講話除了結巴就是臉紅,偶爾有一點點人生感悟或工作感想,想傾倒在紙上和朋友共享,可是卻像茶壺裡煮餃子――倒不出來。
鬱悶久了,分析原因,發現上學時每天只是為考試而學習,為分數而用功。十年寒窗回想起來,很是悲哀,敝人孤陋寡聞,無遠大志向,不祈望成為尖端人才,不祈望出口成章,僅僅希望透過教育能學會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可以清楚地用口或筆表達出來,和別人共享,實際結果確是:十年寒窗苦讀,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已將老師、家長和學生的眼光全都聚焦於“分數”二字,“寶劍鋒從磨礪出”成了泡影。
步入工作崗位,忙碌工作,料理生活,已沒有太多的心思投入學習,所以想說說不好,想寫寫不出的狀態一直伴隨吾身。
隨著年齡的增長,步入婚姻殿堂後,結婚生子,本以為孩子這一代,時代不同了,教育的目標、要求和課程內容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有所變化,可是翻翻孩子的課本,發現孩子的教育內容基本雷同於上個時代,教育要求也是外甥打燈籠――照舊。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五千年的文化沉澱積累,無數的經典流傳至今,《禮記》記錄著中國人的倫理;《詩經》、《楚辭》閃耀著中國文學智慧的火花;《春秋》、《史記》記錄著中國的歷史發展。還有四書五經、《老子》、《左傳》等等,無不在彰顯著中國人的知識財富。數千年來,中國人的倫理道德和做學問,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和方法,醞釀了無數的聖賢精華,滋養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培養造就了無數歷史名家。
但是近代,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後,西學隨之湧入了中國,面對國力強大的外國,中國人自嘆不如,愧疚之極,於是拼命地學習引進西學。其實西學有西學的優點,國學有國學的長處,但是有些人不這樣認為,不僅拼命貶低國學,甚至對國學持全盤否定態度,雖然這期間也有張之洞為保護中華文化而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胡適也發出了“整理國故,在造文明”的呼聲,但是個體的聲音終被時代所淹沒,國學的被曲解、輕視,造成了中國歷史文化的一次大斷裂。現如今,身為中國人不瞭解孔子的學說、沒讀過老子的著作、只會零星地背誦幾首唐詩宋詞,對於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不知為何物,思想、情操、信仰、志向、氣節,這些本應該深深紮根於國民心中的東西正在悄然飄逝,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悲哀,中國的悲哀、改革者的悲哀。
事實證明,一個民族的強大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的提升,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壯大,一個強大的民族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民族文化,否則就像無根的浮萍,經不起大風大浪的衝擊。
終於盼到孩子上學了,希望透過教育來開啟孩子懵懵無知的心智,在孩子頭腦中播下智慧的種子,但是雷同於八十年代的教育一如既往地繼續培養著象我這樣的半成品,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僅僅只接觸了30多篇文章,況且大部分只要求熟讀,不要求背誦,無法記憶成為自己的語言進行儲存。所以現在的孩子寫作時基本上雷同於父母,面對作文不是發愁就是恐懼,而作為家長,我在指導孩子作文時,除了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加以引導外,有時簡直可以稱之為束手無策,我本身就是這種教育的半成品,對於文字,我沒有豐厚的積累;對於語感,我沒有超強的感悟;對於文學,我幾乎可以說是一知半解。面對這些,不僅家長無奈,教師們也是無語,因為家長和教師誰都無法改變應試教育制度。
0至13歲是人生記憶的黃金階段,這時期如果不背誦經典,沒有貯備名家名篇,長大了在文學素養方面想厚積而勃發只能是痴心妄想。孩子的頭腦就象一張白紙,最初的塗抹會奠定人生基礎。雖然孩子小時候對前人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不是很理解,有時甚至覺得很晦澀,但是長大後到了一定階段,早期儲存的這些知識必定會醞釀發酵,必定會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孩子將來是成長為有學問、有品德的智慧型人才,還是知識貧乏的文化侏儒,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早期給予孩子的教育內容和方法。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所以弘揚中國文化,開設國學經典很有必要。
提倡國學並不是返古保守、禁錮思想,也不是追復封建道學,更不是簡單的恢復節日、復原古裝,朱熹曾經說過:“國學者,聖賢之學也,仲尼孟軻之學也,堯舜文武周公之學也。”提倡國學是將中華幾千年來沉澱積累的精髓發揚光大,讓學生感悟經典,與思想家對話。
