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出則悌的故事
悌的意思就是友愛,《弟子規》裡“弟”應讀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們現在豎心旁的“悌”。
周公的故事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後,過了兩年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那時候,周成王才十三歲,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掌管國家大事。這個時候,有一些別有用心人就開始散播謠言,說周公想篡位。周公聽到這樣的謠言之後,為了不讓他的侄兒為難,自己就辭職到山東去居住了。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氣很好,就帶著人馬到宮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風大作、雷雨交加,這時成王就感覺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當,上天才會有這些異象產生。
於是,成王就到太廟去祭祀,成王就發現了周公祈禱周武王延壽的祈禱文,成王開啟祈禱文一看,當看到周公寧願讓自己折壽而祈求兄長武王能夠延壽的情真意切的話語時,成王內心非常的感動,非常的慚愧,這麼好的叔叔,我居然聽信謠言,還讓叔叔到比較偏遠的地方去。
結果成王親自到山東把周公請回來,請周公制禮作樂。所以,周朝建國以來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並付諸實行的。從周成王到他的兒子康王兩代,前後約五十多年,是周朝強盛和統一的時期,歷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周公給我們子孫後代留下的不僅是對國家的忠誠,對兄弟的真誠,更重要的是給我們子孫後代留下來的人文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只有這樣,我們的子孫後代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伯夷叔齊的故事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王的兩個兒子,孤竹君王選定叔齊為君王的接班人,但叔齊的父王孤竹君王去世之後,叔齊就主動將君王讓給兄弟伯夷,伯夷說:“要你當君王,這是父王的任命。”於是伯夷就逃走了,但是叔齊還是不肯當君王,結果叔齊也逃走了。於是,大家就擁立孤竹君王的中子當君王了。
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齊二人認為周武王這是很可恥的行為,於是二人不吃周朝的糧食,歸隱到首陽山,採吃野菜充飢,結果餓死了。伯夷叔齊二人的所作所為,在今天的人們來看,肯定覺得他們二人是傻子,有福不享,大概神經有問題。其實這種謙虛禮讓,這種氣節,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孔融讓梨”的故事
東漢時期的孔融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他四歲時,就懂得謙讓之禮。一天,鄰居給他家送來一筐梨,孔融從容地選取一個小梨,把大梨讓給哥。大人問他為什麼挑小的吃,他回答說:“諸兄年長,正宜用大的。我乃小弟之輩,年紀尚且幼小,自應取小,‘犯上’不妥。”孔融四歲時,就懂得把大梨讓給哥哥吃。做弟弟的懂得尊敬兄長,做兄長的也應友愛弟弟。兄弟互敬互愛,家庭才會和睦。
弟子規出則悌全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從第八條開始,就講到如何與人相處。我們都曉得,一個人不能離開社會而自己獨居。既要與眾相處,我們就不得不注意我們的言行舉止,我們的行為,我們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別的留心注意。這裡一開頭就講“兄道友,弟道恭”,在家裡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處。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來跟弟弟相處。“弟道恭”,弟弟又應該如何來對待哥哥。“兄道友”,這個“友”就是友愛。做哥哥的要友愛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長,還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長曾經這樣抱怨過,他說孩子沒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總是會打打鬧鬧。我們曉得,雖然子弟在家裡,他們是玩樂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從小父母就要灌輸他們觀念,讓他們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樹幹、樹枝一樣,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兩個人慪氣,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時候,身為父母的應該要曉以大義,如果能講一些故事給他們聽,可以說會更好。
歷史上有很多這種孝悌的故事,譬如說唐朝的李績。李績當時已經貴為像宰相那麼大的一個臣子,當他年老的時候,他還不忘照顧他的姐姐,還為他的姐姐熬煮稀飯,不小心當中,一陣風吹來,火就把李績的鬍子給燒焦了。我們想一想,當姐姐年紀這麼大了,李績年紀也不小、也已經老了,他還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姐姐,實在是非常難能可貴。
