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我和弟子規的故事

我和弟子規的故事

我和弟子規的故事

  《弟子規》可以幫助你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

  我和弟子規的故事1

  從三年級開始,我們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讓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知道了怎樣做事。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古人把孝放在第一位,可見孝敬父母是每人必須要做好的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入則孝中的第一段話,這段話很簡單,讀幾遍就可以背下來,可是實踐起來卻很難。當你正在寫作業時,父母叫你,你是否會答應?當你正在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做遊戲時,父母讓你去做家務活,你是否會去做?當你做錯事時,父母批評你,你是否會認真地靜聽?如果你的回答是“沒有”,那麼你就沒有做到孝。

  孝從古流傳至今,我們這一代人卻因為父母的溺愛、呵護,忘記了孝。在東漢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人。黃香小時候家境貧寒,10歲時就失去了母親,父親體弱多病。悶熱的夏天,他為了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就用扇子驅趕蚊子,並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涼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黃香買不起棉襖,他為了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他從不叫冷,而是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製造一種歡樂的氣氛。

  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我們孝敬父母,自己也會得到快樂。古時候,有個子路的人,家裡買不起米,可是年邁的父母們想吃米飯,子路不遠千里,從親戚家借來了米,看著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十分高興,忘記了疲勞。這種孝敬父母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弟子規中的“信”也讓我頗有感悟,“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講的是凡是說出的話,首先不要虛假,講求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都是不可以的。這讓我想起了發生在古代的一個故事。

  泗水兩岸出產堅固的石料,齊國的孟嘗君想把石料做成廟裡的樂器,泗水邊的老百姓們很高興,便挖了十幾車石料,而孟嘗君卻沒有做樂器,把壞的宮牆牆角給補上了,泗水邊的人知道後,紛紛離開了。秦國和楚國知道後,準備合力齊攻齊國。孟嘗君知道鑄成大錯,便向泗水兩岸的人道歉,做了樂器,人們都回來了,楚、秦兩國也不敢再攻打齊國了。

  我們都知道,人無信而不立,那麼,“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說的就是誠信了。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杯子摔壞了,不敢向父母承認,自從學習了“信”中的這句話以後,我就敢於承認錯誤,爸爸媽媽還表揚了我。

  弟子規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如,《泛愛眾》中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在生活中,在學校的學習中,有許多具有這樣品質的人。“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講的是如果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就趕快不要讓別人去做。正所謂:“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讀起來琅琅上口的語句,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才能,讓我們學到了課本中不能學到的東西。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以學文,我們要永遠謹記它!

  我和弟子規的故事2

  二年級下學期的時候,老師讓我們到書店買了一本《弟子規》,然後我們每天的最後一節課就讀《弟子規》。當時,我就是讀著玩,也不懂其義。可是,後來我再看一看每句話的意義時,才感到這本書真的很好,而我與書上寫的要求差遠了。自此,我決定以後要按照書上要求去做。

  記得書上有這樣一頁,上面寫到: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媽媽說:“現在有很多孩子都做不到這一點,都把古人美德拋棄了。”我想,我也經常做這種沒讓長者先的事。比如,吃飯的時候,我看見桌上香噴噴的飯菜就“呼嚕呼嚕”地吃起來,全然不顧對面還坐著我的九十七歲的老爺爺他有沒有先吃。現在我知道了:吃飯的時候,要讓年長著先吃;落座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坐下;走路的時候,讓年長者走在前面,年幼者走在後面。若是聽見年長著叫人,就應該立刻代他去叫喊。假如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刻到年長者那裡去看看有什麼事情。

  讀了這本《弟子規》,我覺得受益匪淺。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都是每一個做孩子的需要牢記的。我要經常讀一下這本書,一是可以繼承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二是可以讓我更有修養。我們大家都來讀吧?

  我和弟子規的故事3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易解】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故事】“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易解】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衝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故事】重 義 輕 財

  卜式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賢士,他對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顧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後,兄弟倆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財產都讓給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頭羊,後來繁殖到上千頭,他買了房屋,置辦了土地。而這時弟弟因經營不善而破產,卜式於是把自己的財產分了一半給弟弟。卜式不僅不貪圖財物,而且為了照顧弟弟,還把自己的財產讓給弟弟,這一行為感動了當時的人,大家都說他是個重親情、不愛財的君子。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易解】路上遇見長輩,應向前問好,長輩沒有事時,即恭敬退後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故事】懂 禮 的. 子 路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學識淵博,並以懂禮貌著稱。有一天,孔子走過庭院,要到門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裡讀書,子路看到老師,立刻放下手中的書,對老師行禮。那時的“禮”是要鞠躬的,孔子並沒有看到他,只是看到了庭院裡的櫻花而停下腳步,子路就躬身站著,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時他的身體已經痠麻得失去了知覺。孔子稱讚他說:“子路真是一個懂禮貌的好學生啊!”

  我們現在雖然不能做到像子路一樣恭敬有禮,但生活中有些細節也應該注意,比如:我們放學回家,一定要同父母坐下來,給父母泡杯茶,坐10分鐘後,會感到心情很愉快,也許父母這時就會有感受要同你溝通,話就可以慢慢流露出來。假如坐10分、20分鐘父母無話,我們要跟父母交待一下,如果沒事,就告訴父母我要回房間去了,這叫“長無言,退恭立”。現在的孩子很卑慢,對長者的話聽不進去,更不會恭敬地向長者請教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無形當中給自己的德行造成了很大損失。孔子說過:“不學禮,無以立”,禮儀是一個人立足社會、成就事業、獲得美好人生的基礎。在21世紀的今天,禮儀已成為一個文明發達國家發展或民族進步、程序的衡量及體現。今天我們要做社會的文明人,必須學習和講究禮儀。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易解】古禮:不論騎馬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均應下馬或下車問候,並等到長者離去稍遠,約百步之後,才可以離開(敬老尊賢)。

  【故事】粗 心 的 司 機

  劉老師有一天看到一位老者的腳受了傷,就問他:“你的腳為什麼受傷?”他說:“搭朋友的車子,腳還沒有放進車內,這個司機朋友在前面沒有看到我的腳還在外面,就用力關車門,結果腳受傷了。”這位長者的腳三個月才好。可見我們在這一方面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如果老者乘坐交通工具時,我們要特別謹慎,保護他們的安全。送長輩離開,我們也要記得不是隻有送出門就好了,而是要保證長者安全地離開,這是我們每一個做晚輩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