國學內容博大,不僅涵蓋文學、歷史、哲學等諸多方面,而且對做事為人道德準則方面的培養也是非常系統的,其中《弟子規》就是規範人們言語行動、養成良好品德的一本最佳論典。現今的社會物慾橫流,多元化的價值觀主導著人們的言行,高傲、自私、散漫……許多孩子的言行急需規範,尤其是孝順父母、誠實守信、博愛感恩等這些優良傳統更需要發揚光大,《弟子規》具體列舉出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孝敬父母、友愛兄妹,親近有仁德的人,這些是《弟子規》著力強調的,“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教育孩子要嚴謹、誠信,而這些也是我們大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必須要具備的良好品質。做事情不要慌亂、匆忙,下定決心,排除艱難,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只要認真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其實就在眼前,“勿畏難、勿輕略”,《弟子規》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說明了以上深刻的道理,讀後令人回味無窮。
閱讀《弟子規》,我深切感受到其間提倡的孝道、誠信、仁愛。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德,一個大節有汙的人,即使才華橫溢,也是受世人鄙視和唾棄的,就如文化漢奸胡蘭成,文字靈氣婉妙,就連曠世才女張愛玲都被其深深折服,但是胡蘭成有氣韻而無氣度,有靈氣而無靈魂,他用中國文化浸潤的靈氣譜寫了對中國人民的背叛,被永遠釘在了中國歷史的恥辱柱上。所以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是照耀人生的陽光,記得有人曾經說過:“人生若播下行為便收穫習慣,若播下習慣便收穫人格,若播下人格便收穫命運。”讓孩子學習《弟子規》必將會洗去心靈和行為上粘存的塵埃,收穫良好的行為習慣。
清朝詩人龔自珍面對清朝無奈的社會現狀,曾仰天長嘆,發出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聲。是呀,沒有人才就沒有社會的進步,沒有人才就沒有歷史的前進,可是當天公“不拘一格”降下足一世之用的人才時,如果沒有恰當的教育方式,人才可能就會變成庸才,甚至蠢才。所以作為新時期的學生家長,基於以上淺顯的認識,我主張大力提倡國學,“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培養出既有造福社會的思想、又有推動歷史能力的各種人才。
弟子規隨筆2
讀了《弟子規》一書,使我獲益良多。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擔任著多種角色:妻子、子女、母親、教師等等。如何在這種物慾橫流的今天找到我們前進方向?我想,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很大。
一、孝敬之道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可到底怎麼做到孝呢?就如弟子規中所說“入則孝”,就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到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我們在孝敬好父母的同時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因為這樣,我們的父母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孝”的另一個方面,我認為還要照顧好自己,時刻關懷自己,不要讓父母擔心我們的生活。關心家人,關注自己!我認為這就是孝的根本體現。
二、教育之道
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家長,我們擔負著教育子女、教育學生的重任。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能重來一次。首先做人父母者,就要為孩子的生活起居、家庭教育等等負責,讓孩子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我們做父母的不僅僅要教給他知識,也應該教給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修養。當然,這要求我們自己就應該有一份積極的人生態度。另外,作為教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生應更多一些情感撫育、人文教育,繼而教會他們如何做人,讓他們從我們身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因此,不論是教師、家長哪種身份,我們既要教會孩子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過猶待,百步餘”的禮節,又要讓學生擁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良好心態。
讀了《弟子規》一書,使我明白許多人生道理,也使我對幸福的詮釋迸發出無限的感想!
