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泛愛眾一則全文
《弟子規》“泛愛眾”這是學生主修的第五門課。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
泛愛眾
作者:李毓秀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翻譯
凡是人,都應該相親相愛,因為大家都是天地所生。
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隆盛。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
有才能的人,聲望自然不凡,然而人們之所以欣賞佩服,是他的能力,而不是因為他會說大話。
你有能力可以服務大眾,就不要自私自利,捨不得付出。對於他人的才華,應當學習欣賞讚嘆,而不要嫉妒、毀謗。
不要去討好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不要喜新厭舊。
對於正在忙碌的人,不要用事情去打擾他;當別人心情不好或身心欠安的時候,不要用言語干擾他。
別人有缺點,不要去揭穿,對於他人的隱私,切忌去張揚。
讚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讚之後,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
張揚他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做壞事。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朋友之間應該用仁義道德互相規過勸善,這樣雙方的修養都會有提高。如果對別人的過不規勸,自己和對方的品德都會有缺失。
財物的取得與給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寧可多給別人,自己少拿一些。
與人和睦相處。 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要託人做事),先要反省問問自己:換作是我,願不願意,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不要勉強別人。受人恩惠要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應該寬大為懷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過去就算了;至於別人對我們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常思報答。
對待家中的婢女與僕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並以身作則,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寬大更可貴。
如果仗勢強逼別人服從,對方難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別人才會心悅誠服,沒有怨言。
解讀:
對於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泛愛眾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體的`觀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關懷大眾,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過修養,守住人的品格,並深入學習 各項才藝,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眾的事業。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並不是論外貌是否出眾;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並不是只會發表言論。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讚美肯定,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
對富有的人態度不諂媚求榮;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至聖先師孔子教導我們,貧窮的人除了不諂媚迎合外,能夠在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妨礙他人,更要愛好禮節,恭敬大眾。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 禮節充實各項才能,發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幸福社會。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攪亂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再用閒言碎語干擾他。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說出來。
讚美別人的善行,就等於是自己行善,因為對方知道了,就會更加勉勵行善;宣揚別人的過惡,就等於自己作惡,如果過分的憎惡,就會招來災禍。行善能相互勸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相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財物只與他人應該慷慨多佈施;取用別人的財物就應少取一些;有事要託人做或有話要和人說,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如果自己不喜歡就應立刻停止。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不小心和人結了怨仇,應求他人諒解,及早忘掉仇恨,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報答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對待家中的待婢和僕人,本身行為要注重端正莊重不可輕浮隨便,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權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僕,但是上下尊卑的關係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仁德君子的泛愛眾,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 馨社會。