而且我們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處,往往比父母還要長久。因為我們距離父母的年齡,相差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幾乎可以說從小一直到我們終老,所以相處的機會非常的多。更何況童年的時候,非常的難得,從小我們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長,做兄長的懂得愛護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裡能和睦共處,將來在社會上也能與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幫助,互相的關懷。所以,從小能建立這種友愛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裡能和睦共處,這個就是屬於孝道了。怎麼說?如果你經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讓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媽媽氣得半死,這就是不孝了。所以,從小讓孩子建立這個友愛的觀念非常的重要,因為影響將來非常的大。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也就是說孩子在家裡從小就要建立一個觀念,不可以讓他感覺錢財非常的重要。當然錢財也是重要,我們要教他懂得節儉,教他要從小就要愛惜家裡的物品。如果他從小知道這個物質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當的重視,他對錢財看得那麼重,將來會有很大的禍害。為什麼?中國傳統的社會,一旦父母百年之後(就是往生之後),往往為了爭田產,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處,甚至是反目成仇。在現今的社會里,我們可以見到非常多,為了爭家產告到法院去,這些都是很不應該的。如果父母當時曉得留下財產會起這麼大的紛爭,一定不願意留這麼多財產讓子女爭吵。
所以孩子在家裡,身為父母的也要告誡他要節儉,有道是“勤儉持家家業盛”。如果不能勤儉,把物質、錢財看得非常重,很重視物質的享受,將來如果面對財產的紛爭,這個彼此的怨恨會從此而產生。所以能輕財物,我們把物質看得很輕,就會有佈施的心,會把你多餘的財產、多餘的財物分散與人,同時也可以減少許多的怨恨,很多的紛爭都是由於錢財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錢財外,“言語忍,忿自泯”。為人父母的在家裡也要特別關心你的小孩,他們的互相對談當中,是不是言語很粗魯?是不是講話非常的急,會傷人?這些從小我們就要告誡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則。我們都知道,在現代的家庭夫妻不和,經常發生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這樣的情形,在他心目當中,也會起了這種觀念,就是父母也會吵,我跟別人吵,那也是理所當然的。
過去曾經有一個朋友,她告訴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兇,一時也沒有注意五歲的兒子就在旁邊。後來兩個吵得很兇的時候,突然聽到兒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媽媽加油!結果兩個正打得起勁、吵得很兇的夫妻,突然看到兒子的這一幕,嚇了一跳,趕快停止。從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在子女的面前出現。可見為人父母的在家裡的言行舉止態度,講話的語氣,都要特別的注意。
因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裡學習的物件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戒,戒什麼?言語也要能忍,能忍的話,夫妻就會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話,夫妻的話語針鋒相對,孩子就會向你學習。如果孩子從小看到父母講話都是很大聲、很衝,孩子小小的心靈也會向你學習。長大之後,他的這種耐心肯定也不夠,講話也會很粗魯、粗鄙,為人所討厭。
所以從小,我們懂得言語能控制。“忿自泯”,這個忿就是生氣。我們都曉得人與人在談吐當中,都希望對方講話能很好聽。自己講話,我們也要特別注意。你講話很急、很緊張,又很大聲,對別人來講,可能會誤以為你在罵他,你在兇他,很多誤會也會因此而產生。產生之後,大家內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憤怒就會因此起來。所以,我們在談吐當中,應該要特別注意。
人與人之間,也要替對方想一想。當別人很忙的時候,我們去問他,可能他的言語會很快很急,我們也不要誤以為他就是在罵我,他就是在兇我。能彼此互相地體讓,就可以減少很多言語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誤會,還有爭吵。我們看完第八條,請再看第九條: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前面是講對錢財,還有言語,如何與自己的兄弟姊妹相處。你能與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地相處,你將來在外面也同時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地相處。除此之外,我們的飲食也是非常的重要,我們的日常生活的規範,也要特別的注意。這裡就舉到了飲食,應該怎麼樣才符合禮節?坐的姿勢,還有走路的禮節,又應該如何?
這裡講到“長者先,幼者後”。如果我們跟長輩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禮讓長輩。長輩走在前面,做晚輩的應該走在後面,走在後方,一定要禮讓長輩。如果我們沒有禮讓,我們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曉得這個次第怎樣,這樣就是沒有禮節。我們想一想,年紀大的人或者尊長,他們走路行動比較緩慢,我們走在後面,同時也可以看顧他們。你能禮讓長者,長者也會很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