弟子規隨筆3
在高考的第一天,我看到一則新聞,是說一個參加高考的男孩在高考前一天還在打遊戲,媽媽特別擔心,就說了他幾句,結果男孩生氣,離家出走,高考沒有參加,媽媽在考場外邊哭邊自責。
我們看到這個新聞都很氣憤,覺得這男孩太不懂事了,不聽話。但是其實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很少做到聽父母的話,可能沒有他那麼明顯罷了,至少我是這樣的。
據說每隔三年就有一個代溝,那我們和父母之間至少有七八個代溝,溝通起來是有些問題的。尤其是我有個弟弟,平時在家裡,就總是我們兩個一起對付我媽媽。《弟子規》講“父母教,須敬聽”,在去年假期,我漸漸發現媽媽的脾氣特別暴躁,有點點不對的地方就發火,永遠處在“常有理”的狀態,可能那是一些更年期的症狀吧。但也就是在那個假期,我開始靜靜地聽她說話,不故意頂嘴,或者反抗。之前的我,作為一個大學生,骨子裡是自帶著些驕傲的,有時候對父母的教導的那種無視,甚至蔑視,是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從去年,我發現,父母的話,你仔細去思考,或者用你日後的.經歷就檢驗,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他們年紀不小,有了很多的閱歷,經驗等等。我想說的是,父母的話,首先要好好聽、細細想,很多道理是很有用的。如果是不對的,也要做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他們作為父母,其實是需要有長輩的尊嚴的,可能很多時候他們說的不對,自己也知道,但是需要作為晚輩的我們給一個臺階,以委婉的方式指出來。
最後,我覺得我們應該想想,我們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肯聽父母的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是真的觸犯到自己真正的愛好或者準則,那我們據理力爭是有價值的,但是我覺得有很多時候是為了叛逆。比如說,你談了個男朋友,父母不同意,可能最初並沒有愛到“非他不可”的地步,但就是要抗爭,說是為了愛情,我覺得那就是因為叛逆。有個真實的例子:我一個好朋友,最初是想要考研的,後來學了一段時間,不想堅持,開始猶豫,父母知道這件事了就勸,說的越多她越開始退縮。後來有一天我問她決定沒決定呢?到底考不考。她說,不但要考,還得考個好的。最近我知道她爸爸生病了,算是比較嚴重的那種吧。我就想說,千萬不要到了最後,發現能聽聽他們的話時為時已經晚了。
弟子規隨筆4
《弟子規》總訓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聖人告訴我們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姐妹,幫助關心每一個人,愛護天地萬物,仁慈寬恕,必定一生和諧幸福,要想得到這些幸福和美好,首先要從孝道開始。
人生最大的苦惱就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人生所有幸福的感覺,在於找到真實的自我,人生最難的是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只有找對位置,才能實現人生價值。來到德美集團,是一次正確的選擇。在德美,我們一切從零做起,這裡有一個很好的環境,能夠讓我們快速成長。
有一個村莊,住著四十幾戶人家,這四十幾戶人家出了一百零九個後代,其中有一百零八個大學畢業,素質很好,而第一百零九個也考上了大學,他們的下一代,也全部都有大學畢業的水平。這說明環境很重要,就像孔夫子所說的“首孝弟”,當一個人孝弟做到了,一個有孝心的人,他會推己及人,會影響吸引別人跟他學習,從而做到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帶動整個環境下同事之間的和睦友好,營造一個人人都學習,人人都改變的好氛圍。而德美,帶給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環境和氛圍。
“次謹信”,其中“謹”是謹言慎行,告訴我們要生活有規律,不能亂七八糟。“信”是會意,代表言行。孔夫子說“凡出言,信為先”,一個人沒有信用,就很難在社會立足。而德美,擁有完整的規章制度,個性化的管理方式,打卡、晨練、晨會、工作彙報、工作總結、彙報演出等等一系列的完整條例,讓每一個員工從早晨開始就擁有系統的生活工作規律,良好的工作習慣;每一個員工都能夠在德美這個大家庭裡,暢所欲言,無拘無束,與人相交以誠信為本,寬厚待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謹言慎行又熱情真誠的個體,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團結協作的好團隊。
“泛愛眾,而親仁”。“泛愛眾”要求我們廣泛的愛眾人,“而親仁”要求我們親近仁德之人。在德美,所有的員工每天都可以擁有一個愉悅的心情,用輕鬆的心態去工作,因為德美人團結友愛,德美情真誠可貴,所有的人都珍惜這一份感情。所有的人都願意親近仁德之人,所有人都渴望做的更好,付出更多,服務更多,與更多的人親近,所有的人都願意付出,願意改變,這個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
“有餘力,則學文”說的是當我們把這些立身處事的行為,這些德行都紮實的學好,還有空餘的時間,就可以多看些好的文章。在德美,每一期的商訊,德美之歌......每一次的晚會節目,所有的人都參與創作,參與表演,從投稿到刊登,從創作到表演,每一個環節都參與其中,從實踐中學習,從實踐中認識自己,改變自己,鍛鍊自己。軍訓、培訓每一次都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德美的員工都會在工作之餘看書學習,積極參與創作,德美員工用實際行動展示著德美人的如火熱情,這就是德美人。
《弟子規》,德美人徹底的學習著它的一舉一動,踐行著它的一言一行,在德美,《弟子規》更好的發光發熱,這就是德美人自己的《弟子規》。
弟子規隨筆5
《三字經》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著我。這不止是因為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因為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倍感琅琅上口。《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它既朗朗上口,又蘊含著許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當我讀到這一段時很是感觸:“任己見,昧理真”。就是說,不肯讀書的人就容易依靠自己的偏見做事,矇蔽了真理,往往會把事情搞砸。由此,我想到自己的一件事:有一次,我跟父親討論一件事,由於我們認識程度不同,往往會吵起來。所以,我老是以自己的意見為準,而忽視了真理。而讀了這本《弟子規》中的這句話後,我感覺我太任性了、太愚昧了。自己沒理,還強辯。所以,我也要提醒同學們,在發表自己的意見時,一定要按實際情況下定論。
讀著讀著,我感覺“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之中也有許多教我們讀書的方法,應該怎樣讀好書。讀書時,一定要心到、眼到、口到。如果看著書本,心卻不在本子上,那麼就白讀了。有一次,我背課文,就是默背,覺得背得好慢,一點效率也沒有,而把課文一遍一遍念出來,把精神集中在課本上,幾遍之後,就很容易背出來了。不信你們試試。《弟子規》真的很有用,對我也很有幫助,教會了我讀書的方法和道理。
在做人方面,《弟子規》也寫到很多,人首先要有孝順長輩的心,要有一顆友愛的心,只有一個人的品德爭了,才能做好人,學習的根本就是:人的品德修養。“敏而學,慎於行”要力行,又要學文,這樣了,才能成為真正有用的人。所謂品德,就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也許一個人很會學習,但處人方面,不一定會很好。一個人的素質是很重要得。
所以,《弟子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希望所有的朋友都向著知識的海洋奔去,遊向那知識的海洋,共同進步!
弟子規隨筆6
《弟子規》裡面有許多道理。這些道理,會讀會念,沒有用處,最重要的是會做。
做子女應該孝順父母,我們只有一個爸爸、媽媽,從我們出生時到現在,他們都在很辛苦地把我們養大,並且希望我們成才。平時爸爸媽媽對我們嚴格,其實是爸爸媽媽對我們的一種愛。
如果我們任性而為,容易出錯,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心裡面要記住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處處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孝順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
除了孝順父母,做人還要誠實守信。開口說話,一定要做得到。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於花言妙語,更不能使用。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要你自己去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